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光内、超声内、窄带成像结合放大(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超声内、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超声内、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0,P<0.01),超声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46,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Kappa值=0.175,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24,P<0.01)。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内、超声内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 标签: 早期贲门癌 浸润深度 白光内镜 超声内镜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可疑诊断为CAG的1 145例患者,其中行FICE放大检查者528例(FICE组),普通内检查者617例(普通内组)。内下对胃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证实,FICE组CAG诊断的符合率为98.9%,明显优于普通内组的90.0%(P<0.05)。结论FICE放大可以仔细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活检部位引导性价值高于普通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实施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收的80例早期胃癌检查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检查)与对照组(常规内检查),每组患者各40例,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时P

  • 标签: 早期胃癌 临床价值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OR=12.949,95%CI:2.148~78.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I: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I: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I: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I:0.809~0.960)及0.799(95%CI:0.684~0.914)。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诊断 肿瘤浸润 预测模型 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大联合高频超声内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ML)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初诊GML患者15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Lugano分期、胃镜下表现、放大下表现、高频超声内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5例GM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为主,其次为消瘦、贫血等。内下GML病灶多见于胃中1/3(10例),以弥漫型最常见(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9例;放大下观察病灶处树支状血管(TLA)阳性13例,治疗后复查TLA阳性2例。高频超声内观察病灶可见胃壁1~3层的层次结构欠清,呈低回声改变;治疗后复查高频超声内,1例患者可见胃壁1~5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由GML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放大联合高频超声内在GML的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内可能在评估GML病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放大内镜 超声内镜
  • 简介:摘要胃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侵犯消化道黏膜并在胃壁沉积引起的急慢性特异性炎性病变。该病少见,且临床及内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有时较难诊断。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与诊断技术的提高,该病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胃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报道1例蓝光成像放大下误诊为早期胃癌的胃血吸虫病,结合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血吸虫病,胃 早期胃癌 蓝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图片,4位高年资内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早期诊断 内窥镜检查 蓝光成像 JNET分型
  • 简介:摘要随着疾病早期诊断及生物标志物开发、功能界定等需求的出现,免疫检测技术的灵敏度不足这一问题日益显著,如何提高检测灵敏度去突破瓶颈成为现在生物分析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是提高检测灵敏度最直接的一种方法。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BAS)、酪胺信号放大技术(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 TSA)以及免疫-聚合酶链反应(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m-PCR)是较为经典的信号放大技术,可显著提高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近年来,研究发现,基于催化信号分子沉淀的信号放大技术、基于纳米颗粒的信号放大技术及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信号放大技术等信号放大手段的出现,使得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进一步提高3个数量级。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几种用于免疫检测信号放大的技术进行总结,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已开发的信号放大技术向临床转化及进一步开发超高灵敏度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免疫检测 灵敏度 生物标志物 信号放大
  • 简介:摘要:全媒体融合时代是一种新型的媒体理念,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我院在医院文化宣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现象级媒体产品4个,浏览量过万的产品有1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宣传。

