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的过程,它是20世纪的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的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的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的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的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类,取消人类文化的灵性而使之彻底地外在化、物质化;它借科学的名义来辖制与监管人类生活而使之科层化(或者官僚化)甚至催生出极权政治。因此,对'理性之恶'及其伴生的'反乌托邦'思想进行思考便成了现代知识生活的基本议题,也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 标签: 反乌托邦 理性之恶 科学主义 审美表现
  • 简介:审美范畴研究是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内容,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如何理解审美范畴、如何把中国的审美范畴引入美学原理等值得探讨的新的问题。

  • 标签: 美学原理 审美范畴 中国的审美范畴
  • 简介: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后来逐渐应用到艺术各领域,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陇东皮影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其生动传神、观物取象的写意技巧,古朴优雅的艺术风格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演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 标签: 陇东皮影 意境 审美
  • 简介:在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下,广告审美日益被流俗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创作者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直接影响;二、受众审美倾向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隐性影响;三、当今传播媒介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显性影响。广告作为当今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它的合理发展不仅是时代变迁的最敏感符号,同时也关乎其他文化产业的正常运行,因而,广告审美的意义不言而喻。分析广告审美意识流变的原因有利于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促进广告行业的更好运转。

  • 标签: 广告审美 流俗化 创作者 受众 媒介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的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的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的悖论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的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的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的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的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的,相反,在现实与所期许的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与争夺的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的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的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康德哲学是真正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的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标签: 康德 审美判断 规定判断 认识判断 私人判断
  • 简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毋宁是审美与伦理并存的文化存在物。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统一,传统戏剧在审美怡情的同时,兼具民风教化、善德培育之功用;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矛盾,传统戏剧的审美只可能是在伦理规定的“可以然”之域的审美,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受传统伦理的影响,传统戏剧在有关价值主题的宣泄上,自觉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作为审美关注的重点,这也导致传统戏剧审美将愚忠愚孝、贞洁观念、皇权思维等封建糟粕掺杂其中。审美与伦理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传统戏剧在对名教经学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力量,最终接近审美的“自由形式”。

  • 标签: 传统戏剧 审美 伦理 自由形式
  • 简介:21世纪,媒体文化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化包裹下的跨国界迁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媒体与迁移之间的关联,促使本文讨论其对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等的影响。这也让我们思考艺术、媒体和音乐怎样支持可能被认为是世界主义某种形式的过程,理解作为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而想象和形构社群的一种方式。作为想象和表征移民及其历史的一种方式,这些艺术产品成为多层次图像制作的标志策略。参与迁移问题如何在政治话语的语境中被展演;解读跨学科方式中怀旧行为的扮演;讨论全球化和跨国主义如何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国家和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在全球又在地的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和媒体景观中,提出诸如'家'、'家园'、'流亡'、'移民'、'身份'和'族群'等概念的新定义。

  • 标签: 媒体 跨界 迁移 移民 国族主义
  • 简介:自从18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与政治已经完全相互浸染纠缠在一块,因此,政治思想之中的审美转向其实是一种回归,或者说是一种直到更有利条件出现时而出现的一种被延误阻挡的转向。政治根本上就是审美的,政治通过对感觉的重新分布或划分而发挥作用。民主政治就是着手通过培养新的看和听的方式而让不能被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被看到和听到,并打开和不断揭示那些可理解和可能的条件,而创造有利于思想和行动的替代选择的可能

  • 标签: 政治思想 审美转向 政治审美化 民主政治
  • 简介:生活在我国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被称为"三少"民族,其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呼伦贝尔"三少"民族民间美术是呼伦贝尔"三少"民族人们与自然相亲近,热爱生活的美好见证,是他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态度,是他们对于美的价值的另一番理解与认识。

  • 标签: 呼伦贝尔 “三少”民族 民间美术 审美价值观 转变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伊格尔顿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审美意识形态问题域中两种具有代表的主张,并且形成一种对照与呼应的关系。他们都吸收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从现代美学理论资源中得到援助,发现了阿尔都塞的主体质询观与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伊格尔顿主要是从'美'的概念出发,而齐泽克则借助'崇高'范畴来阐释意识形态,一方面揭示现代意识形态是如何更多地通过操控人们身体、欲望、感性经验以及行为方式来运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扩展和丰富了审美、美、崇高等范畴,将它们纳入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话语中探讨。审美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一个美学与政治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对消除长久以来认识、美学、伦理三个领域分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伊格尔顿 齐泽克 审美意识形态 崇高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和领导科学。从历史的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的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三严三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三严三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effectsofexplicitinstructionsto“becreative”),是指在创造力测验或实验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有创造”(becreative)的指导语,能够促进被试的创造表现的现象。该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最大化表现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语中对“创造”作出解释、创造任务的类型以及被试特征,都会影响“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的产生。在创造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发生的机制,从设置创造目标、根据任务特征施加精细指导、结合学生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创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 标签: 创造力 要有创造性 指导语效应 创造性教学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郭店楚墓竹简《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的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的重要来源。从情感的来源上讲,“情生于”,将人的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从情感的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的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的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过渡作用。

  • 标签: 性自命出 情感哲学 情生于性 道始于情
  • 简介:道德情感长期被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所疏远是不应当的。事实上,道德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道德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集中体现在道德情感的超越上。道德情感的超越表现在:超越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一种普遍必然的假定,超越一种客观有限性的局限。其中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最核心的,超越普遍必然和客观有限性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必然延伸和逻辑结果。只有努力去揭示道德情感的超越,我们才可以体验到道德情感展现出来的人生特有的融通性、自由和无限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情感 超越性
  • 简介:通过与科学的比较,张东荪从普遍的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的两种功能和抽象概念的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合法和必要。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的民族和历史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复杂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
  • 简介:尽管直至1967年英国的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St.Christopher’sHospice)的建立,才被学术界普遍视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兴起的标志,其创立者桑德丝(Dr.CicelySaunders)被奉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创始人[1],但是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无法脱离于基督教的文化场域,就其源头而言依然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

  • 标签: 文化场域 Saunders 克里斯托弗 世尊 桑德 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