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译文及解说: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译文及解说:日常生活必须节俭,到别人家做客千万不要流连忘返。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译文及解说:餐具非常质朴,但是很干净,虽然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做的器皿要好。

  • 标签: 家训 朱子 日常生活 解说 译文
  • 简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译文及解说: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 标签: 朱子家训 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一饭 别人家
  • 简介:张岱年先生认为,“命”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命“大致说来,可以说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之成功或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做此事之个人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任何个人或任何其它一件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的总和力量所使然。如成,既非完全由于我一个人的力量;

  • 标签: “命” 朱子 人的力量 人生问题 张岱年 后儒家
  • 简介:就像评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朱熹,甚至冰火两重天的印象。什么才是朱子本来面目呢?摹写朱子一生,那是一幅苦像。幼年丧父,中年妻亡,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去子。中举之后,仕官仅9载,立朝区区64天,大部分时间官挂“冷于冰”的祠官,执着于读书著述,传道育人,生活常常清苦到告贷地步。有诗可证:“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然而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去世前夕,他身陷“庆元党禁”案,学说被打成“伪学”。

  • 标签: 朱子画像
  • 简介:一读书乃学者第二事.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译文:读书已经是学习的第二位的事情.我们往往不能完全地领悟到人生的道理,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很多事.

  • 标签: 朱子读书法 闲说 书读 不能自己 这个世界 思前算后
  • 简介: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著作卷帙浩繁,对后人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年是朱熹诞生880周年,全国许多报刊都载文追思和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将发行一套《朱熹》纪念邮票,以志纪念。

  • 标签: 家训 朱熹 朱子 影响深远 历史文化名人 文化遗产
  • 简介:朱熹与其相连的朱子学,一直是海内外学界研究的瞩目点。钱穆则从朱子学在整个儒学发展上的地位、朱子的见解、成就、治学方法以及朱予学的流衍和影响等各个方面,全面给予朱子学充分的肯定,能够让读者准确地把握朱子在整个儒学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其对于朱子学的维护却稍嫌过头,特别是在韩国及日本等国的影响,以及朱子学在中国和东亚的韩国及日本的不同反应的分析,也稍显不力。

  • 标签: 朱子 朱子学 儒学 治学方法
  • 简介:摘要:文章以福建省尤溪县文公小学为例,从彰显个性,丰富育人环境;传承经典,挖掘育人素材;开展活动,渗透优秀思想三方面提出让朱子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朱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人文校园
  • 简介: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 标签: 朱子 治《诗》宗旨 治《诗》立场 治《诗》原则
  • 简介: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文章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大小大、烦恼、浑沦、节掯、困善、潦草、秋采、提撕警策、偎风躲箭、絮"等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 标签: 《朱子语类》 方俗口语词
  • 简介:《大学》中的"明德",是朱熹整合先秦儒家与宋代理学思潮的重要主题,通过朱熹的深入发掘,"明德"由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命题,发展成一个指称人的规定性与人的实现依据的哲学范畴,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哲学内涵。全面揭示朱熹的"明德"观的内涵,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 标签: 朱熹 大学 明德
  • 简介: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并且朱熹坚信"天理"就蕴含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

  • 标签: 读书法 反思 朱子 教育思想 穷理 朱熹
  • 简介:朱子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夏正式获读《上蔡语录》;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以得自胡宪的胡氏家传《谢子雅言》为基础进行初次编订后,经谢良佐的启发,朱子提出忠体恕用说,并发展成乾道二年(1166年)的性体心用说,形成乾道四年(1168年)再编《上蔡语录》定本的义理基础。李侗在壬午年(1162年)抄赠朱子的《上蔡语录》,其实源于赣上传刻的朱子初编本;张拭曾在隆兴二年(1164年)持有《上蔡语录》底本一种,但未曾向朱子出示。这显示出在李侗、张拭之外,朱子早年道学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即从谢良佐、胡安国到胡宪这一脉的影响。

  • 标签: 朱子 胡宪 上蔡语录 谢良佐 胡安国
  • 简介:摘要:朱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朱熹为代表,在中国哲学、教育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朱子文化,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可将朱子文化融入语文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写中感知朱子文化的魅力,在朱子文化的熏陶下又提升读写能力。

  • 标签: 小学语文 读写联动 朱子文化
  • 简介:父亲为人老实本分,一辈子勤俭,写的一手瘦硬的小楷。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我最多的是看到父亲在用两只钢筋三脚架和一块木板搭起的简易书案上练字的情形。冬也罢,夏也罢,笔耕不辍;苦也写,乐也写,孜孜以求。

  • 标签: 父亲 格言 朱子 三脚架
  • 简介:朱子書信年代考察關乎其思想定位,本文將思想判定與事實考察相結合,重新考證數十封書信年代,試圖提出幾個共性問題:一是《朱文公文集》雖爲原始文獻,然經後人之手,難免存在書信的雜糅、重出;二是《朱子語類》同樣由後人删補而成,未可全據記録者來判定其年代;三是作爲確定書信年代中心綫索之一的朱子《四書》處於不斷修改過程中,將其作爲判定年代依據時當採取靈活、審慎態度;四是判定各書信之年代應相洽而無矛盾。

  • 标签: 信年代 年代新 新考
  • 简介:《家礼.通礼.祠堂》“易世则改题主而递迁”注云:“大宗之家,始祖亲尽则藏其主於墓所。……其第二世以下祖亲壶,及小宗之家高祖亲尽,则迁其主而埋之。”又《丧礼·大祥》“告迁於祠堂”注云:“若有亲尽之祖,而其别子也,则祝版云云,告毕而迁於墓所不埋。”上注“始祖”,显然指大宗始祖别子。

  • 标签: 《家礼》 始祖 朱子 祠堂 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