  • 标签: 全媒体融合 医院文化宣传 队伍建设 实践与探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在下咽癌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4例下咽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2例,女2例,年龄42~8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对于合并食管病变的患者加做放大胃镜检查,对病变深浅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可疑部位行组织活检。根据ME-NBI及活检病理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74例患者中22例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合并食管癌变者17例,均加做ME-NBI对病变深浅作初步判断,其中8例病变表浅者行食管黏膜剥脱加下咽癌切除术,3例病变深至黏膜下层及以下者行同期食管切除+部分胃切除+下咽癌切除+咽胃吻合术,剩余6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合并胃部癌变者4例,2例同期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下咽癌切除术,1例行下咽癌切除术后胃部随访观察,1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同时合并食管癌和胃癌者1例,行胸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胃大部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下咽癌切除术。结论下咽癌患者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概率较高,术前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有效发现食管和胃的病变,而针对合并食管癌患者加做放大胃镜可以精确判断食管病变程度,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显微及耳内的双联合治疗中耳乳突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耳乳突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均实施双联合治疗方式,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气道平均听阈、骨导平均听阈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均无复发病例,术后12个仅1例复发,而经保守治疗改善。结论:采取双联合治疗中耳乳突疾病可取得满意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镜 耳内镜 中耳乳突炎
  • 简介:摘要;现如今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过去许多开放性手术逐步被腔内手术所取代.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医生在临床手术中应用了腹腔取物袋,以观察配合手术,提高医生的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在 <2cm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来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 <2cm肾结石患者共 114例,将其随机分为 2组,其中行输尿管软碎石取石术( RIRS)的患者为研究组,行经皮肾碎石取石术( PCNL)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 57例患者。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在结石清除率和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与 PCNL术相比, RIRS术治疗 <2cm肾结石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应用效果 治疗 肾结石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经历着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从单纯强调根治到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理念方向改变。腹腔-内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可以做到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切除,因为相对于内黏膜下剥离术(ESD),内下胃壁的全层切除保障了肿瘤的垂直切缘的可靠性,而腹腔技术不但可以起到辅助内下进行全层切除,缝合胃壁缺损,更解决了ESD所欠缺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目前,腹腔-内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有腹腔辅助的内下全层切除、内辅助的腹腔楔形切除术、非暴露技术腹腔-内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和非暴露内下胃壁翻转术等。尽管每种双联合的治疗方法都存在缺陷,但是相较传统胃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等特点。淋巴结清扫问题是早期胃癌腹腔-内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现阶段的前哨淋巴结可能仍然存在术中淋巴结示踪操作略显繁琐的问题,并存在一定失败率,而且术中淋巴结活检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早期胃癌精准治疗手段,相信器械设备技术的发展会使腹腔-内联合局部胃切除手术方法操作性更强,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局部切除 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腹腔联合消化内治疗胃肠道肿瘤与单纯腹腔的治疗效果。方法:于 2018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2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入院号单号者为观察组( 60例),采取腹腔联合消化内治疗;入院号双号者为对照组( 60例),采取单纯腹腔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以及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8.0863; 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也更少,各指标进行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的有 3例,占 5.0%,对照组中有 18例患者出现了上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12.9870; P<0.05)。结论:腹腔联合消化内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效果较好,治疗的有效率高,随访观察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手术进展的情况也更加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腹腔;消化内;胃肠道肿瘤;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and laparoscopy alone. Methods: from April 2018 to April 2020, 120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60 cases) with admission number and odd number was treated by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digestive endoscopy; the patients with double admission number were the control group (60 cases), and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laparoscopy. The treatment effect, oper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8.0863; P < 0.05);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also less, the difference of each index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ausea, abdominal pain, etc There were 3 cases of good reaction, accounting for 5.0%, 18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the above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12.9870;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digestive end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s goo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s high,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follow-up observation is also low, the treatment is effective and safe, the operation progress is more smooth,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afety and feasibility is high, it is worth promoting.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无痛消化内手术患者穿孔闭合的护理配合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9.01-2020.01 期间所接纳治疗的 无痛消化内 及手术治疗 且出现穿孔患者 15 例 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穿孔闭合术治疗中予以护理配合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15 例 患者在护理配合干预后,穿孔闭合状况较佳,术后住院时长为( 3.54±0.58 ) d 。 结论:无痛消化内手术患者穿孔闭合护理中,应当以穿孔监测、穿孔并发症控制以及闭合手术配合作为重点。

  • 标签: 无痛消化内镜手术 穿孔镜下闭合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我国消化内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内医师培训发展相对缓慢,未形成与人民诊疗需求相适应的内医师培训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内医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内医师培训统一报名准入、管理部署、课程学习、考核认证、监督质控,系统性地培养一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内医师,是提升我国新时代消化内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内医师成长轨迹,合格、优秀内医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国内外消化内医师培训进展作一述评。

  • 标签: 内窥镜 在职培训 消化内镜医师 培训模式 培训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胆结石患者选取腹腔联合胆道治疗的临床疗效 。 方法: 于本院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治胆结石患者中抽选 76 例, 随机 分组,常规开腹手术治疗为对照组 ,腹腔联合胆道治疗为观察组 。 结果: 不同术式干预后,分析对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P < 0.05 ;分析对比组间各项临床指标 , P < 0.05 。 结论: 胆结石患者选取腹腔与胆道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风险 。

  • 标签: 胆结石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比较分别采取软性输尿管与经皮肾的碎石手术方法治疗肾结石的效果。 方法: 80 例肾结石按手术方式分成输尿管组与经皮肾组每组各 40 例,对两组手术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结石直径 ≤ 20mm 的肾结石 输尿管组清除率显著高于经皮肾组,结石直径> 20mm 的肾结石输尿管组清除率显著低于经皮肾组,在手术时间上不同直径肾结石均是输尿管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上均是经皮肾组更多。 结论: 软性输尿管与经皮肾下的碎石术均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策略,但软性输尿管碎石术更适用于直径 ≤ 20mm 的肾结石,经皮肾碎石术适用于直径 > 20mm 的肾结石。

  • 标签: 软性输尿管镜 经皮肾镜 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