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膨体聚四氟(expandedpolytetrafluoi-ethylene,ePTFE)由氟和碳元素组成,是一种高分子生物材料,呈多孔状,惰性、无毒,有极稳定的理化性,极佳的生物相容性,该材料易被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用于缺损组织的修复和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外支架材料有其独特的优点。为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遗传毒性评价。方法膨体聚四氟补片按照GB/T16886.12-1997标准制备浸提液。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菌株。细胞株: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国仓鼠肺细胞(V79细胞)。对照样品:阴性对照样品为生理盐水(N.S),二甲基亚砜(DMSO);阳性对照样品为敌克松(Dxson)500μg/mDMSO,2氨基芴(2AF)2mg/mDMSO,环磷酰胺(CP)60μg/ml,丝裂霉素(MMC),乙基磺酸甲酯(EMS)1.0ms/ml。

  • 标签: 作用实验 实验研究 膨体聚四氟乙烯补
  • 简介:目的膨体聚四氟(expandedpolytetrafluorethylene,ePTFE)由氟和碳元素组成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呈多孔状,具有惰性、无毒和极稳定的理化性能、极佳的生物相容性。为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作为长期植入体内的膨体聚四氟补片在体内使用的安全性就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利用V79细胞,HGPRT位点正向突变实验对膨体聚四氟补片的诱变性进行研究,为该产品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体外基因突变 哺乳动物体外 基因突变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血管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伴有椎动-静脉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患者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伴有椎动-静脉患者分两次栓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栓塞是治疗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 标签: 静脉 少见类型 血管内栓塞治疗 创伤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头颈部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
  • 简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CDAVF)是发生在海绵窦壁及其周围硬脑膜的动静脉短路,血管治疗具有较好疗效.本文对CDAVF血管治疗的常用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评价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动静脉瘘 硬膜 海绵窦 栓寒 治疗性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s)、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Ms)患者畸形血管中,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SAVMs患者31例、CMs患者17例。取10例尸体解剖正常脊髓标本做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脊髓组织血管未见VEGF阳性表达;SAVMs和CMs畸形血管壁VEGF阳性细胞分别为75.6%和53.3%。术前近期有出血者VEGF表达较未出血者增强,P〈0.05;术前行畸形血管团栓塞可造成VEGF表达增强。在SAVMs中,血管膜与中膜YEGF表达较外膜明显,P〈0.05;类动脉和类静脉中均有VEGF表达,类动脉壁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于类静脉。结论VEGF在SAVMs与CMs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出血和栓塞可以影响VEGF的表达。

  • 标签: 内皮生长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危重病 ICU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
  • 简介:1994年以来,报刊上就不断报道国外医学家研究认为“50岁以上男子阳痿,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或心脏病的早期信号之一,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预示着严重心血管病或可能发生中风。”

  • 标签: 老年性 阳瘘 心脑血管疾病 痰浊壅滞 中医药疗法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提高心血管科的护理质量,笔者在多年的专科临床实践中,对影响心血管科护理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相关因素 护理质量 结果报告 影响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vWF、DH-TXB2、P-选择素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脱氢血栓烷(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和脑栓塞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氧。

  • 标签: 脑血栓前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 VWF DH-TXB2 P-选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