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路易体痴呆(DLB)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痴呆。DLB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期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BB)的受损与DLB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DLB与BBB之间的关系:(1)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2)血脑屏障受损的在体评估办法;(3)DLB存在血脑屏障受损的证据;(4)α-synuclein与血脑屏障关系;(5)APOE与血脑屏障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关注DLB患者BBB破坏的发病机制,这可能为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 标签: 痴呆 血脑屏障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康唑对两性霉素B透过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KM小鼠分为两性霉素B (3 mg/kg)组,两性霉素B(3 mg/kg)+氟康唑(50mg/kg),两性霉素B(3 mg/kg)+ELacridar(2.5mg/kg)组,给药4天后测定血液、脑组织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加入2ug/ml的AMB,而后分别加氟康唑(16 ug/ml)、Elacridar(1μM),37℃孵育60-180min。在60min、120min、180min取样测定细胞内两性霉素B的含量。结果:氟康唑、ELacridar对两性霉素B血药浓度、脑组织浓度无显著影响;氟康唑、ELacridar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两性霉素B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氟康唑不影响两性霉素B透过血脑屏障。两性霉素B不是P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底物,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不存在由P-gp和BCRP介导的相互作用。

  • 标签: 氟康唑 两性霉素B P糖蛋白 乳腺癌耐药蛋白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研究显示MS的发病过程与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关,治疗MS的药物对血脑屏障的功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文中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脑屏障损伤在M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MS的药物对血脑屏障的作用进行综述,阐述血脑屏障与MS的关系,并提出未来MS治疗可能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血脑屏障 发病机制 治疗
  • 作者: 周敏 陈智利 张丽丽 张伯礼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05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天津市现代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 301617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IS)后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对缺血急性期脑水肿、脑免疫炎症、出血转化及恢复期血管新生和再通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IS后的BBB高通透性由IS数小时后显著增加的脑血管内皮跨细胞转运(跨细胞通路)和缺血数日后的紧密连接(TJs)解体(细胞旁通路)逐步导致,且跨细胞转运上调早于并独立于TJs解体。维持较低的血管内皮跨细胞转运率和保持完整的TJs对BBB的生理功能和脑稳态起关键作用,因此跨细胞转运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成为IS后BBB靶向治疗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围绕BBB内皮跨细胞转运的生物学分类、细胞结构及其调控机制、靶向该途径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脑屏障 跨细胞转运 小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并探讨ASL成像分型预测血管开通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自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内及术后即刻完成ASL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序列MRI检查及Xper CT检查并进行成像分型,于术后24~48 h内复查头颅CT平扫观察出血转化情况并依据有无出血转化发生分为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对比2组患者间ASL序列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DCE序列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及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的差异,采用加权Kappa系数检验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间的一致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5例术后发生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患者的rCBF值(1.57±0.18)、Ktrans[0.072(0.0455,0.117)/min]明显高于未出血转化组[1.14±0.04、0.032(0.024,0.03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ASL、DCE、Xper CT成像分型分布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例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6例DCE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5例Xper CT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22例患者中ASL序列与DCE序列的成像分型一致性强(加权Kappa系数=0.941,95%CI:0.862~1.020,P<0.001)。结论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较强,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亚急性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对比增强 Xper CT 血脑屏障通透性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血脑屏障是位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严格控制血液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入侵大脑,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然而,嗜神经病毒却能破坏或逃避血脑屏障入侵脑部,引发脑炎或脑膜炎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甚至威胁生命。本文主要对一些较常见的嗜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大脑的不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嗜神经病毒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BBB)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96例,年龄44~78岁,体重45~10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n=32):液体加温组(WBI组)、多模式加温组(AW组)和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WBI组患者采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加热至37 ℃;AW组患者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加温毯目标温度设在38 ℃;SBC组患者采用AW组患者相同加温方案,并联合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术毕时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术后第1天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分别在术前1和术后7 d时采用视觉词语学习测试、数字符号测试、连线试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试进行POCD发生评估。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寒颤、躁动及术后发热的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WBI组比较,AW组和SBC组患者POCD发生率、PACU寒颤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和血清CRP浓度降低,热舒适度评分和QoR-40评分升高(P<0.05);与AW组比较,SBC组外周血BMECs计数降低(P<0.05)。结论多模式加温不明显损伤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BBB结构,可降低POCD发生;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可改善BBB结构完整性,但未降低POCD发生。

