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报告偏倚是影响系统综述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威胁。本文总结了获取临床研究报告和其他监管文件(监管数据)来应对报告偏倚的基本原理,以及有助于决定是否将监管数据纳入系统综述的决定因素。同时介绍了监管数据获取的来源和现状,并针对当前系统综述的作者在考虑将监管数据纳入系统综述时的做法进行的调查进行了总结。本文没有解决如何获得和提取监管数据的问题。应鼓励像Cochrane这样的组织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使用临床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作为药品干预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尤其是干预措施非常重要,且报告偏倚发生风险较大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六西格玛理论提升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比较法,按年份进行整群抽样,以2018年1—12月病历为对照组,共1 833份;以2019年1—12月病历为观察组,共1 758份。对照组根据病区培训计划常规落实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的培训,每班护士进行本班次护理文件书写的完成和自查,护士长随机抽查和负责终末病历的质量把关。观察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改进提升实施流程,确定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改善目标,制订科学可靠的改进方案,追踪实施效果和评价。收集2018年和2019年每月护理文件书写的质控得分、病历错误数量等数据信息,比较两组的错误率和质控成绩。结果观察组每月度每份病历护理文件书写平均错误数低于对照组,护理文件书写质控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管理中,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能够降低护理文件书写错误率,改善提升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 标签: 六西格玛 护理文件 书写质量 病历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和分析癌症疼痛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疼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科出院的150份恶性肿瘤伴慢性癌痛患者的终末病历,应用"癌症疼痛护理记录质量评价标准"对疼痛相关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得分的病历比例以及各条目书写的正确率。结果癌痛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满分的病历占8.67%(13/150),90~99分占34%(51/150),80~89分占36%(54/150),70~79分占14.67%(22/150),<70分占6.67%(10/150)。癌痛护理文件书写正确率较低的条目依次是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32%,48/150)、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及观察的护理指导(70%,105/150)、疼痛控制平稳(NRS≤3分)的患者至少每2周进行1次全面疼痛评估(72%,108/150)。结论癌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可反映疼痛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护理质量,目前临床癌痛护理文件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提示管理者应在制度完善、护士培训、质量督导及信息支持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癌痛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促进护士在癌痛全程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作用。

  • 标签: 癌症疼痛 护理文件书写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并应用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为临床护士提供床旁指导,规范临床护理服务。方法建立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并在临床成功应用,其功能包括上传管理、智能检索、跨专科共享、多终端查阅、阅读痕迹管理、个体化文件修订提醒及文件效期管理等。收集人工管理纸质版体系文件和智能化系统管理电子体系文件文件管理耗时、文件检索时间、文件管理中问题发生率的情况,评价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文件管理员领取、回收文件年均耗时原来为(492.68 ± 14.04)min与(195.43 ± 8.12)min,系统建立后可直接在电脑上做文件更新和作废处理,彻底节省了领取与回收的时间;检索目标文件耗时由原来的(82.72 ± 7.47)s下降至(44.75 ± 5.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4.242,P<0.01);病区文件缺失平均发生率为2.78%,版本不一致平均发生率为5.56%,系统上线后,文件统一管理、同步更新,杜绝文件缺失及版本不一致的情况;不再需要打印纸质文件,显著降低耗材成本。结论通过智能化护理体系文件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合理优化文件管理流程,有效提高文件使用的准确性与便捷性,降低文件管理的人力与耗材成本,提高文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 标签: 护理 管理信息系统 体系文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健脾通便汤在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7例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健脾通便汤对47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4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排便难度也比治疗前更低,患者失眠和心理状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便汤能够有效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改善患者各项病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排便正常,治疗作用值得肯定,应该进行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健脾通便汤治疗慢性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4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健脾通便汤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症状积分与抑郁积分均低于参照组,且结肠传输试验剩余标志物粒数明显更少,P

