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S-ICD)植入术中阈值(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并至少随访3个月的患者,按照术中有无DFT测试及PRAETORIAN评分分为DFT测试组、DFT未测试组,PRAETORIAN评分≤45分组、>45分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放电事件和并发症等。初步探讨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复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不恰当放电概率是否随PRAETORIAN评分的增高而增大。结果研究纳入41例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54.9±15.0)岁,年龄范围18~85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中位随访4个月内,10例患者发生37次放电事件。DFT测试组与DFT未测试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1对1,P=1.000)及不恰当放电总次数(10对1,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ETORIAN评分≤45分组与>45分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2,P=0.133),不恰当放电总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对11,P<0.001)。结论S-ICD植入术中DFT测试对患者后期放电事件影响较小。复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PRAETORIAN评分越高,不恰当放电可能性越大,该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确认。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阈值 不恰当放电 PRAETORIAN评分
  • 简介:摘要对于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出现过晕厥事件,且植入植入式心脏转复(ICD)二级预防的患者,再发晕厥时的诊疗和鉴别诊断颇具挑战性。本文报道因既往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长QT综合征植入ICD的患者再发晕厥,最终溯因为肺血栓栓塞症的1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合并多种晕厥危险因素时的优化晕厥诊疗模式。

  • 标签: 晕厥 肺栓塞 除颤器,植入型 QT延长综合征
  • 简介:摘要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S-ICD)是新一代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电子装置,它针对没有起搏适应证、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以及不具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与传统的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ICD)相比,S-ICD避免了经静脉植入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为预防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后3年因室性心律失常再次植入S-ICD。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起搏器术后 心脏性猝死 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植入型心律转复(ICD)患者遭受电击时,程控医师应对其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询问及参数修改。本文报道1例远程程控在ICD不恰当电击患者中的成功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不恰当电击 远程程控 紧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S-ICD)在国内应用推广缓慢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医师认同S-ICD较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TV-ICD)具有的优点和缺点,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未植入S-ICD的原因按照重要性排序,对未来应用S-ICD的预期和推广的建议。2020年8月至10月调查问卷分发于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心血管植入电子器械(CIED)植入医师填写后收集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18个行政区93家医院的190份问卷。参与调查医师对S-ICD各优点的认可比例均>30%,其中最认可的S-ICD的优点是其无导线相关并发症(154/190,81.1%),认为S-ICD最重要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156/190,82.1%),其余缺点的赞同比例均<30%。69.4%(132/190)的参与调查医师认为价格过于昂贵是适应证患者未植入S-ICD的最主要的原因,且共有90.5%(172/190)的参与调查医师将此原因列入前3位。86.8%(165/190)的参与调查的医师预计未来1年内S-ICD的植入数量会增加,94.7%(180/190)的参与调查医师认同降低价格以促进S-ICD的推广。结论国内CIED植入医师对S-ICD的优点接受度较高,认为价格昂贵是S-ICD应用受限的最主要原因。降低价格应该有利于S-ICD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问卷 调查 认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肥胖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重指数(BMI)高达48 kg/m2,建议其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S-ICD)进行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经过筛选等步骤完善之后,患者植入S-ICD,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肥胖 体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运重建后超声心动图随访及植入型心律转复(ICD)植入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影响ICD植入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队列研究,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资料,分析血运重建后不同时间段LVEF再评估的人次。在术后3个月LVEF≤35%的患者中,根据是否植入ICD分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ICD植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 852例患者,年龄(66.2±10.5)岁,其中男2 366例(83.0%,2 366/2 852)。术后3个月内共162例患者死亡。仅1 105例(51.2%,1 105/2 160)患者完成血运重建3个月后LVEF的再评估。血运重建后,患者LVEF从术前36.1%±4.4%提高到45.1%±11.3% (P<0.001),但仍有229例(20.7%,229/1 105)患者术后LVEF≤35%。术后3个月LVEF≤35%的患者中ICD植入率仅为6.5%。ICD植入组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植入组(7.7%对35.5%,P=0.040)。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病史(OR=12.67,95%CI 1.87~85.59,P=0.009)与ICD植入独立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运重建后LVEF再评估的比例偏低,而符合ICD植入适应证但未植入的患者比例偏高。临床现状与指南推荐的较大差距表明,我国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血运重建 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性猝死 射血分数
  • 作者: 赵爽 陈柯萍 华伟 宿燕岗 刘欣 梁兆光 杨杰孚 徐伟 汪芳 樊晓寒 戴研 刘志敏 张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1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科,哈尔滨 150001,北京医院心脏科,北京 10000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科,南京 210008,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科,上海 200080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心脏再同步治疗 家庭监测 室性心律失常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作为医院中的一个必备设备,正确的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设备能够处于备用状态,是仪使用和维护中需要重点内容。因此,当前有必要在准确了解除仪规范化维护方法的同时,了解对应的保养工作流程。通过更加有效的做好仪日常管理工作,保证能够维持正常功能,为更好的辅助医疗 工作提供一定支持。

