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回顾性总结了10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情形,通过围手术期的合理性、人性化的护理干预,使病人在层流室内情绪稳定,始终保持着战胜疾病的信念,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使移植工作顺利进行,平均出仓时间逐渐缩短,移植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 标签: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 合理性 人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与T、B、NK淋巴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病理科存档标本50例,对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浸润癌浸润情况由高至低分别为CD8细胞、CD20细胞、及CD57细胞和CD4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癌浸润情况由高至低分别为CD8细胞、CD20细胞、CD4细胞和CD57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局部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较大程上影响着宫颈癌的病情发生。

  • 标签: T B NK 淋巴细胞 浸润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疑似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HLA-B27检测方法的特点,探讨不同检测方法之间差异及各自优缺点,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常见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MLCT),ELISA法,流式细胞仪法(FCM),对120例疑似(AS)患者的HLA-B27抗原进行检测。将三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强直性脊椎炎患者阳性率HLA-B27为39.2%;ELISA法检测HLA-B27阳性率45%;流式细胞仪法检测HLA-B27阳性率40.8%。结论三种检测方法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标签: 强直性脊椎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 B27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细胞学工作者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进一步认识;虽然近年来随着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但是骨髓形态学仍然不失为确定恶性淋巴瘤患者骨髓累及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骨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组织形态、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基因和免疫分型对DLBCL的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机理及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标记。本文重点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 组织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发现化疗后的髓系白血病(AML)病人B淋巴细胞的发育特点并初步讨论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使用CD45、CD19、CD5、CD10、CD20、CD22和CD34抗体组合,使用多色荧光标记化疗后AML病人的骨髓血,发现幼稚的B淋巴细胞,并进行表性分析并与病人微小残留(MRD)检测的结果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ML病人化疗后幼稚B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约2%-6%),表达CD19、CD10、CD22,弱表达CD20,部分表达CD34,部分CD10+CD20+,不表达CD5,存在幼稚B淋巴细胞的病人MRD较小。

  • 标签: 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仪 多色荧光标记 B淋巴细胞 化疗 微小残留
  • 简介: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释放产物(PLTaRP)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丹酚酸B的保护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血小板,以二磷酸腺苷激活后提取PLTaRP,并与EA.hy92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共培养,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及乳酸脱氢酶(I.DH)释放水平。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12h内LDH含量持续升高,并呈时间依赖趋势(P〈0.01),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减低(P〈0.05,P〈0.01),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LDH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PLTaRP可刺激EA.hy926细胞株LDH释放增加,并呈时间依赖趋势,刺激12h可使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丹酚酸B可减少PLTaRP造成的LDH释放。高剂量丹酚酸B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

  • 标签: 血小板活化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存活 丹参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微巨核细胞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MDS患者外周血涂片内的微巨核细胞。结果:87例MDS患者中,65例(74.7%)的血循环中检出有少量gPⅡb/Ⅲa阳性的微巨核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上该细胞的外形与小淋巴细胞类似,故难以或无法加以识别。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简单易行,采用该技术检测MDS患者外周血循环中微巨核细胞将有助于MDS的诊断。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微巨核细胞 诊断
  • 简介:神经于细胞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神经细胞、释放神经营养物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采集自体干细胞经颈动脉途径植入损伤部位,即可达到使患者完全或部分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科共实施干细胞移植1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病后遗症 神经干细胞移植 护理
  • 简介:1例30岁女性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确诊恶性淋巴瘤3d入院。入院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21d为一周期,化疗前给予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化疗期间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保肝治疗。结合患者的基础情况,临床药师通过评估化疗方案的合理性,建议医生选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同时对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药学监护和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最终顺利完成本周期治疗。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乙肝病毒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l)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经两性霉素B治疗45例,为治疗组,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4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9.9%、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及低血钾症等,其中,唯有低钾血症发生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性霉素B与其脂质体治疗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临床总有效率接近,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大多数不良反应可以控制。

  • 标签: 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真菌病 两性霉素B 脂质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non-Hodgkinlymphoma,NHL)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n=30)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眼附属器B细胞NHL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眼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中,Skp2分别与p27,VF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中,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眼附属器 非霍杰金淋巴瘤 SKP2 p27kip PTEN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疗效,观察影响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入的DLBCL患者17例,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观察化疗后疗效及淋巴结亚群改变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PS评分、AnnArbor分期、结外浸润情况、LDH水平、体力状态(PS)评分、B症状、血红蛋白及T细胞浸润等相关情况,观察其对化疗的相关影响。结果本组所有17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疗效评估显示CR7例,PR6例,SD3例,PD1例,治疗有效率为76.4%(13/17)。影响化疗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显示,血清LDH水平、PS评分、AnnArbor分期为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其中Ps评分低、AnnArbor分期低、血清LDH水平正常的患者化疗疗效相对较好。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CHOP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将阴道B超和腹部B超在诊断异位妊娠方面的准确率进行对比,为影像学检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150例。对其B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自愿原则将就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采取腹部B超检查,观察组75例采用阴道B超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33%(61/75)和96.00%(72/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B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相比更准确,,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阴道B超 腹部B超 异位妊娠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22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前后表面抗原CD11c、CD80、CD86、CD40、MHCⅡ的变化,探讨H22全细胞抗原致敏DC的机制。方法以粘附贴壁法由小鼠骨髓细胞获得单核细胞,加入GM-CSF和IL-4诱导单核细胞5天成未成熟DC,用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细胞抗原继续培养2天以致敏。测定未致敏DC和致敏后DC的纯度(即CD11c的阳性细胞率),以及其中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结果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57.55±7.32)%、(54.49±14.20)%、(46.79±8.25)%和(53.94±13.94)%,未致敏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和MHCⅡ的表达率分别为(20.01±5.22)%、(24.56±9.08)%、(18.06±5.13)%和(30.24±8.39)%。DC致敏后其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表达率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贴壁法可培养出较高纯度的DC。反复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全抗原可成功致敏DC,且致敏后DC表面抗原CD80、CD86、CD40、MHCⅡ的表达率均明显升高。DC摄取H22抗原后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表达增多,并引发共刺激分子表达改变是DC致敏的可能机制。

  • 标签: H22细胞 全细胞抗原 致敏 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乙肝病毒 黄曲霉毒素B1P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