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浸有药液的蚕茧生物蛋白制作鼓膜贴片,修复鼓室成形鼓膜修补术后的鼓膜再穿孔。方法对60例行鼓室成形鼓膜修补术后再穿孔的患者,治疗干耳后,使用蚕茧制作生物贴补修复鼓膜。结果治愈52例,有效5例,无效3例。结论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痛苦小,疗效好,避免了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避免了医疗纠纷。

  • 标签: 鼓室成形术 鼓膜再穿孔 化脓性中耳炎 生物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的宫内节育对于避孕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避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固定式的吉妮宫内节育的避孕方式,对照组则使用Tcu200的节育,并对所有使用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避孕人员的避孕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观察组的有效避孕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避孕的失败比率与因故取出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式的吉妮宫内节育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避孕方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宫内节育器 避孕 不良反应 防范
  • 简介:生物(biofilm,BF)是微生物(如细菌)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结构[1].生物将药物与细菌隔离形成屏障,抗生素不能充分进入到生物内将细菌杀灭,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初步统计,80%的细菌性疾病与细菌生物有关[2],菌膜病(菌膜引起的疾病)对人体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菌膜释放浮游菌造成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二是生物中包裹细菌的多聚糖基质会将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离开来,使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对细菌的攻击难以奏效,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致病.临床上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可能均与形成菌膜有关.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并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3].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在防止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产生多方面的药理效应,且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在抗细菌生物方面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品种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4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黄芩素等是其主要有效成分[4],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芩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生物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黄芩 有效成分 细菌生物膜 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随时间推移在导管尖端容易形成细菌生物,判断出细菌生物形成时间可以及时指导临床拔管。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血液透析室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且置管时间超过3周的患者入组观察。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实验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入组观察的72例患者中,在≤7天内总共有3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4.16%,第二组69例患者在7天~14天内共有4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5.79%。第三组63例患者在≥15天内共有18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27.69%。结论本研究也说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应为2周内,超过2周应密切观察感染指征。有无体温升高,置管周围皮肤是否红肿热痛,是否有分泌物产生等。如果有临床感染症状应立即拔除导管。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细菌生物膜
  • 简介:目的:分析全球医学真菌生物文献概貌,了解医学真菌生物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汤森路透的TDA软件分析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作者和高频主题词分布,分析引用前20位文献类型及内容,并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自1999年至今文献数量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美国和欧洲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文献也主要发表于美国和欧洲的该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有3位来自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皮肤病学系医学真菌中心。医学真菌生物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念珠菌属和酿酒酵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真菌生物的形成、其与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医学真菌发挥该毒力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基础。被引频次排位与文献贡献排位作者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香港和北京地区。结论欧美仍是该领域的研究大国,近5年中国内地的文献数量和引用率开始增加。临床常见医学真菌和模式真菌生物的形成、药敏及其毒力相关机制是医学真菌生物的主要研究热点。

  • 标签: 医学真菌 生物膜 PUBMED 文献计量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BF)阳性铜绿假单胞菌(PA)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PA进行intI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BF+intI1基因阳性的PA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mg/L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intI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6mg/L阿奇霉素组、32mg/L阿奇霉素组、64mg/L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intI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82,P〈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intI1mRNA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BF阳性的PA,intI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Ⅰ类整合酶 阿奇霉素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透病人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反应防治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首次使用透析的血透的患者64例,对首次使用综合征的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分析防治措施和护理体会。结果首次使用透析血透的64例患者中,仅有5例患者出现首次使用综合征,经改用生物相容器高的透析和预处理管路和新透析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结论血透病人首次使用透析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护理观察,尽早发现首次使用综合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确保血透病人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透析器 首次使用综合征 防治和护理
  • 简介: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香莲外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的抗真菌效力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白念珠菌生物体外模型,采用XTT减低法测定香莲外洗液、氟康唑对不同成熟程度(4h、24h、48h)白念珠菌生物的最低粘附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并采用UPLC-Q-TOF-MS分别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果:香莲外洗液对4h、24h、48h的白念珠菌生物的SMIC50分别为7.81、125和500mg/mL,SMIC80分别为31.25、250和>1000mg/mL;氟康唑对4h、24h、48h的白念珠菌生物的SMIC50分别为32、64和>1024μg/mL,SMIC80分别为64、128和>1024μg/mL;香莲外洗液、氟康唑干预不同成熟程度的生物代谢模式不同,存在Tyrosyl-Arginine(酪氨酰-精氨酸)、Pentosidine(戊糖)等多种可能差异代谢物。结论:香莲外洗液对不同成熟程度的白念珠菌体外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念珠菌悬浮菌与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主要涉及了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改变。