  • 标签: 健脾通便汤 慢传输型便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群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菌液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移植途径的菌群移植(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愿接受FMT治疗的270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供体采用非亲属健康成年标准供体。FMT治疗途径包括经鼻肠管(入空肠)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鼻肠管组,120例)、经口服肠菌胶囊治疗(口服胶囊组,120例)以及经结肠镜途径输注肠菌溶液移植治疗(结肠镜组,30例)3种方法。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组移植菌群均为从100 g新鲜粪便提取出,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菌群移植,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治疗等待时间分别为(1.5±0.5)d、(0.4±0.3)d和(3.6±0.8)d(F=9.210,P=0.03)。移植途径建立费用分别为(495±20)元、(25±10)元和(1 420±45)元(F=10.60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FMT治疗后1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4.2%(89/120)、60.0%(72/120)和53.3%(16/30)(χ2=5.990,P<0.05);治疗后3个月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1.1%(69/97)、53.6%(45/84)和44.0%(11/25)(χ2=7.6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7%(23/30),高于鼻肠管组(39.2%,47/120)和口服胶囊组(21.7%,26/120)。鼻肠管组、口服胶囊组和结肠镜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呼吸道不适(17.5%,21/120)、恶心呕吐(10.0%,12/120)和腹泻(36.7%,11/30)。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未有FMT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结论鼻肠管途径具有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可操作性,而口服胶囊途径的治疗等待时间更短且花费更少。但不同移植途径所带来不良反应有所不同,建议进行个性化移植途径选择。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移植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慢性鼻—鼻窦炎(CRS)的治疗上,使用鼻渊通窍颗粒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鼻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CRS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用克拉霉素治疗,实验组在克拉霉素给药基础上加用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对比组间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95.35%较对照组79.07%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MTT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渊通窍颗粒用于治疗CRS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鼻纤毛传输功能。

  • 标签: 鼻渊通窍颗粒 慢性鼻—鼻窦炎 鼻纤毛传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胺对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的体内外阻断效果。方法制备2日龄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氧糖剥夺(OGD)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OGD组及美金胺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和OL前体凋亡率。制备缺血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PVL组及美金胺组。分别进行光镜下脑白质病理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OL表达率及电镜下进行脑白质髓鞘形成状况评估。结果体外与对照组相比,OGD组OL前体胞外谷氨酸水平增高[(24.60±2.42) μmol/L比(9.49±1.08) μmol/L,t=9.28,P<0.01],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增加[(32.9±6.9)%比(6.9±3.5)%,t=4.41,P<0.01 ],OL前体凋亡率亦明显增高[(24.77±2.05)%比(6.65±1.39)%,t=15.01,P<0.01 ]。经美金胺处理后,胞外谷氨酸水平[(14.70±1.70) μmol/L]、胞内钙离子浓度[(23.1±2.0)% ]和OL前体凋亡率[(11.80±2.06)%]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6.13、5.18,均P<0.01)。体内与假手术组相比,PVL组大鼠脑白质均呈中至重度病变,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5.94±1.37)%比(15.40±3.22)%,t=4.63,P<0.01]明显降低,髓鞘数目(4.00±1.00比14.67±2.70,t=6.11,P<0.01)明显减少,髓鞘厚度[ (33.83±3.21) nm比(79.67±6.45) nm,t=10.43,P<0.01]明显变薄。予美金胺处理后,脑白质病理(Z=88.479,P<0.01)、髓鞘数目(10.30±1.50,t=6.01,P<0.01)及髓鞘厚度[(57.21±4.05) nm,t=7.47,P<0.01]均显著改善,脑白质内MBP阳性OL表达率[(11.02±1.35)%,t=4.40,P<0.05]亦明显增高。结论缺血诱导未成熟脑白质内谷氨酸异常信号传输是发生缺血性PVL的重要途径,美金胺可有效阻断此异常信号传输,有望为早产儿缺氧缺血PVL的防治提供新途径。

  • 标签: 美金胺 缺血 未成熟脑白质 谷氨酸 异常信号传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苦杏仁对老年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组织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间隙连接蛋白43(recombinant connexin 43, Cx43)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方法随机将60只老年SD大鼠分为苦杏仁实验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喂饲复方苯乙哌啶建立便秘模型。苦杏仁实验组大鼠给予苦杏仁煎剂(0.17 g·kg-1·d-1),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10 d后处死大鼠测算肠道推进率,提取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组大鼠肠道推进率的差异明显(F=17.515,P<0.01),模型对照组优于空白对照组、苦杏仁实验组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3组大鼠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565、186.912、35.760,94.879、71.543、99.986;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苦杏仁实验组大鼠结肠组织SCF、c-kit、Cx4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1)。结论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与SCF、c-kit、Cx43的变化密切相关,苦杏仁可能是通过修复部分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Cx43的表达而发挥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

  • 标签: 苦杏仁 慢传输型便秘 干细胞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 间隙连接蛋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