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前期,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沉重伤害,本雅明从历史灾难学的理论视角深刻批判了历史主义进步观,不仅向迷信历史进步的现代人表明了历史主义进步观是一种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灾难的思想根源,而且揭露出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惯常地处于一种废墟堆积、灾难重重的"紧急状态"。在批判历史主义进步观的同时,本雅明还从主体、内容、概念、本质四个层面上,重新建构了一种辩证的、反进步主义历史进步观,力图打断资本主义历史连续进步的史诗般进程,促使人类走出历史灾难的深渊,实现人类的彻底救赎和历史的真正进步。本雅明对历史主义进步观的批判与重建,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本雅明 历史主义进步观 历史灾难 辩证的历史进步观 现代性批判
  • 简介:小说历史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理论创新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奇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奇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中国教育问题,是当下中国教育研究所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思想任务。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切中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命脉,不能通过简单的经验和直观方法加以把握,而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分析得以显现。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引导教育进行历史定位,将教育的时代标识凸显出来;只有跳出“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思考模式”,才能把捉住中国教育的历史方位。合理选择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基本路径应当是:把握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实质,培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个人,超越左与右,建构本土原创的教育理论。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历时性 共时性 中国教育问题
  • 简介: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态度,追求超历史的经济学,因此历史感缺失是西方经济学的典型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学。

  • 标签: 历史感 客观历史过程 实践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这个当代在现代性批判中最有价值的转变,这个转变正是从经济维度向文化维度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葛兰西 经济 文化
  • 简介: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的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的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是"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的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的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理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理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理政的文化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意识形态建设 治国理政
  • 简介: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似乎没有得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相提并论的重要性地位,1974年《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第1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文学艺术观》(KarlMarxandFrederickEngelsonLiteratureandArt)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不足。这本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档的第一卷,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即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美学观念,建立在对二者的政治、经济、哲学经典著作、片段化的戏剧、绘画等艺术评论与私人通信等真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诸如艺术与经济、生产、阶级的关系、倾向性写作、艺术现象的语境与内驱力、个体的人的创造力、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美学是否体系化等问题。著作的另一个深刻之处在于,在充分的原始文本支持下,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如马克思审美的欧洲整体性趣味与恩格斯的德国本土倾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苏维埃或社会主义美学观念的区别。这些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审美经验 人的创造力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张静如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无疑是贯串在中共历史上的一根醒目红线,反过来也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基本能体验到中共历史的大致脉络。'[1]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

  • 标签: 中共历史 中国化 先生访谈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的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的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的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玄奘大传》是一部长篇传记小说。本书的写作、酝酿、准备于本世纪之初,2004年正式开篇,随后辗转写作于西安、沪上、海南岛五指山仙鹤云居,至2014年底汗简,现已正式出版。我也因此有时间来谈谈此书写作的有关问题。

  • 标签: 传记小说 创作心路 玄奘 长篇 写作 五指山
  • 简介: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代表一万余人,胸戴白花,肃立广场,深切缅怀77年前在南京城惨遭劫难的30余万同胞。国家公祭,是对死难同胞的悼念、是对侵略历史的铭记、是对人类文明的崇尚,更是对世界和平的捍卫。公祭仪式现场,国旗降半,国歌唱响,"灾难墙"前巨大的花圈寄托着13亿同胞的无限哀思,纪念广场低回婉转的《安魂曲》抚慰着30万同胞的亡灵。77

  • 标签: 集会广场 死难同胞 庄严肃穆 南京城 党和国家领导人 大屠杀
  • 简介:在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下,针对马克思主义和各类艺术运动对资本主义和艺术的关系问题,本文就两个基本立场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有批判的前提是批判商品的审美拜物教,而不是批判艺术的审美拜物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批判
  • 简介: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
  • 简介: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的"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的相关性,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的真,他从语用的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的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的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的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的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的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的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的解释力和理论的统一性。

  • 标签: 大卫·刘易斯 小说 可能世界 反事实句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我所提倡的统合效用主义究竟要统合些什么以及如何统合是应详细讨论的两个问题。先建议以统合效用主义之六个奥义特色来检验伦理学有无被统合之可能,然后将伦理学依人本化程度之大小分为可能及无可能二大类。

  • 标签: 效用主义 统合效用主义 道义论 规则效用主义 人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