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由广州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化与翻译研究所、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与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协办,于2012年5月12-1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研究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小型紧凑、讨论问题比较集中、学术含量很高的会议。

  • 标签: 翻译 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广州大学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夫明白于天地之德,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 标签: 圣经 教义 宗教信仰 佛教
  • 简介:有一个20岁的美国青年只身到波士顿闯天下。他头脑灵活,点子也多,在仔细观察,周密思考后,选中了平时很少有人注意的投资低廉又大众化的商品——刷子。作为自己经营的目标。

  • 标签: 成功 经济利润 思维方式 智慧
  • 简介:有一则流传很广的经典故事:有位富商,生意做得非常红火,每日操心、算计,多有烦恼。紧挨他家住着的是一户穷苦人家,夫妻俩以做豆腐为生,虽说清贫辛苦,却有说有笑。富商的太太见状心生嫉妒,说:“唉!别看咱家里有金有银,挥金如土。可我觉得咱们还不如隔壁卖豆腐的穷夫妻。他们虽穷,可是和睦快乐,快乐可值干金呀!”富商沉思后说:“那有什么!我保准叫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言罢,一抬手将一锭金元宝从墙头扔了过去。

  • 标签: 沉思 故事 富商 豆腐 夫妻 快乐
  • 简介:巴哈伊信仰的经典异常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学人百年来将其最主要的经典已经译成中文,对部分海内外华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巴哈伊经典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则和术语体系,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某些稳固的传统,但在很多方面仍需继续探索,汲取其他经典翻译的术语和经验,努力追求信、达、雅,以提升其传扬圣道、灵性教育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 标签: 巴哈伊经典翻译原则 巴哈伊经典汉译概况
  • 简介: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尊敬的雷雨田教授:首先我代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祝贺我们这一次的研讨会顺利的召开!感谢我们诸位专家,我知道有人是从非常远的地方来的,包括国外,还有我们中国港澳地区,以及国内兰州、北京等地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和朋友。过去我们讲不远万里,而大家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感谢诸位的光临。

  • 标签: 开幕词 翻译 信仰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港澳地区
  • 简介:佛教当中净土信仰为一大源流。这一源流与印度佛教关系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佛国净土,十方上下都有,大约地说有阿弥陀佛净土、阿闪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净土、文殊净土、唯心净土等。

  • 标签: 佛教 净土思想 《无量寿绎》 净土经典 《阿弥陀经》
  • 简介: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 标签: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法师 印顺 经文
  • 简介: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伦理学及哲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幸福概念”及幸福本质问题。这样那样地给“幸福”下过定义。但总的说来,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幸福观,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幸福”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同的幸福“定义”及其相关经典命题,一般总是反映着不同的幸福本质观。因此,对哲学与伦理学界传统幸福本质观的评析.实质上也就是对西方幸福论有关经典命题及其传统幸福“定义”的评析。根据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幸福本质问题认识的逻辑发展,可以把西方幸福论诸多经典命题及其伦理学幸福“定义”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及流行的多数幸福定义,虽然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都还存在着某些偏颇不当之处.有必要从幸福本质的角度对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的经典命题进行分析。

  • 标签: 西方幸福论 幸福本质观 经典命题
  • 简介: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经典翻译活动正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进行,因此,对此研究值得深入探讨。同时,巴哈伊权威文献中含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论述,值得挖掘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回顾了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经典翻译史——特别是英译史与中译史,梳理了有关翻译标准和翻译程序的论述。

  • 标签: 巴哈伊信仰 经典翻译 翻译历史 翻译标准 翻译程序
  • 简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基于义务责任.追求身心、群己、社会、自然的和谐。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之下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协和万邦”便成了中华民族行为的首选原则。作为中国本土化的道教,重修今世,通过潜修大道,致虚守静,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的各种关系,以实现身心、群己、社会、自然的和谐境界。所以,我们可以在许多道教经典中,发现许多对美好的和谐社会的构想。

  • 标签: 道教经典 社会 和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心理特征 “和为贵”
  • 简介: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诗禅感悟。

  • 标签: 法眼宗 佛经
  • 简介: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 标签: 经典诠释 中国伊斯兰教 视域 伊斯兰教经典 明清时期 话语体系
  • 简介:从宗教学和思想史的角度对苏非经典进行译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苏非经典的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忠实原文,字面直译和术语注解结合,尽力把握和表达原著最本原的思想与风格。而苏非经典翻译的难度则在于它的著述风格象征性更强,以及它的术语的独特性。

  • 标签: 苏非经典 普世情怀 宗教学 思想史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的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离开阅读,我们几乎无法获取必要的生活资讯。本文所说的读书,也是阅读的一种,却不同于获取生活资讯的阅读。说到读书,杨绛曾有一个比喻。她说,读书就像访友,甚至比访友更方便有效,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拜访,随时可以中断,觉得有益就多访,无益就再见。

  • 标签: 阅读经典 扁平化 信仰 生活资讯 生活方式 现代人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禅宗对大乘佛学的菁华广为汲取,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因此研究禅宗思想,应当从它的重要源头溯起。本文从禅宗思想的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层面来探讨其所受大乘佛典的影响,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的本心论,揭示自性沉迷原因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的迷失论,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影响了禅的开悟论。禅的境界论,既是开悟论的升华,又是向本心论的回归,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

  • 标签: 大乘经典 禅宗 本心论 迷失论 开悟论 境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