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菌生物是指细菌粘附于接触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质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细菌聚集样物。多糖基质通常是指多糖蛋白复合物,也包括由周边沉淀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细菌生物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的一种生命现象,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积聚而形成。是细菌粘附表面生活时所采取的一种生长方式,一般由多菌种构成。临床上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均与细菌生物形成有关。生物的成分80%为细胞外多聚物(多聚糖、蛋白质、核酸),20%为各种细菌。其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便于营养物质的交换及废物的排出,便于群体感应分子的互相交流,从而使生物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降低1 000倍。所以细菌生物对伤口生长愈合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作用,造成伤口延迟愈合,引起伤口中持续的超炎症反应;降低上皮角化细胞迁移;经证明,动物体内和体外生物可诱导宿主体内的炎症反应并且可上调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相关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可以分为浮游期、不可逆附着期、细胞增殖期、生长成熟期及扩散期。由于细菌生物在伤口表面广泛存在,如何防止与清除生物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创面清创、应用抗生素、应用对生物有效的局部抗菌剂如银离子敷料和超氧化液、提高宿主免疫力等。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伤口延迟愈合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骨髓炎作为常见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内固定失败、死骨和窦道形成、长期排脓、甚至最终恶变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骨髓炎的治疗手段由过去的清创术转为现在的清创+Masquelet骨重建术或截骨+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但缺点是手术次数多、疗程长、手术创伤和风险增加,暨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慢性骨髓炎根治困难的原因包括自体免疫水平紊乱(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局部血供差、耐药细菌出现和细菌生物形成等因素,其中细菌生物作为细菌在体内的定植存在形式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显著,包括屏障抗生素、抵抗免疫清除、提高细菌耐受性、播散细菌和促进细菌间信号沟通,针对其中的关键因子和通路为靶点进行研究和干预是骨髓炎研究和治疗的热点和趋势。现对研究生物与慢性骨髓炎的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便于了解生物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机制和相关靶点,为慢性骨髓炎的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骨髓炎 免疫 清创术 细菌生物膜
  • 简介:细菌生物(bacterialbiofilm,BF)是细菌的主要生存方式及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BF不仅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某些反复发作、难治性感染即生物病的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对各种医疗插管相关感染的认识,人们对BF所致的感染也逐渐重视,并随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相关感染 防治 细菌耐药性 难治性感染 生物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从慢性伤口细菌生物的形成机制和生物学特征出发,对慢性伤口细菌生物处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求增强医务人员对慢性伤口生物研究现状的了解,为慢性伤口治疗提供合理方案。

  • 标签: 慢性伤口 细菌 生物膜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对细菌形成生物能力的影响,指导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对策改进。方法采集65例行气管切开的重症病房病人术后3天和术后10天气道分泌物拭子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改良Moskowitz生物分析法,标准化稀释细菌悬浮液、生物培养、结晶紫染色、干燥和乙醇溶解吸附结晶紫后,用酶标仪读取595nm光密度(OD595),测量生物的形成量。以自身对照,比较两次气道分泌物中细菌形成生物的能力。结果气管切开后气道细菌形成生物的能力增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01,P<0.05)。结论气管切开可诱导细菌获得更强的生物形成能力,并且随着气管切开的时间延长而增强。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对策改进非常重要。

  • 标签: 气管切开 生物膜 细菌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菌生物的形成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皮肤慢性难愈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进行中医治疗生物形成,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药物。对患者难愈时间和有效性进行相关的分析,对比分析其疗效。结果研究组愈合时间、显效率和有效性相对于对照组都有显著的优越性。结论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了解细菌生物形成,并进行相关治疗,有效性更高,临床推广价值更为广泛。

  • 标签: 慢性难愈合创面 细菌生物膜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细菌生物慢性伤口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伤口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普通网眼粗纱覆盖换药,观察组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慢性伤口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可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增强患者创面的愈合能力,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同时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慢性伤口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细菌生物感染是造成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细菌生物的早期诊断对慢性创面的成功治愈非常关键。尽管已研发出很多技术诊断感染性创面的游离致病菌,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创面细菌生物的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菌生物的形成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潜力的细菌生物诊断技术,将来有望成为对创面细菌生物进行快速诊断与监测的手段。

  • 标签: 细菌 生物膜 诊断 慢性创面
  • 简介:目的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的过程.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h和5d后,进行细菌生物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h形成成熟的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

