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CTA技术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3D-CTA检查确定穿支位置20例,B组采用传统超声多普勒确定穿支位置20例。比较两组术前穿支血管标记准确率、皮瓣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比较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足底内侧穿支血管管径、穿支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是否一致。末次随访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A组的穿支准确率、皮瓣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均优于B组。A组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血管管径为(0.85±0.12) mm,与术中测量的(0.87±0.13) mm相近(P=0.62);术前3D-CTA测量的舟骨粗隆到穿支起始处横向距离为(8.2±1.7) mm,舟骨粗隆到穿支起始处纵向距离为(12.6±3.5) mm,与术中测量的(7.9±1.5)、(12.3±3.2) mm相近(P=0.56、0.78)。末次随访手指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为90%,B组为85%,均获得满意疗效(P=0.63)。结论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术前3D-CTA可明确供区血管解剖结构,指导手术设计及实施,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供区的无效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三维CT血管造影 修复
  • 简介:摘要:400多年医渊流长的孟医派,为后世医家留下的医集医案汗牛充栋。湿疹是地处江南的常州临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因其瘙痒难耐及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也成为皮肤科医生的棘手难题。孟四大医家在其留存的医籍中有对湿疹的诊治较为详尽的描述,辩证从六淫七情、卫气营血、脏腑、六经、三焦、运气学说等,多维度、多角度的判断疾病的缘由,治疗时以清热祛湿,治血祛风为总纲,配合饮食起居调理,为湿疹的诊治提供可靠及有效的参考。

  • 标签: 孟河四大家 皮肤科 湿疹 诊治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派治疗淋证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淋证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马派治疗淋证医案46 则、 123味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 “性味”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淋证用药以甘味为最,其次是苦、淡味药,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3.34%,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主要是寒性,其次是微寒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4.21%;“归经”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其后是归肾、心、胃经的药物,此4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58.51%。结论:从性味归经规律中可以看出孟⻢派治疗淋证常用药物紧扣肾虚湿热的病机,提倡五脏相关。

  • 标签: 淋证 性味归经 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122(miR-122)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肝癌细胞HepG2、HepG2.2.15及肝细胞LO2中miR-122及N-myc下游调节基因3(NDRG3)的mRNA及蛋白表达。将HepG2.2.15细胞分为转染miR-122组(转染miR-122模拟物)、转染对照组(转染miR-122模拟物的对照物)和不作处理的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的miR-122、NDRG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达变化,比较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结果转染miR-122组的miR-122表达量为(2.32±0.05),高于对照组的(0.48±0.09),转染miR-122组NDRG3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5±0.15)、(0.43±0.08),均小于对照组的(1.53±0.14)、(1.6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染miR-122组HBsAg、HBeAg及HBV-DNA表达量分别为(1.05±0.05)IU/ml、(0.69±0.09)NCU/ml、(0.45±0.07)Ig/ml,均小于对照组的(1.51±0.11)IU/ml、(1.32±0.15)NCU/ml、(1.00±0.12)I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122组细胞迁移率(33.48±4.12)%、侵袭率(44.11±5.96)%均小于对照组的(91.22±11.45)%、(96.76±12.58)%,转染后48和72 h的细胞增殖率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染对照组与对照组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122可能通过下调NDRG3表达而抑制HBV复制及抗原表达,进而阻断HBV感染的肝细胞癌的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

  • 标签: 癌,肝细胞 微RNAs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 标签: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足前段,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STA3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侵袭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ESCC细胞KYSE150、ECA109,构建过表达TSTA3基因的KYSE150-TSTA3-WT组和ECA109-TSTA3-WT组,以及空白对照组(KYSE150-NC组和ECA109-NC组)。对各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依据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结果TSTA3基因过表达对ESCC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增强ESCC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TSTA3过表达前后KYSE150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817种基因表达上调,584种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Jak-STAT通路、苯丙氨酸代谢、MAPK信号通路等(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野生型TSTA3基因的ECA109和KYSE150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用MAPK-ERK通路抑制剂U0126处理后,p-ER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U0126处理可逆转TSTA3过表达引起的促侵袭、迁移能力(P<0.05)。MMP2和MMP9在TSTA3过表达的KYSE150、ECA109中表达增高,活性增加;U0126处理后MMP2及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活性下降(P<0.05)。结论TSTA3基因可能通过MAPK-ERK通路作用于MMP2及MMP9发挥促进ESCC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是孟医派第四代传人。邹教授基于孟医派学术思想,以膏方调理中老年人体质,依据中老年人肾虚为本、阴阳失衡、气血欠畅的体质特点,治以补肾益精为主,兼以平衡阴阳、疏肝理脾,多脏同调,用药和缓甘平、少用峻补,还重视复方的运用,体现了孟医派醇正和缓调补五脏的观念。临床收效满意,附验案一则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膏方 孟河医派 国医大师 邹燕勤 名医经验 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