  • 标签: 白念珠菌生物膜 代谢组 香莲外洗液
  • 简介:目的探讨内源性抗菌肽人β-防御素-3(HBD-3)联合低频超声(US)及造影剂微泡(MB)的靶向破坏(UTMD)在体内抑制耐药葡萄球菌生物形成的作用。方法钛片与2种耐药葡萄球菌共培养24小时待生物形成后,放置于小鼠后背部脊柱皮下的两侧;再通过液体微量稀释法,获取HBD-3对2种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48只小鼠按不同的处理条件随机分为6组:(a)0g/mLHBD-3;(b)超声处理组;(c)微泡+超声处理组;(d)10MICHBD-3;(e)10MICHBD-3+超声处理组;(f)10MICHBD-3+超声+微泡处理组。术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取出钛片。涂板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钛片生物的厚度及内的剩余活菌量。RealtimePCR定量分析相关成基因及耐药基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其它治疗组相比,体内最高浓度的HBD-3联合UTMD组的活细菌数百分比明显下降。同时,超声微泡还能显著提高HBD-3抑制成相关基因icaAD以及耐甲氧西林基因MecA的表达并同时促进icaR的表达。结论UTMD可能有很大的潜力,提高HBD-3的抗菌活性并抑制小鼠体内的生物感染。

  • 标签: 超声 微泡 葡萄球菌 生物膜 Β-防御素
  • 简介:摘要大肠杆菌是一种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细菌,同时也是在人类以及动物的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条件下,大肠杆菌通常不致病,同时能够起到抑制住肠道中病原体以及其他致病菌繁殖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量的大肠杆菌而言,会成为致病菌,并且引起人类以及动物腹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对于细菌检测的技术显得极为重要。文章讨论了结合纳米技术的细菌检测分子生物传感的实现方法。

  • 标签: 纳米技术 细菌检测 分子生物传感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绒毛与双绒毛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定期分娩的320例双胎临床产妇,根据绒毛性分为单绒毛组(120例)和双绒毛组(200例),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孕周、并发症以及围生儿结局。结果单绒毛组中低出生体重儿62例,占总数的51.7%;极低出生体重儿13例,占总数的10.8%;新生儿窒息11例,占总数的9.2%;畸形儿4例,占总数的3.3%;双胎输血综合症14例,占总数的11.7%;围生儿死亡5例,占总数的4.2%;双绒毛组中低出生体重儿54例,占总数的27%;极低出生体重儿7例,占总数的3.5%;新生儿窒息9例,占总数的4.5%;畸形儿3例,占总数的1.5%;双胎输血综合症0例,占总数的0%;围生儿死亡1例,占总数的0.5%。由此可见双绒毛组的产妇围生儿出现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的明显低于单绒毛组产妇,且双绒毛组产妇没有出现双胎输血综合症。结论单绒毛双胎妊娠围生儿结局明显比双绒毛双胎妊娠差,针对双胎妊娠产妇应该尽快确定绒毛性质,早期做好监护和护理干预,提高围生儿质量,改善围生儿结局。

  • 标签: 单绒毛膜 双绒毛膜 双胎妊娠 围生儿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宫内节育放置术后不良反应与其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间于我院接收宫内节育放置术妇女120例给予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其中支原体检测阳性患者42例作观察组,检测结果为阴性患者78例作对照组。于手术后1、4、8、12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于研究对象接收宫内节育放置术后1、4月,两组患者在月经量增多、子宫出血异常两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手术后第8、12月给予复查时,两组患者发生上述不良反应状况差异减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8、12四个检测时间点发现,患者发生腰腹疼痛、白带增多、盆腔炎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子宫异常出血和月经增多与患者是否发生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具有显著性相关之外,但随着时间延长相关性减小。其余不良反应如腰腹疼痛、白带增多以及急慢性盆腔炎等与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无显著相关。因而,需要在接受手术近期内注重阴道健康防止支原体感染对防止患者发生宫内节育放置术后不良反应有良好的影响。

  • 标签: 宫内节育器放置术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术后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