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近年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分子能在多个水平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其中小分子双链RNA(dsRNA)对相关蛋白表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小干扰RNA(siRNA)能够诱导与其分子核糖核苷酸排列序列相一致的mRNA降解,

  • 标签: RNA降解 激活 核糖核苷酸 小分子 基因表达 抑制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细胞凋亡受体通路相关蛋白FasL表达的RNA干扰(RNAi)质粒,为研究FasL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提供稳定转染细胞的RNA干扰质粒。方法选取FasL基因的19nt特异性序列,设计针对FasL的shRNA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到pSilencer1.0-U6表达载体中,EcoRI和ApaI进行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克隆,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包含FasL基因RNAi的重组载体转染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转染48h后,收集细胞裂解液,Westernblotting分析对照组与转染组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双酶切证实shRNA正确插入pSilencer1.0-U6质粒,DNA测序证实插入的序列正确;FasL基因RNAi的载体转染血管内皮细胞成功;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质粒对照组比转染组细胞FasL表达下调。结论成功构建人FasL基因RNA质粒,为研究FasL参与的细胞信号通路提供了稳定的转染细胞载体。

  • 标签: 载体 FasL RNA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经过5年随访,2例患者需行二次手术,其余患者术后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结论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主要临床方法,预后较为满意。

  • 标签: 外科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
  • 简介:摘要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临床诊断分析。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对我科收治的2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检查仅10例疑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癌,16例均于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确诊。伴颈淋巴结转移2例。26例中有18例术后无瘤生存时间≥5年,8例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0年。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在女性发病较多,以单发癌结节为主,对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时应仔细触诊。首次手术应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可取得较好疗效。应综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以求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检出率。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癌 临床诊断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临床确诊的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先行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后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检查出的阳性病例在DSA上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320例患者中检查出微小肝癌29例,共50个癌灶,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三期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3.1%,门静脉期79.3%,平衡期86.2%,综合三期敏感性为96.6%均显著高于常规螺旋C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显示微小细胞肝癌以动脉期和延迟期最佳,是临床上必须选择的最佳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微小肝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方法基于本院临床病例128例,根据其大小、生长位置、表面形态等分别行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圈套器高频烧灼等方法,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胃镜下发现微小息肉者36例,结肠小息肉患者88例,其中97例予以热活检钳钳除,22例予以活检钳钳除,9例予以高频电圈套器烧灼。术后有8例出血,无穿孔。

  • 标签: 微小息肉 高频电切 热活检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4月到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PTMC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达100%,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2.8±0.7)年,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且未出现复发转移及或死亡。结论通过B超检查能够提高对PTMC的检出率,并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术式及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甲状腺 微小乳头状癌 诊疗
  • 简介:客观干扰素(IFN)和ribavirin(RBV)的联合是为丙肝的标准治疗病毒(HCV)感染。HCV遗传型2a对治疗证明了更顺从,但是它的功效是还有限的。这研究试图在HCV遗传型2a感染的一种情况中调查差的反应的机制。方法:我们从一个病人分析了HCVRNA的动态变化,与HCV遗传型2a感染了,显示出差的virological回答到是的IFN/RBV判定了12在由HCV的治疗的开始以后的星期克隆定序。然后,我们构造了subgenomic日语有人性化的Gaussia的暴发性的hepatitis-1(JFH1)replicon和不同妄想的replicons酶基因。妄想的replicons从subgenomicJFH1replicon,NS5A区域被病人顺序从pre/posttreatment在代替被导出,并且到IFN的妄想的replicons危险性被相对Gausia酶活动评估。预告的处理HCV定序的结果显得几乎一致,并且quasispecies变化是进一步的在12星期治疗以后简化的更多。而且,quasispecies变化似乎相对,在NS5A更多样化为IFN反应关键的一个区域,和每妄想的replicons展出了不同反应到IFN。结论在长期的感染的功课期间,HCV人口似乎被使适应病人免疫学的系统,并且推进被IFN/RBV治疗的联合选择,显示quasispecies可以完全与IFN的与那些不同的目标由另外的药的增加消除了。另外,到IFN的妄想的replicon的各不同的反应与氨基酸变化在或在在长期的感染和IFN/RBV治疗期间决定NS5A的区域(ISDR)的IFN敏感附近有关是最可能的。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利巴韦林 干扰素 RNA 治疗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检查睾丸微小结石的重要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检查198例阴囊疾病患者。结果睾丸微小结石声像图表现于睾丸实质内可见稀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强回声点,直径约1.0mm左右,不伴有声影,198例患者中检出7例睾丸微小结石(占2.82%),注意随诊男性不育及睾丸肿瘤的病症,其它阴囊疾病疾病191例(占97.2%)。结论本病超声图像特征明显,易于明确诊断。

