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将10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与泌尿系结石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尿pH值、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SUA)、24小时尿酸(TUA)水平比较差异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尿pH值和HOMA-IR为2型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排泄、胰岛素抵抗、肥胖或超重等因素促进了泌尿系结石形成,其中血尿酸、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形成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泌尿系结石 尿酸
  • 简介: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0~0.1μg/mL)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与阿萨希毛孢子菌共培养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变化,并利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生物膜生成量变化。结果与生长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生成具有菌株差异性和LPS浓度依赖性。其中,黏附阶段(2h),各浓度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生物膜形成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生物膜形成阶段(24h),与生长对照比,100μg/mL、10μg/mL、1μg/mL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作用。而在生物膜成熟阶段(48h),只有100μg/mL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倒置显微镜下,实验组菌丝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以孢子相为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可以通过抑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形成来减少生物膜形成,并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以24h时,100μg/mL作用最为显著。

  • 标签: 生物膜 脂多糖 阿萨希毛孢子菌 铜绿假单胞菌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前提,建立合理西花蓟马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图谱,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目的探讨Fonsecaeamonophora黑素理化性质及其合成途径。方法通过化学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等明确F.monophora黑素理化性质;通过比对F.monophora菌株在基础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L-DOPAPDA培养基)和含黑素抑制剂培养基(DOPA黑素抑制剂培养基、DHN黑素抑制剂培养基)菌落生长情况,采用BioTek酶标仪EON定量分析其黑素合成,以明确F.monophora黑素合成途径。结果F.monophora黑素与合成L-DOPA黑素理化性质相似;菌株在含L-DOPA培养基较PDA培养基产生更多黑素,且在含DOPA黑素抑制剂叠氮化钠及DHN黑素抑制剂苯肽、三环唑培养基中其黑素合成均明显降低。结论F.monophora黑素主要为LDOPA黑素,可能共同存在DOPA黑素和DHN黑素合成途径。

  • 标签: Fonsecaea monophora 黑素 理化性质 合成途径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后来逐渐发展为生活不能自理最终死亡。目前,有许多种假说阐述其发病机制,如β-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E、一些金属元素、炎症因子等,但都不全面,也有人认为其可能与朊蛋白有关。部分药物被用于治疗AD,如美金刚、胆碱酯酶抑制剂等,但疗效均不显著。一些新治疗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发现,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以及免疫疗法等,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证实,且一些副作用还并未被人们所知晓。本文主要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构建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加入可增强免疫应答效应细胞因子CD40L基因,检测其可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与结果:参照GenBank中汉滩病毒M基因和小鼠CD40L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M和CD40L基因片段,将其与pCI—neo载体相连,测序证实该载体构建成功后,将此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CHO—K1中,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发现M基因和CD40L基因可以同时表达于CHO-K1细胞中。结论:构建了带有CD40L基因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重组质粒并获得表达,为深入研究汉滩病毒感染后包膜糖蛋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规律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汉滩病毒 包膜糖蛋白 CD40L
  • 简介:目的建立棕背实验室繁育方法,测定棕背生长和繁殖数据,为开展棕背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峰林地野生棕背引入实验室,于大型硬壁式啮齿动物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人工饲育、繁殖,测定棕背生长和繁育数据,评价棕背实验室繁育效果。结果棕背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实现人工饲育、繁殖。妊娠率54.55%,平均妊娠期为20.4d(18~22d);一个繁殖期内平均繁殖2.9次,最高繁殖次数为7次,远远超过自然条件下所统计到繁殖次数(1~4次);平均窝产仔数(4.3±1.22)只,单窝最高产仔数为8只;幼仔离乳率94.8%,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结论实现了棕背实验室繁育,测定了棕背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和繁育数据,为棕背实验动物化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棕背 繁育 实验动物化
  • 简介:为研究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影响,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Sevag法脱蛋白后透析,再经DEAE—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分离纯化,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桦褐孔菌菌质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影响。试验结果得到3个多糖纯化组分JZP1、JZP2、JZP3;粗多糖(JZPC)、精制多糖(JZPJ)和纯化多糖(JZP3),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最大增殖率分别为59.04%(1000μg/mL),44.58%(20μg/mL),39.76%(20仙g/mL)。JZP1和JZP2在1000μg/mL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15.66%和13.25%。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粗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强于纯化多糖,不同多糖组分表现出不同免疫学活性,并且其免疫活性与其浓度密切相关。

  • 标签: 桦褐孔菌菌质 多糖纯化 淋巴细胞 增殖作用
  • 简介: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等广泛应用,真菌感染有不断上升趋势,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由于不同病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能否准确诊断病原菌直接影响药物选择。及时准确地检测真菌感染以及确定菌种,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该文对真菌感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真菌感染 病原菌 检测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医学模拟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教学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轮转实习五年制医学生64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名医学生分为PBL组(n=32)和结合教学组(n=32)。PBL组采用PBL教学,结合教学组采用医学模拟结合PBL教学。分别在入科时和轮转实习结束时对两组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记录成绩并比较。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后采取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形式获得学员对教学效果主观评价。结果:轮转实习结束时,两组理论考试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合教学组技能操作考核成分数显著高于P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在教学方法接受度高、学习兴趣提升、自学能力提升和临床诊疗水平提高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合教学组学员在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与人文关怀提高和技能操作水平提高所占比例高于P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PBL教学相比较,医学模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教学对学员技能操作掌握有更好效果,同时能提高学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且受到学员认同与喜爱,应在重症医学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医学模拟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教学模式 重症医学
  • 简介:在最近发表在《MolecularPsychiatry》杂志上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检测了阿兹海默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不同阶段大脑中tau蛋白沉积样扩散特征。这一结果表明沉积斑块大小以及其扩散速度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而大脑中tau蛋白水平与记忆损伤严重程度之间也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TAU蛋白 扩散特征 沉积 患者 检测 MOL
  • 简介:斑马鱼能够做一件神奇事情:它脊髓在被切断后能够完全愈合,但是对人类而言,这是一种瘫痪性经常是致命性损伤。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在观察斑马鱼修复它们自身脊髓损伤时。他们发现一种特定蛋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修复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当斑马鱼被切断脊髓经历再生时,一种桥状结构会形成。首批细胞延伸一段为它们自己长度几十倍距离。并且跨过这种损伤产生宽宽切断口将切断脊髓连接起来。神经细胞随后也这样做。到8周时,新神经组织填充这个切断口。因而这些斑马鱼完全逆转了它们严重瘫痪症状。

