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后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¹H-MRS)对颅内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49例颅内常见肿瘤及非肿瘤患者行增强后多体素¹H-MRS检查,其中胶质瘤16例,单发转移瘤13例,脑膜瘤14例,炎症6例。测量计算3种肿瘤及非肿瘤病变强化区、强化边缘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代谢物比值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肌酸(Cho/Cr-n)和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胆碱(rCho),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肿瘤NA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脑外肿瘤低于脑内肿瘤,高级别(Ⅲ~Ⅳ)胶质瘤较低级者(Ⅰ~Ⅱ)下降明显。Cho/Cr升高,高级胶质瘤比低级胶质瘤高(P(0.05),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瘤体瘤周水肿区Cho/Cr有显著性差异。部分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可检测到Lac、Lip峰。部分脑膜瘤(4/14)可检测到Ala峰。结论¹H-MRS从微观水平分析脑肿瘤代谢信息的无创性方法,对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术后复发、组织上分级有重要帮助。增强后多体素1H-MRS对颅脑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强化区 强化边缘区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在星形细胞瘤定性和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30例术后确诊为星形细胞瘤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进行磁共振常规及波谱检查,对波谱代谢物Cho/NAA,NAA/Cr,Cho/Cr进行评估。结果术后病理结果证实30例星形细胞瘤中,低度恶性(WHOⅠ~Ⅱ级)13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WHOⅢ~Ⅳ级)17例。在几乎所有病例的波谱都可以发现不同程度NAA峰降低,Cho升高,Cr则比较稳定这一共同的图像特点,在两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中可以发现Lip峰,而未见于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中。Lip峰可以作为一个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区别的一种指标,在统计学上,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各级别星形细胞瘤间NAA/Cr无明显差别(P>0.05),Cho/NAA和Cho/Cr则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Cr峰作为波谱代谢物的内标,在高度恶性肿瘤中明显降低,可能也反映了肿瘤的恶性变化。结论认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可以为星形细胞瘤的定性和分级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多体素 磁共振波谱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结合皮层脑电图在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定位癫痫灶的意义。方法对1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类型、体征、磁共振波谱分析、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同时对癫痫灶进行手术干预。结果随诊6个月~5年。根据1996年Engel疗效分级标准评测:Ⅰ级为10例、Ⅱ级为2例、Ⅲ级为3例、Ⅳ级为1例。Ⅰ级、Ⅱ级12例为临床治愈,Ⅲ级3例为好转,治愈率为75%,治愈好转率为93.8%。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皮层脑电图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率,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波谱分析 皮层脑电图 致痫灶
  • 简介: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imaging,MRSI)是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重要检测工具之一,是分子医学、基因疗法等医学前沿的首选监控技术[1],它可以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人体的生化环境、组织代谢等进行无创定量分析。一、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原理MRS是一种可以观察活体细胞代谢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现象是它的关键,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频谱的精细结构。波谱的水平轴代表共振频率,用每百万单位(ppm)表示,波峰高度或峰下面积与受检原子核数量呈正比。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成像技术 无创伤性检测 分子水平
  • 简介:目的对小型猪阻塞性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模型离体胰腺组织块行高分辨魔角旋转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照病理分级,探索慢性胰腺炎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谢变化规律.方法随机将36只巴马小型猪分为CP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12只).实验组行主胰管近端不全结扎,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造模后4、8、12周在两组中各随机选取1/3动物行影像学检查,处死并获得的新鲜胰腺组织,按病理诊断将其分为轻、中、重度(即病理Ⅰ期、Ⅱ期、Ⅲ期),选取中重度标本与对照组行进一步对比研究.两组标本经重水淋洗后,采用600MHz磁共振谱仪用cpmgprld脉冲序列并做单脉冲压制水峰检测1H-MRS,分析实验组中重度CP者与对照组的离体胰腺组织块代谢物间的区别.结果实验组中11只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中重度CP.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CP胰腺组织的乳酸、N-乙酰糖蛋白、乙酰乙酸峰强度增加(P<0.05);而峰强度减弱(P<0.05)的有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乙酸、丙酮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肌氨酸、胆碱、甜菜碱、牛磺酸、甘油、酪氨酸、β-葡萄糖、尿嘧啶核苷、胞嘧啶和苯丙氨酸;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和α-葡萄糖等峰强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型猪中重度CP的胰腺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MRS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质子波谱显示代谢物中乳酸、N-乙酰糖蛋白、乙酰乙酸峰值强度增加,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α-葡萄糖等峰强度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他多种代谢物峰值强度均呈减弱趋势.