  • 标签: 体温 脊柱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叉头转录因子O1(SIRT1/FoxO1)信号通路探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CIR)大鼠血脑屏障(BBB)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IR组)、CIR+HBO组、CIR+HBO+ SIRT1抑制剂(EX527)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Sham组大鼠不进行结扎和线栓导入,CIR+HBO组和CIR+HBO+EX527组予以HBO干预,CIR+HBO+EX527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EX527处理。CIR+HBO组和CIR+HBO+EX527组于再灌注1 h、9 h、21 h、45 h、69 h进入HBO舱,期间行HBO治疗5次。在处死动物前1 h,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兰(EB),采用比色法、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再灌注72 h大鼠海马区脑组织EB含量,SIRT1、FoxO1、ZO-1、Occludin、Claudin-5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CIR 72 h,CIR组、CIR+HBO组和CIR+HBO+EX527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EB含量均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5),CIR+HBO+XE527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EB的含量较CIR+HBO组显著增加(P<0.05)。CIR 72 h,CIR组、CIR+HBO组和CIR+HBO+EX527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SIRT1、FoxO1、ZO-1、Occludin、Claudin-5 mRNA表达及其相应蛋白表达较Sham组均显著降低(P<0.05),CIR+HBO+EX527组大鼠海马区脑组织SIRT1、FoxO1、ZO-1、Occludin、Claudin-5 mRNA表达及其相应蛋白表达较CIR+HBO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HBO可以通过SIRT1/FoxO1通路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在CIR损伤中对BBB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高压氧 血脑屏障 脑缺血再灌注 SIRT1 FoxO1 紧密连接蛋白
  • 简介:摘要皮肤屏障功能对外防范抗原物质、微生物、紫外线等的侵袭,对内防止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狭义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指表皮的渗透屏障。广义的皮肤屏障功能包括其渗透屏障、皮肤的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及其他与皮肤功能相关的诸多方面。本文对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相关皮肤疾病、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常见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皮肤屏障 功能 修复 共识
  • 简介:摘要耳蜗血管纹中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一种特殊分化的毛细血管网,可控制物质从毛细血管进入内淋巴。本文详述了BLB的组织学结构、维持内淋巴成分稳定的机制,及其在部分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概述了BLB在内耳药物递送研究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作者: 蔄茂强 叶理 赖庆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及护肤品研发功效评价中心,广州 510091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or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及护肤品研发功效评价中心,广州 510091,广东省普宁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普宁 515300
  • 简介:摘要有学者认为,皮肤干燥是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但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实际上,皮肤干燥是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的表现。角质层含水量主要由角质层天然保湿因子的量决定,而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则主要由角质层脂质的质和量以及结构蛋白决定。如果皮肤干燥是由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所致,那么,角质层含水量应当与透皮失水率呈负相关性。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正常人皮肤、鱼鳞病皮损或皮脂腺缺乏的小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与透皮失水率均无负相关性。相反,有研究显示,人角质层含水量与透皮失水率呈正相关性。因此,皮肤干燥似乎不是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 标签: 角质层含水量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 透皮失水率 皮肤干燥
  • 简介:摘要肠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在调节机体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支持zonulin途径、肠道菌群以及Toll样受体可作为其调节机制,在病理情况下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破坏免疫稳态造成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将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寻潜在的治疗靶点。

  • 标签: 自身免疫病 肠黏膜屏障功能 zonulin途径 肠道菌群 Toll样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果胶对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肠内营养的老年卒中患者共60例。其中30例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液;另外30例为研究组,在常规肠内营养液基础上添加果胶。在肠内营养的第1天、第7天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以评估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评估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AO数值[(4.05±1.56)ng/mL]、D-LA数值[(6.11±2.20)mmol/L]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炎症指标IL-6[(15.43±12.53)pg/mL]、PCT[(0.82±0.98)ng/mL]、CRP[(6.94±6.60)mg/L]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但两者在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16.7% vs. 30.0%)和30 d病死率(13.3% vs.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屏障功能;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能降低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

  • 标签: 脑卒中 果胶 肠道屏障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当今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疗器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诊疗阶段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与患者生命安全存在直接关联,因此积极有效开展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不仅可以让设备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也可以对医疗器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保护,也是医院保障诊疗质量的基础。安全保障管理在医疗器械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发生,进而全面提升患者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也可以积极改善医院医疗器械的维护质量。

  • 标签: 医疗器械 维护管理 安全屏障
  • 作者: 吴丹 苏森 魏燕 彭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肠黏液层是宿主先天防御的第1道防线,并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能量,在调控肠道微生态和维护肠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肠黏液合成、分泌、加工与修饰进行综述,重点关注肠黏液屏障对烧伤后肠道损伤修复的影响及特殊营养素对烧伤后肠黏液屏障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烧伤 肠道营养 肠道菌群 肠道稳态 肠黏液合成 肠黏液分泌
  • 简介:摘要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 EGCs)是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居在肠壁中维持肠道稳态的细胞群。文章阐述了EGCs、肠道屏障功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EGCs在肠道全层都有广泛分布,但主要聚居在肌间和黏膜下的神经丛中。EGCs通过包裹神经元的胞体、轴突以及微血管从黏膜下层延伸至肠黏膜层。黏膜下神经丛中的EGCs距离肠道上皮细胞最近,对肠道屏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EGC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是通过分泌活性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实现。多种因素会对EGCs的活性产生影响。优化对EGCs活性的调控成为保护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神经系统 胶质细胞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肠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肠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肠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肠胶质细胞在肠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肠胶质细胞 肠上皮屏障 肠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健康肠道的完整黏膜屏障是阻止物质易位的防线。目前动物模型和人类病理学研究证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与肝病的发生和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就肠黏膜屏障的组成、其与肝损伤的关系以及潜在治疗靶点作一综述。

  • 标签: 肠黏膜屏障 肝损伤 肠-肝轴 细菌易位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仿生胎脂精华是本研发小组通过模拟婴幼儿胎脂中的脂质构成而形成的一款具有抗刺激、抗敏感、保护皮肤屏障、促进皮肤细胞新生和保湿功效的护肤品。通过拉曼测试脂质在角质层中的分布,评估样品在角质层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建立抗表面活性剂刺激模型和抗氨刺激模型,评价样品的抗刺激、抗敏感功效;通过拉曼测试和常规保湿测试,评价样品的保湿功效。结果表明仿生胎脂主要分布在角质层外层,可帮助肌肤抵御外界氨刺激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刺激,增加角质层各深度下的含水量,增加肌肤含水量,降低经皮水分散失量,锁住皮肤水分和营养,促进皮肤胶原蛋白再生。仿生胎脂精华具有良好的长效深层保湿、抗刺激、缓解敏感和修护细胞、延缓肌肤老化的功效。

  • 标签: 仿生胎脂 抗刺激 抗敏感 修护皮肤屏障 促进细胞新生 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