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弘扬民族主体性王锐生一、民族主体性:当代的潮流在所谓后冷战时代,与民族生存与发展有关的事务,愈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现象。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主体性的强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使世界日益一体化,从而各民族交往空前频繁起来;冷...

  • 标签: 民族主体性 亚洲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 个体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的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 标签: 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周易》 民族精神 民族道德 创新精神 改革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
  • 简介:齐泽克认为罗尔斯的正义主体只是虚构和抽象的主体,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也只不过是物品的分配,对于主体理论来说,这些都是不足的。齐泽克提出,只有在驱力支配下才能生成真正的主体,而驱力主体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正义行为。皮平以意识主体批评了齐泽克的驱力主体,经过我们的考察,由于以认识论层次上的主体来对抗本体论层次上的主体,所以皮平对于齐泽克主体的批评无法成立。

  • 标签: 齐泽克 皮平 拉康 驱力主体 意识主体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的博物馆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紧密相联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思考它们在民族—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世界中的作用,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认同。作者对19世纪博物馆的认同作用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并分析社会理论家的一些观点和客观的现实,思考它们对博物馆的意义。作者还实地调查了英国卡特莱特霍尔的跨文化艺术馆的运作方式,并指出博物馆除了能够表达民族的、同质的和固有的身份之外,还适于表达其他类型的身份。

  • 标签: 博物馆 跨文化认同 民族—国家
  • 简介: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主要包括其主题内容、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以及实现路径。

  • 标签: 陈云 民生主体思想 人民
  • 简介: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已经得到切实的保障,各民族都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手段很多,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法制手段。

  • 标签: 民族平等权利 民族法制 保障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民族歧视
  • 简介: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散居的贫困山区。“乌蒙磅礴走泥丸”,一代伟人的诗句,凸现毕节形象。全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白、仡佬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0多万(含未定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26.7%。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毕节、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乌江、珠江发源地。殷周至元朝、属群舸、夜郎、罗施等国,明朝建制。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旅游 小康 桥梁 毕节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
  • 简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以下简称意见),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工作领导等5个方面,提出了23条重要的指导意见。

  • 标签: 民族文化事业 民族团结 和谐 语言 传承 繁荣
  • 简介:欧阳康(《江汉论坛》1986年第7期)主体能力大致可分为个体能力、集团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层次。个体能力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力量。从内部的要素结构看,主体能力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1、'人本身的自然力';2、为主体所掌握

  • 标签: 主体能力 个体能力 对象性活动 江汉论坛 要素结构 中从事
  • 简介:传统时代的生产空间主要在耕地上,而现代社会则集中在诸如工厂一类的职业化场所。这一空间上的变化使得职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开来,同时,使得人们具有丰富意义的生产活动转变成为一种功能化、非人格化的"职业操作"。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高度职业化、操作化的职位,而且还创造了能够满足职位操作要求的劳动者。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出售自己的职业操作,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工资。生存此时不再具有耕地所保证的空间,而是成为一种与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市场体系之间的交换过程。

  • 标签: 职位 空间 操作 主体性
  • 简介:为了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行,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无法回避重要的课题.在网络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在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对网络主体的道德灌输、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又要锻炼其道德意志并加强道德修养.

  • 标签: 网络道德意识 培养 内容 途径
  • 简介:社会舆论往往对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期待,希望教师有美德,能够为人师表。但教师往往会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自己当然的职责,而放弃自己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承担道德教化的责任,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标签: 道德实践 教师 实践主体 社会舆论 为人师表 技能教育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本体理论、认识理论抑或人本学理论?就拿目前苏联和我国关于哲学性质问题的这一争论来说,如果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即能够了解历史本身就经历了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走向人本学的这一前进运动过程,我想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是很有帮助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它可以反照出我们的认识究竟处在一个何种发展阶段。

  • 标签: 主体自我意识 本体论 认识论 思维方式 哲学性质 客体
  • 简介:7月23—2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宗教”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针对“少数民族到底有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哲学”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赵智奎研究员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并不逊色于古希腊哲学。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宝贵贞教授认为,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影响很大,使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宗教哲学。

  • 标签: 中华民族复兴 哲学发展 学术研讨会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少数民族
  • 简介: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多神教。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道教仅是汉族的宗教,与各少数民族并无多大关系。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甚切合。道教创建、发展、衍化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东汉未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区。除氐族、羌族外,其地住南和西南还有僰人,邛僰、叟、濮、摩沙,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最初的道教徒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张陵设置的“二

  • 标签: 鹤鸣山 南和 符水 神室 范长生 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