  • 标签: 烧伤 感染 生物膜 导管 留置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荷叶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以及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物的影响,探讨两者防龋应用前景。方法:荷叶、五倍子经提取分别得荷叶水提取物、荷叶乙醇提取物以及五倍子水提取物;将自口内分离所得"口腔细菌"接种于BHI平板,并经上述提取物处理后,计数菌落及测量抑菌圈;在载玻片上定植分离得到"口腔细菌",以形成生物体外模型,再于实验组分别加入经1∶3∶9浓度梯度稀释后的提取物,培养完成后经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摄像,以同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及乙醇溶液作为对照。结果:五倍子3个浓度梯度的类药敏实验组,均有明显的抑菌圈,荷叶提取物原液1∶3梯度稀释者有较明显的抑菌圈,且其菌落数与纯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口腔生物体外模型,并经显微镜数字摄像系统所摄得图像可见,相比于对照组荷叶水、乙醇提取物及五倍子作用后所形成的口腔生物染色均较浅,结构均较稀疏,且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结论:荷叶提取物、五倍子可有效抑制口腔细菌;荷叶提取物及五倍子对口腔生物形成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荷叶提取物 五倍子 口腔细菌 生物膜体外模型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其形成生物后更是具有极强的耐药能力,治疗难度极大提高。除屏障作用、微环境改变等理化因素外,生物中部分基因调控也特异地提高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与形成生物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调控机制。Ⅰ型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能够调节细菌耐药基因的获得和传播,其作用因种属、进化过程、环境压力而异。新近有报道Ⅰ型CRISPR系统影响生物的形成,而且参与噬菌体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研究噬菌体治疗的切入点。本文对近年来细菌耐药形势、生物耐药新进展,以及Ⅰ型CRISPR系统影响细菌生物的形成与耐药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综述,为防治细菌感染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生物膜 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细菌 抗药性
  • 简介:生物(biofilm,BF)是微生物(如细菌)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结构[1].生物将药物与细菌隔离形成屏障,抗生素不能充分进入到生物内将细菌杀灭,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初步统计,80%的细菌性疾病与细菌生物有关[2],菌膜病(菌膜引起的疾病)对人体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菌膜释放浮游菌造成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二是生物中包裹细菌的多聚糖基质会将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离开来,使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对细菌的攻击难以奏效,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致病.临床上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可能均与形成菌膜有关.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并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3].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在防止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产生多方面的药理效应,且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在抗细菌生物方面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品种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4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黄芩素等是其主要有效成分[4],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芩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生物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黄芩 有效成分 细菌生物膜 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随时间推移在导管尖端容易形成细菌生物,判断出细菌生物形成时间可以及时指导临床拔管。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血液透析室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且置管时间超过3周的患者入组观察。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实验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入组观察的72例患者中,在≤7天内总共有3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4.16%,第二组69例患者在7天~14天内共有4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5.79%。第三组63例患者在≥15天内共有18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27.69%。结论本研究也说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应为2周内,超过2周应密切观察感染指征。有无体温升高,置管周围皮肤是否红肿热痛,是否有分泌物产生等。如果有临床感染症状应立即拔除导管。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细菌生物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城市污水处理已经成为环保工程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采取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将污水优化为第二水资源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案中,生物法以较低的能耗和优良的效率脱颖而出。

  • 标签: 污水处理 生物膜法 有效应用
  • 作者: 王黎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6-10
  • 出处:《建筑创作》 2022年第2期
  • 机构: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 841000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生物法污水处理的类型及优势,接着分析了生物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生物膜法 污水处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物清洗剂与2种多酶清洗剂在内镜生物清除效果上的差异。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内镜生物模型,对照组采用灭菌水浸泡,实验组分别采用1号多酶清洗剂、2号多酶清洗剂及生物清洗剂进行浸泡。在室温下分别作用5、10、15 min后,以细菌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法评价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模型的清洗效果。各组间活菌计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作用5、10、15 min后,测定的生物菌落计数(CFU/cm2)空白对照组为7.92±0.21,1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31±0.10、5.04±0.08、4.90±0.16,2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53±0.30、5.39±0.21、5.03±0.42,生物清洗剂组分别为3.53±0.30、3.01±0.07、2.82±0.2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两种多酶清洗剂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清洗剂组菌落计数少于两种多酶清洗剂组(P<0.05)。且随着浸泡时间增加,生物清洗剂组菌落计数逐渐减少(P<0.05)。作用15 min后,扫描电镜下见生物清洗剂组清洗后的生物细菌残留最少。结论两种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相当,生物清洗剂较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的清除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 标签: 内窥镜 生物膜 生物膜清洗剂 多酶清洗剂
  • 简介: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形成,探索细菌生物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的时间、生物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改良微孔板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关于难治和复发的生物相关感染报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如龋齿、膀胱炎、心内膜炎、中耳炎、角膜炎等均与生物形成有关,生物一旦在体内形成,往往引起感染的久治不愈和多重耐药的发生,而生物相关感染导致的耐药也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的抑制和破坏就成了治疗生物相关感染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就生物的破坏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生物膜 破坏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