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逍遥联合血府逐瘀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方法收取我院门诊120例乳腺增生患者,并将乳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7月期间,观察组患者使用红花逍遥联合血府逐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治疗,将两组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乳腺增生患者实施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逍遥联合血府逐瘀治疗乳腺增生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府逐瘀片 红花逍遥片 乳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硝苯地平控释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高血压患者一共有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马来酸依那普利给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硝苯地平控释给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硝苯地平控释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共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有效范围以内,进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硝苯地平控释片 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右佐匹克隆组40例和劳拉西泮组40例。右佐匹克隆组患者每晚睡前半小时服用右佐匹克隆2~3mg;劳拉西泮组每晚睡前半小时服用劳拉西泮1~2mg,连续服用3周。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评定患者的疗效,治疗中出现的治疗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右佐匹克隆组和劳拉西泮组治疗失眠的有效率分别为77.5%和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评分以右佐匹克隆组明显低于劳拉西泮组(P<0.01)。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劳拉西泮少。

  • 标签: 失眠症 右佐匹克隆片 劳拉西泮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与地尔硫卓联合治疗冠心病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89例冠心病性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吸氧、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比较两组ST段下移值、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ST段下移值、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A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卓能有效降低治疗后发作次数及频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冠心病性心绞痛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曲美他嗪 地尔硫卓 冠心病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缓释治疗老年躁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位老年躁狂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丙戊酸钠缓释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缓释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缓释治疗老年躁狂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培酮片 丙戊酸钠缓释片 老年躁狂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疝修补术后补迟发性深部感染去除感染补后肠瘘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4月共36例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其中5例去除感染补术后发生肠瘘,对这5例肠瘘发生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相关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术前均无肠瘘症状,影像学检查也未见明显肠瘘,去除感染补术中也未发现明显肠瘘,但均在手术去除感染补24~72h后引流管发现肠液,证明肠瘘发生,肠瘘量约为(15—40)ml/d。发生肠瘘后5例患者均未手术,在给予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异常。结论补迟发性深部感染去除感染补后发生微小肠瘘,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补对肠管的侵蚀有关,但也不能排除手术操作因素。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上,充分引流后多能自愈。如何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补对肠管的侵蚀。此外去除感染补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肠管。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疝修补术 感染 肠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抗骨增生联合骨肽治疗骨质增生症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接收的骨质增生症患者166例,随机分为服用抗骨增生的对照组患者83例,服用抗骨增生联合骨肽治疗的观察组患者83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8例,一般51例,无效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8%;对照组患者显效16例,一般47例,无效2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9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两组患者连续服用药物3~6个月后,并未出现临床不良反应,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使用抗骨增生联合骨肽能够提高骨质增生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抗骨增生片 骨肽片 骨质增生症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考察苯扎贝特分散和苯扎贝特普通的溶出行为,为分散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测定光程1mm,转速50r/min,采用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监测仪在228nm处测定苯扎贝特的溶出曲线。结果:苯扎贝特在35.58~234.8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02%、1.24%(n=6),加样回收率符合规定。由实时溶出曲线可见,两种剂型前15min累积溶出百分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监测仪能全面、真实地描绘溶出曲线,为分散的质量控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及新的实验方法。

  • 标签: 苯扎贝特 分散片 溶出曲线 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监测仪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盐酸吗啡与盐酸吗啡缓释片在儿童镇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异同观察。方法在2014年2月到2015年5月就诊的病人中,年龄小于14岁的患儿,按随机原则抽取了盐酸吗啡止痛的病人54人,标记为A组;抽取盐酸吗啡缓释止痛的患者44人,标记为B组。比较两组的止痛效果,自理患者及非自理患者的遵医嘱率。结果盐酸吗啡(A组)与盐酸吗啡缓释(B组)在止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吗啡(A组)盐酸吗啡缓释(B组)在遵医嘱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理患者和非自理患者均为盐酸吗啡缓释(B组)的遵医嘱率较盐酸吗啡(A组)的高。结论盐酸吗啡(A组)与盐酸吗啡缓释(B组)止痛效果相当,但是在患者使用时的遵医嘱方面,盐酸吗啡缓释明显优于盐酸吗啡

  • 标签: 盐酸吗啡片 盐酸吗啡缓释片 止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用于原发性高血压(PH)的治疗效果。方法PH患者72例,按照用药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缬沙坦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5.0%)、总有效率(97.2%)均高于对照组(47.2%,72.2%),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治疗PH,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缬沙坦片 硝苯地平缓释片 原发性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脂脱的制备工艺流程,观察脂脱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随机抽取72例脂溢性脱发患者,使用脂脱,口服,一次6~10,一日三次,服用3个疗程(一个疗程一个月,三个疗程3个月)。结果脂脱治疗脂溢性脱发效果明显。

  • 标签: 脂溢性脱发 脂脱片 制备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睾酮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C18柱(150mm×4.6mm,5μm);以甲醇-水(683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8nm;柱温30℃;流速1.0ml?min-1。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有关物质能完全分离,各杂质峰分离良好。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检查甲睾酮的有关物质。

  • 标签: 甲睾酮片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双环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甲肝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患儿47例为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葡醛内酯治疗2~3周。治疗组为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患儿45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双环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率和肝功能复常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甲肝患儿肝功能损害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用药治疗。

  • 标签: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儿童 双环醇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DR摄的因素及优化措施。方法对我院收集的690张非甲级进行回顾性分析,时间范围为自2013年8月~2015年8月。结果形成DR非甲级的原因39张为设备本身因素,占5.65%;214张为摄影条件因素,占31.01%;388张是人为因素,占57.54%;其余49为后技术处理不当,占7.01%。结论要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非甲级DR,工作人员就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 标签: DR 非甲级片 影像质量 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