  • 标签: 除颤仪 规范化维护 保养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为临床复合事件的发生。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比较ICM组及NICM组患者累积生存曲线(全因死亡率、无临床复合事件生存率),并用运用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类型、CRT类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合并症情况,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探究CRT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14例患者,年龄(62.04±10.69)岁,其中女50例(23.4%,50/214),ICM组89例(41.6%,89/214),NICM组125例(58.4%,125/214)。中位随访32个月,共有57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在ICM组中,植入CRT-D患者的生存率高于CRT-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然而在NICM组患者中,不同CRT类型患者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对所有患者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70岁)及LVEF与全因死亡率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提示,CRT类型是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OR=1.486,95%CI 1.06~2.09,P=0.023)。结论ICM心衰患者,CRT-D与其长期生存改善相关,而在NICM心衰患者中不存在或减弱。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 非缺血性心肌病 全因死亡率 远期随访
  • 简介:【摘要】仪作为手术室中必备的急救仪器,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给予患者心脏较强的脉冲电流,以便达到消除患者心律失常、恢复其窦性心律的目的。由于仪多用于临床急诊与抢救,其设备状态与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价值与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若仪在手术途中发生故障或失灵,将导致无法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及时抢救或抢救中止,从而对患者自身安全带来一定威胁。因此,医院日常应加强对仪的维护与保养,防止其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故障。

  • 标签: 除颤仪 规范化 维护 保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协同电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作用。方法:中心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76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8例)、研究组(38例)。两组均开展规范的心肺复苏,对照组在复苏期间配合气管插管操作技术,研究组在复苏期间配合气管插管与电操作技术,比较两组救治情况及心肺复苏效果,对比急救60min内的血气指标及血压水平。结果:研究组救治情况较优,心搏恢复、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心肺复发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P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电除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电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20年7月急救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心搏骤停到接受电、气管插管治疗时间分5组。A组为5min,B组为5-10min,C组为10-15min,D组为15-20min,E组为20—30min。对比各组患者的SpO2、MAP、心脏复苏与复苏成功结果。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急救中应用仪对患者心搏骤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应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接受心肺复苏机救治,观察组应用仪进行救治,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通过护理后,观察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都优于常规组,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急诊急救 除颤仪 心搏骤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揭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体外自动仪联合护理的临床作用效能。方法:2021年2月-2022年4月,将我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体外自动仪联合护理,测算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躯体疼痛评分指标、生理功能评分指标、生理职能评分指标、主观精力评分指标、情感职能评分指标、精神健康评分指标,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躯体疼痛评分指标、生理功能评分指标、生理职能评分指标、主观精力评分指标、情感职能评分指标、精神健康评分指标,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体外自动仪联合护理,效果优质,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 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护理 常规护理 临床效果 测算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在心脏专科护理技能实训心脏电中的应用及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方法]选择2020年-2022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对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结果]观察组实习护生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对带教老师及实训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认为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对此项操作的兴趣及求知欲,对临床中重要的这项操作能够掌握其理论基础及操作要点,能熟练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结论]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实习护生主动地学习与思考,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 标签: 心脏专科 护理技能实训 BOPPPS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起搏植入手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9月60例行心脏起搏植入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左室射血分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心脏起搏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植入手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