  • 标签: 超声诊断 睾丸微小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7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图像及血流特征癌结节呈现圆形,不均匀,表现为低回声,边缘有西毛刺,不规则,结节内出现细小的强光点,呈现簇形排列;癌结节内可出现高阻力的血流;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其诊断符合率为74.6%(50/67)。结论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好,对于鉴别甲状腺微小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高频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的可行性及优点,为微小血管吻合提供一种新的显微缝合线。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平均体重为275g。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大鼠,A、B两组均建立断尾再植模型进行断尾再植,A组以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B组以传统显微缝合线吻合尾动静脉,C组为非手术对照组。记录A、B组血管吻合时间、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及再植断尾成活例数,术后1-14天内每日观察A、B、C组鼠尾的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皮肤弹性及温度等指标。术后2周行超声Doppler观察A、B组尾动脉通畅情况。结果A组单针吻合时间19±2.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1.5±2.5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即时断尾再植成活率100%;B组单针吻合时间29±3.5S,单一血管吻合时间16.4±2.8S,吻合血管即时通畅率100%,断尾再植成活率93.33%。术后2周内,A、B组成活再植鼠尾色泽红润,毛细血管返流时间正常,皮肤弹性正常,与C组无明显差异。A、B组远侧鼠尾皮温稍低于C组,A、B组间皮温无明显差异。超声Doppler显示A、B组成活再植鼠尾之尾动脉血循通畅。结论应用改良显微缝合线吻合微小血管有简易、可靠,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提高再植断尾成活率等优点。

  • 标签: 微血管吻合 显微缝合线 改良 大鼠断尾再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系统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乳腺微小钙化灶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乳腺内微小钙化灶定位与活检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有针对的护理干预,评定两组患者满意率和感染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85.0%,无感染,对照组满意率仅为62.5%,感染率为1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内微小钙化灶定位与活检患者进行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患者满意率较高,感染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内微小钙化灶 定位与活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RNA干扰技术已经迅速的被发展成为一种治疗手段,用于特异的下调基因从而减轻病痛。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由于病毒感染的疾病。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外,RNA干扰都可以抑制病毒。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每一个的病原物RNA干扰治疗都必须量身定做,其中包括1.发挥干扰的RNA的导入方法途径,2.给药途径,3.目的基因,4.RNA干扰作用的持续时间。尽管对于每种病毒都可以制定有效的策略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重要的是,治疗策略必须考虑到在病毒基因组可能出现的极快速进行,以及利用计算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来辅助治疗策略以防止病毒逃逸。此外,所有的RNA干扰治疗策略都需将发挥干扰作用的核酸序列导入到靶细胞中,这将受益于基因设计和导入方法的发展。这里我们总结了在抗病毒RNA干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如何将这些发现有效的应用到诊断治疗中。

  • 标签: RNA干扰 病毒 治疗
  • 简介:据2012年6月1日CastelloA[Cell,2012,149(6):1393—1406]报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打算着手去寻找一些可以结合在RNA上的酶,结果他们发现的东西远远多于他们所期望的,研究者们发现了300种蛋白质都可以结合到RNA上,而且其中超过150种蛋白质都是已知的,但是并没有人知道这些已知的蛋白质可以结合RNA。这项研究将可以帮助理解基因和类似糖尿病或青光眼疾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RNA 科学家 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 实验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坏性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本实验选取在2009年5月份到2011年12月份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微小动脉瘤患者35例为对象,把所有患者分为20例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和15例对照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后进行统计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DSA显示14例完全栓塞(占70%);5例次全栓塞(占25%);1例部分栓塞(占5%)。对照组患者术后7例未行DSA复查;8例术后2周复查DSA,其中瘤颈残留3例,其余夹闭完全。观察组死亡患者共3例,死亡原因为动脉破裂、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再出血而死亡各1例;对照组死亡患者4例,均因严重脑缺血或伴颅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3例;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事件、出血性事件、癫痫及颅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有5例(25%),对照组有6例(40.0%),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破坏性微小动脉瘤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影像学检查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血管内栓塞法与显微外科手术法相比更具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优点。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破坏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癌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PR表达。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59.5%和54.8%,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95.2%患者甲状腺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呈阳性;女性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雌、孕激素受体在甲状腺微小癌中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8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直径≤5mm19例(21.35%),肿瘤直径>5mm70例(78.65%)。Ⅵ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病例中,肿瘤直径≤5mm,2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8.18%;肿瘤直径>5mm,16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2%。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比率较高,术中建议行颈Ⅵ区淋巴结切除。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41例41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男17例,女24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2)岁。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期待着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便能从细胞或者基因水平对该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 标签: 微RNA 乳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