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此前学者都将庄子“”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论之真精神。而“达”,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论,归为“达论”。

  • 标签: 庄子 命论 安命 达命
  • 简介:张岱年先生认为,“”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大致说来,可以说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之成功或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做此事之个人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任何个人或任何其它一件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的总和力量所使然。如成,既非完全由于我一个人的力量;

  • 标签: “命” 朱子 人的力量 人生问题 张岱年 后儒家
  • 简介:时间究竟是怎样一种物质?时间如水?光阴如梭?拜托,这个我都听腻了。最好,你也别说,时间是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小数字,是清晨手机的闹铃南……更不要把它跟历史扯成一串,说它是公元前和公元后,是殷商春秋戏连台,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 标签: 时间 电脑屏幕 公元前
  • 简介: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天人授受之际的那个发生。天之授,也;人之受,义也。义是之义,义之所据即在命中;是义之,天之授须人之义方成其为。如此,人非创造,亦非命的附属品,而是的生成的必要条件。此之谓“义合一”。

  • 标签: 天命之理 气数之命 天之几 己之权 义命合一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是气质之,呈现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分立"。其次,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之于穆不已",在此一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合一",在"义合一"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一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分立"、"性命对扬"、"义合一"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分立"、"性命对扬"、"义合一"的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一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 简介:王充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禄”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我国各界学者在所有问题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所有改革尚未到位,许多问题并未解决。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各界学者继续对所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 标签: 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问题 综述 所有制改革 改革开放 学者
  • 简介:有命运,但是和运是会改变的。有人说不能改变,我觉得会的。如果不去努力,这个运永远不会来,你努力了,这个运不一定采,你不努力肯定没有运。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讲了,你这种鬼思想,早生30年,一定被枪毙掉了。讲得有道理。我这个运还是不错,生在这个时代。而且我这个运还相当好,做互联网挺好的,刚好我是做教师的,教师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超过你,这是我很好的和运。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正>据1981年7月份对天津市河东区广宁路街两个居委会的抽样调查,发现主张“由父母作主”解决子女婚姻问题的老人仅占11.8%,其他的老人对待子女婚恋的态度分别是赞成子女“自由恋爱”、主张采取“经人介绍”方式和主张以“自由恋爱为主,父母意见为辅”。又据1984年6月份对天津市市区1098位老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对子女婚姻“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18.2%,“有发言权但不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占57.3%,“不起作用”的老人占16.8%。两次调查表明,城市老人对子女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持“由父母作主”的态度或者“起决定作用”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数老人

  • 标签: 决定作用 城市老人 抽样调查 参考意见 已婚子女 社会文化
  • 简介:《创世记》是讲述选民的来源,《出埃及记》与《民数记》是记述上帝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为奴之地及在旷野中的眷顾和保守,《利未记》阐明选民所应尽的义务,而《申记》正是这段历史的结论:选民应有什么"条件"才能进入上帝所赐的流奶与蜜之地。为此,《申记》提供宗教的解释:为什么有关的礼仪要施行,为什么以色列民与上帝有特殊的关系。它也特别显示出上帝的属性以及他的子民与他团契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又说明哪些宗教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作者去除了这些错误的

  • 标签: 上帝观 以色列人 宗教礼仪 宗教信仰 作者 方法与途径
  • 简介:善待万物,慈心物,这是道教千年一贯的的优良传统。《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度人经》说:“日月合明,昆虫遂性,至化无边。”《太清境太清经》说:“凡天下乡民均同是

  • 标签: 道教 优良传统 “慈心物命” 宇宙观 生命伦理 价值取向
  • 简介:本文简要叙述了祭司传统的历史、祭司阶层的重要地位和"祭典"的神学与灵信息,指出旧约献祭和节期等敬拜制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预表"新约时代某些事物,而且在于教导我们持守一种庄严、有序的敬拜生活,并负起为邻舍代祷的责任。

  • 标签: 祭司传统 旧约敬拜制度
  • 简介: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即在“生”和“性”之间,“”成为连接二者的契合点,“生”经由“”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的,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的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向万物之“顺承”的。“”的“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的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儒家“”的观念认为在人生历程和结局中,存在着某种非人力所能左右的、超越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儒家思想中超越的理论层面上的终极关怀的理念。儒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对“”的观念不断作出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诠释:认为“”之超越性就内在于人的气禀和德性之中;“”之必然性实际上是在生命源头处的偶然性和在终点显现的一次不可逆性;按照伦理、物理地生活——“尽人事”,就是“”的实现。凡此皆显示,儒家的人生终极关怀充盈着理性自觉。

  • 标签: 儒家 终极关怀 理性自觉
  • 简介:德国,纽伦堡民歌手音乐厅,掌声此起彼伏,长久不息。一场有深圳弘法寺合唱团、纽伦堡合唱团和深圳交响乐团联手的“神州合乐”梵呗合唱音乐会在此震撼上演。在170位僧俗的共同演绎下,中国佛教传统音乐和西方现代交响乐教会圆融

  • 标签: 音乐厅 深圳交响乐团 僧人 出家 法师 合唱团
  • 简介:《申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被誉为富有特色的"申派史书"。这几卷书全面反映了《申记》的基本观点,是从特定宗教目的出发,通过书中各种成分的选择和编排强调"以色列人信奉他们的神,遵守其诫命时他们就繁盛,追随

  • 标签: 王权 以色列民族 神权 以色列人 史书 宗教
  • 简介:在传统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价值关联。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言,"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应然性的目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人的完成在焉。政治生活在人生里有其位置,正是因为政治生活跟达成该一目标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考架构里,政治体制、政治价值的正当性,可以由政治生活与该一目标的关联导出。

  • 标签: 政治伦理思想 《大学》 形而上 “道” “命” 维度
  • 简介:之辨既是儒家对人的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儒家对人的生命之终极关怀。对此,孔子、孟子、荀子和《易传》儒者提出了"知天命"、"正"、"各正性命"等观念。在先秦儒家看来,固然是对人的客观限制,但同时,也正因为有它,才彰显了人的生命及其创造力之伟大,尤其是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之重要意义。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哲学 义命之辨
  • 简介:摩西五经中重要的一卷书《申记》这一卷书虽然在“摩西五经”中排行最后,却不可小看。正如《和合本修订版》圣经在《申记》开头的简介中所述,新约节录“摩西五经”,以《申记》的次数最多,竟多达35次,比节录26次的《创世记》还要多。可想而知,

  • 标签: 修订 经文 摩西五经 《创世记》 圣经 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