  • 标签: 胰腺炎 慢性 磁共振波谱学 代谢 病理学 模型 动物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到的射频信号很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噪声的干扰。因此,提高图像信噪比是磁共振成像的主要任务。而射频线圈作为信号接受链前端,则是信噪比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对射频线圈的分类及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旨在达到提高磁共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及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射频线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治疗的3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显示35例均为乳腺癌,病灶形态均不规则,有毛刺征,其中11例病灶累及胸壁,1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内乳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强化,其中24例为环形强化,11例出现对比剂填充征;在所有患者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中,Ⅰ型4例、Ⅱ型10例、Ⅲ型21例。结论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MRI 动态增强扫描 磁共振波谱成像 乳腺癌诊断
  • 简介:近年来高场强磁共振(MRI)的出现和多通道乳腺专用线圈的使用,使MRI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乳腺MRI检查已经逐渐发展成型,对病变的大小、性状及其与周围组织间关系的显示更加清晰,对一些多中心、多灶性病变显示更加敏感[1]。根据近年的临床实践,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7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和诊断准确率。结果7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胰、胆管显影;与手术或活检病理对照比较,诊断正确率96.20%。结论低场强MRCP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胆胰管系影像清晰直观等优点,临床根据疾病特征,结合T2WI扫描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基本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 标签: 低场强磁共振 胰胆管成像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在MRI上的影像特点,提高MR对胼胝体梗塞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6例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梗死病史,分析胼胝体梗死在MR上的影像特点。结果在磁共振图像上,胼胝体梗死形态可为卵圆形、斑片状或条片状,部位累及胼胝体单侧或双侧并以累及单侧为主,同时常伴有脑内其它部位的梗死。胼胝体梗死在MR上的信号根据病变时期不同,在T1序列上可呈等或低信号,在T2、FLAIR及DWI序列上可呈等或高信号。结论MR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胼胝体 梗死 磁共振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经磁共振(MRI)诊断的50例脑干梗塞的病人,由于无骨质伪影,MRI显示脑干梗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梗塞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基底动脉供血区一致,边界不规则,无高低、混杂信号,其影像与脑干出血、囊虫、血管瘤、肿瘤等较容易鉴别,本组发现脑干梗塞以脑桥为多,次为延髓中脑,文中讨论了脑干梗塞的MRI诊断标准,并对脑干梗塞综合症的临床与MRI表现做了对照分析。

  • 标签: 脑梗塞 脑干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经过MRI检查之后,阴性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阳性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结果和MR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MRI诊断颈动脉斑块3型的特异度与林敏度分别为0.92和0.89,动脉斑块4-5型分别为0.93和0.84,颈动脉斑块6型分别为0.97和0.87,颈动脉斑块7型分别为1.00和0.88;MRI和病例检查对颈动脉斑块钙化、出血、纤维、脂肪成分的检出率分别是22.0%和19.5%、36.6%和34.1%、41.4%和43.9%、39.0%和36.6%,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非常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MRI) 颈动脉斑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对骨关节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方法PHILIPS0.5T磁共振扫描仪对61例骨关节软组织肿瘤患者行MR扫描,重点分析61例肿瘤的MRI特征,对良、恶性肿瘤组间的病灶边界、大小、信号均匀性、瘤周水肿及邻近结构侵犯五项MR征象进行卡方检验,评价各征象良恶性鉴别的意义。结果病灶边界、信号均匀性及5cm大小分界在良恶性肿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周水肿、邻近结构侵犯及10cm大小分界在良恶性肿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有助于骨关节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存在局限。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6例弥漫性肝癌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弥漫性肝癌中5例男性,一例女性;年龄40~58岁,平均48岁。磁共振成像应用日立MRD—7000AD0.3TMR系统和体部线圈,均有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STIR)。结果SE序列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略高或等信号,STR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SE序列和STIR磁共振成像是诊断弥漫性肝癌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弥漫性肝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本研究28例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的病例,探讨该技术在脑内疾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所有病例均采用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定位技术,获得单体素波谱,并对28例患有各种脑内疾患的病例,将NAA/Cr、Cho/Cr、及NAA/Cho等指标按病理类型,分组进行技术分析。所有病例均以对侧相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作为自身对照。结果脑部病变的1H-MRS表现与正常脑组织有明显不同(P<0.05)1,表现为Cho/Cr比值升高,NAA/Cr和NAA/Cho比值下降,不同病变之间也存在着MRS差异。结论1H-MRS可提供组织生化和代谢方面的信息,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因幽闭恐惧症中止检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MR检查时中止的3例病例分析其原因。结果幽闭恐惧症发生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必然联系。结论磁共振检查前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取得患者在MR检查时更好的配合。

  • 标签: 磁共振 幽闭恐惧症 中止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特征,对48例脑干梗塞的磁共振改变进行了系统分析。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MRI检查,少数行MRA检查。结果脑干梗塞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脑桥梗塞则有不同的临床征象,其中交叉性麻痹12例;四肢瘫3例;纯偏身感觉障碍4例,其中2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2例。脑桥梗塞肢体共济失调可为同侧,亦可表现为对侧。结论MRI是诊断脑干梗塞最有意义的检查,阳性率95.8%,阴性结查与扫描时间过早过晚有关。怀疑脑干梗塞,尽可能做MRI检查。

  • 标签: 脑干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