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影像检查,探讨判断下关节脱位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38例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均采用X线、CT扫描检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中探查下关节。固定两名高年资医师,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下关节损伤情况,各自与术中探查的情况相比较,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X线检查确定下关节脱位的情况如下真阳性16例,真阴性8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9例,灵敏度(64.01±2.53)%,特异度(38.50±4.84)%;CT扫描判断下关节脱位情况如下真阳性23例,真阴性8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3例,灵敏度88.57±2.53)%,特异度(33.29±5.05)%。术中探查确定下关节损伤情况26例诊断有下关节脱位,12例诊断下关节无脱位。X线和CT扫描在诊断下关节损伤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X线平片诊断下关节脱位可信性低,CT扫描诊断下关节脱位可信性高,所以CT检查能为作为诊断下关节脱位的一种重要手段。

  • 标签: X线片 CT扫描 下尺桡关节脱位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腕关节切口植入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2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男8例,女13例;年龄26~71岁,平均47.2岁。按AO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腕关节入路行骨折复位,于桡骨远端植入两块2.4mm支撑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获得骨性愈合影像学表现,未出现局部感染,桡动脉损伤,正中神经损伤等重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平均3.2分(1~14分),优12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2%。结论腕关节入路双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软组织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桡侧入路 双钢板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关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20例桡骨巨细胞瘤以及挠骨外伤性缺损患者,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关节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没有肿瘤复发,同时腕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腕关节活动度较差,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对于先天性桡骨远端缺损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小头移植重建关节效果显著。

  • 标签: 吻合血管 腓骨小头移植 重建桡腕关节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同期双关节置换和单关节置换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行同期双关节置换术和选择性单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为(410.3±39.6)m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156.2±47.5)ml(t=24.3084,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d内的ΔHb为(40.9±11.6)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d内的ΔHb(17.3±7.9)g/L(t=5.7329,P<0.01);观察组患者的ΔHct为(12.3±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ΔHct(8.1±2.4)%(t=6.7377,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的ROM为(117.8±3.5)°,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0.5±0.0)°,HSS评分为(92.5±14.7)分,均较术前ROM(85.5±13.6)°、膝关节屈曲挛缩度(12.8±5.0)°及HSS评分(55.1±20.6)分均明显改善(t=13.6073、10.0324、8.7431,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的ROM为(118.3±2.9)°,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2.1±0.8)°,HSS评分为(81.3±15.2)分,均较术前ROM(86.8±14.1)°、膝关节屈曲挛缩度(13.1±5.9)°及HSS评分(58.9±23.1)分均明显改善(t=12.9458、10.9300、4.7924,P<0.01),两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0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及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4.5916、3.1335,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3,P>0.05)。结论同期双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置换 双侧 单侧 膝关节功能
  • 作者: 于海锋韩树铭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6-08-18
  • 出处:《临床医学教育》 2016年第8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重度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桡侧入路克氏针交叉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肱上骨折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2—13岁,平均8岁。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肘关节活动部分受限5例,肘内翻2例,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结论经桡侧入路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和复位骨折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可防止骨折端旋转移位,骨折近端外侧咬除少量骨皮质及桡侧张力带固定,使断端加压,保持肘关节轻度外翻可防止肘内翻。
  • 简介:目的通过MRI技术探讨关节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在体运动特点和规律。方法健康志愿者12名,行右腕投掷平面(背伸25°、50°,掌屈10°、20°)、屈伸平面(屈曲0°、25°、50°、75°,背伸20°、40°、60°)和偏(偏10°、20°,偏20°、40°)平面运动模式下共15个体位的MRI检查。MRI图像数据输入自行研发的腕关节运动学测量平台软件,分析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分别相对于桡骨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规律。结果在投掷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偏位向掌屈尺偏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11°、11°、19°,掌屈21°、-2°、6°,偏3°、3°、11°。在屈伸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从背伸位向掌屈位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9°、7°、9°,掌屈44°、-4°、11°,偏7°、22°、25°。在偏平面运动模式中,当腕关节偏向偏运动时,舟骨、月骨、三角骨相对于桡骨的旋后分别为8°、15°、20°,掌屈-9°、6°、2°,偏8°、14°、6°。结论关节的运动是在空间中的三维复合运动,以矢状面的运动最为显著。舟骨在矢状面上运动幅度明显大于月骨和三角骨,近排腕骨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运动。

  • 标签: 腕关节 磁共振成像 成像 三维 关节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同期双关节置换和单关节置换的优劣。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患者94例,将其临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关节置患者46例为单组;行同期双关节置换患者48例为双组。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膝关节恢复进行比较,进行优劣分析。结果双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输血量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双组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同期双关节置换和单关节置换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予以治疗,相对而言同期双关节置换经济、高效,但需要更高质量的护理予以配合。

  • 标签: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 单侧膝关节置换 优劣
  • 简介:背景:以往对正中神经和神经与肘关节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是通过宏观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但在肘关节弯曲时不能使神经保持原位,得到数据误差较大。目的:用X射线测量分析肘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对正中神经和神经的影响。方法:选取10具新鲜冷冻的上肢尸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处于伸直、伸直半旋前、屈90°和屈90°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时对正中神经和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距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前臂伸直位与伸直半旋前位对正中神经和神经的位置没有影响(P〉0.05);(2)肘关节由伸直位变为屈90°位增加正中神经及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的距离(P〈0.05);(3)屈90°位关节囊注射生理盐水与注射生理盐水前比增加正中神经及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的距离(P〈0.05);(4)结果说明,肘关节不同位置会引起正中和神经的位置发生变化;屈关节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增加正中神经及神经与关节囊内骨性标志的距离。

  • 标签: 肘关节 正中神经 桡神经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关节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实现了微创的手术方式,而且能够对关节的损伤和病情进行更加全面的诊断。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对关节镜工作套管在膝关节入路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关于膝关节手术的的文献有很多,主要的入路方式有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关节镜下穿隔入路的方式,这些入路方式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建立后入路后,如需反复进入同一入路操作或观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进入关节,很容易进入较为松弛的关节囊后,经常需要重新寻找入路,甚至再次穿刺制作入路,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伤,并延长了手术的时间。采用肩关节镜工作套管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将肩关节工作套管应用于膝关节镜后,使膝关节手术更具操作性,提高手术的效率,将膝关节腔室手术成为常规手术,使之不再成为关节镜手术的“盲区”。

  • 标签: 膝关节后侧入路 肩关节镜工作套管 关节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腕部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诊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成非撞击组与撞击组,各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的征象与临床症状,研究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从MRI征象中可以看出,撞击组中三角骨骨髓水肿、软骨面不够光滑、骨质硬化、尺骨远端发生硬化、囊变患者明显多于非撞击组,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通过MRI可以准确显示腕部撞击综合征患者病症特点,其准确性比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尺侧腕部撞击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胫骨后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28例胫骨后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联合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6.73±4.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85.7%治疗效果较好,高于对照组(64.3%)(P<0.05);实验组85.7%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高于对照组(58.1%)(P<0.05)。结论胫骨后平台骨折创伤机制复杂,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关节镜辅助手术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