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这里应该是有一种类似数学的概率定则在起作用。我在一篇小说里曾经谈到,有一个骗人的游戏,我第一次是在北戴河海滨看到的。经营游戏者放四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球在口袋里,每种颜色的球都是5个,然后让人从口袋里摸10个球,并规定了不同出球的比例的不同的奖惩方法。他的规定是摸出来的球是3322比例的(即A、B两种颜色的球为三,C、D两种颜色的球为二,或A、C三,B、D二或其他),玩者要罚款5元;如果摸出来是4321或3331,玩者罚2元;

  • 标签: 数学公式 北戴河海滨 游戏者 人从 五等 于均
  • 简介:本研究深入考察了我国现阶段小学儿童算术估算能力的发展状况。通过运用自编材料对1027名儿童的团体与个别测试,发现其估算能力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明显受到题目类型的影响,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影响又不尽相同。(2)三年级可能是整数和小数估算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五年级是发展分数估算能力的较好时期。(3)不同估算策略的发展进程差别相当大,不同时期都有发展的侧重点。(4)小学儿童在估算时易发生多种错误,而且不同年级均有一些典型错误。另外研究还对儿童估算能力、策略与错误类型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 标签: 小学儿童 估算能力 策略 错误类型
  • 简介:阿尔都塞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不解之缘。他的理论观点有两个基点:反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力倡"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观点的缺陷明显可见,如知识视野狭窄,判定马克思人学思想性质时主观武断,以及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刚性有加但缺失辩证性质。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阿尔都塞的理论观点及其缺陷是他特定精神状态的产物。这种精神状态造成了对马克思"人学公式"的根本性误解。"人学公式"的客观基础是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及其历史,它的规范性提法是劳动人学历史观。

  • 标签: 人学公式 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问题 特定精神状态 劳动人学历史观
  • 简介:常逻辑公式是不含命题变元的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的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对满射互模拟象和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和彼岸、跨越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的。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的跨两界的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的尊严的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和上帝的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的本源的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的主观目的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的、理知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的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的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的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的“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的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的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和崇高性。目的公式中的“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的本体设立道德目的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的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的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的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的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的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的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的。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借鉴Lemaire与Siegler提出的儿童认知策略的一般概念框架,运用自编的估算题目对210名小学六年级儿童的估算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小学六年级儿童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只是所给估算答案明显受到数字类型和运算规则的交互影响;他们会运用多种估算策略,但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执行速度和准确性都存在明显差异.文章还对儿童估算策略的评估做了深入讨论.

  • 标签: 儿童 估算水平 小学 运算规则 数字类型
  • 简介: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一部哲学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即公开性公式,一直以来,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不论是中译还是英译都存有较大偏差,国内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译文也不例外。何先生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存在着几处严重的误译,这几处又恰恰是理解康德这一公式的关键所在,而准确的译文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对这一公式中容易误译的行动的准则、公开和不相容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公式的翻译,从而更加深入对康德这一公式本身的理解。

  • 标签: 康德 公开性 准则 不相容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的“目的自身”首要的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的尊严》所宣称的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的属性之价值的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的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的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的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的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的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的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