  • 标签: 脊髓损伤 组织修复 CTGF 蛋白 神经细胞 瘫痪症状
  • 简介: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墩菌属(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菌K.deusta,亮色炭墩菌K.lucidula和垫状炭墩菌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炭角菌科 形态学 分类
  • 简介:甘蓝型油菜是一种重要油料作物,为了改良其种子脂肪酸组分,提升其经济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油菜种子发育时期脂肪酸合成积累模式及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规律,认为这3个基因在种子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5d起)高效表达对油酸合成积累有着重要影响。通过Napin启动子诱导对油菜植株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进行RNAi共干扰抑制,以达到提升油酸含量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种子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受到强烈抑制,种子中油酸含量由66.76%提升至82.98%,且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同步出现表达上调。

  • 标签: 油菜种子 油酸 BnFAD2 BnFAD3 BnFATB
  • 简介:随着运动爱好者逐渐增多,运动带来膝关节损伤也与日俱增。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常见膝关节运动损伤,目前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中取自体肌腱编制成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因此,肌腱与骨愈合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那么,如何加速肌腱与骨愈合是关节外科医生最关心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可通过改变腱骨结合面的局部微环境对腱-骨愈合起到抑制或促进作用。其中,增强相关生长因子活性、加入自体骨膜、运用中药治疗等措施可加快腱-骨愈合;关节液等不利因素可减慢腱-骨愈合。因此,合理增加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可缩短愈合周期,加速术后康复,进而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就目前影响腱骨愈合因素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腱-骨愈合 骨膜 中药 关节液
  • 简介:热疗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肿瘤治疗最为重要手段之一,但存在一定局限性。磁流体热疗技术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热疗手段,克服了常规热疗缺陷,可以辅助治疗,甚至发展成独立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磁流体热疗基础研究及试验领域最近进展,首先对磁流体特性、常见磁流体材料和交变磁场装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磁流体肿瘤热疗技术在体外试验、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状况。虽然磁流体热疗逐步进入临床阶段,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磁流体热疗 材料 交变磁场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平面法优化组胺和4-氨基吡啶(4-AP)联用建模剂量,旨在建立一种新型豚鼠瘙痒动物模型。方法用星点设计安排实验,各组分别在脱毛部位皮下注射0.5mL不同致痒剂,记录豚鼠30min内搔抓潜伏期和搔抓次数,用综合评分法筛选最佳致痒组方。通过观察豚鼠行为学变化和测定血液中组胺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对豚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行为学实验发现,联合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和4-AP组均显著增多(P〈0.01),搔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4-AP组在30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组胺组豚鼠血清组胺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联合组升高程度低于组胺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组胺组、4-AP组和联合组血清IL-6浓度均有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组胺组和4-AP组。病理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细胞增殖,其中联合组反应更为明显。结论本试验中优化组方(联合组)模型容易实现并且有良好重复性。

  • 标签: 组胺 4-氨基吡啶 豚鼠 瘙痒模型
  • 简介:科研档案记录着科学技术研究真实过程,是科研活动重要环节,也是科研诚信和过程溯源重要依据,对保证研究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军队基层单位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管理经验,阐述了科研档案重要性,并针对基层科研单位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 标签: 军队 科研档案 管理 建议
  • 简介: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恶性肿瘤之一,在东亚地区尤其显著。针对胃癌治疗手段仍是传统手术联合化疗、放疗为主,尽管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但其对晚期胃癌疗效仍然有限。胃癌免疫治疗作为独特治疗手段,在近十多年发展较为活跃,特别是过继性免疫治疗手段不断有创新。过继性免疫治疗主要依赖回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细胞,目前回输细胞由具有非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向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演变,特别是嵌合性抗原T细胞治疗出现,为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有一种潜在选择。本文对胃癌过继性免疫治疗中采用不同免疫活性细胞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总结,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治疗靶向性、降低免疫逃逸研究方向。

  • 标签: 胃癌 过继性免疫治疗 免疫活性细胞
  • 简介:研究了杀灭鳞翅目类害虫农药灭幼脲对镰刀菌(Fusariumsp.)、疣孢漆斑霉(Myrotheciumverrucaria)、粉红黏帚菌(Gliocladiumroseum)和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4种真菌菌丝生长影响。将灭幼脲按一定浓度梯度加入到PDA培养基中,接菌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每7d测量1次菌落直径,并计算抑制率,当空白组长满培养皿时终止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4种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不同浓度灭幼脲对不同真菌菌丝生长影响程度不同。当灭幼脲浓度为800mg/L时,对镰刀菌和疣孢漆斑霉抑制率均为100%;对粉红黏帚菌抑制率为95.24%;对蛹虫草抑制率为99.49%。由此表明灭幼脲不仅能杀灭鳞翅目类害虫,且对真菌菌丝生长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镰刀菌 疣孢漆斑霉 粉红黏帚菌 蛹虫草 几丁质 抑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