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在耳源性眩晕病人中的应用及其干预效果。 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模式对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本医院收诊的 84 例耳源性眩晕病人进行设组研究,对照组( n=42 )接受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 n=42 )基于其条件开展眩晕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案的跌倒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眩晕残障程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跌倒事件的病人占比少于对照组( P < 0.05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 眩晕残障测评量表( DHI )测评结果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应用于耳源性眩晕病人的临床干预,对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升病人满意度均有明显作用,值得推荐。

  • 标签: 眩晕分级护理 耳源性眩晕 干预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经济学价值。方法:治疗组11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共3组,每组110例,分别采用复方丹参片、西比灵、尼莫地平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60天后观察几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眩晕宁组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眩晕宁治疗组为87.27%(96/110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为68.18%(75/110例),西比灵片对照组为74.55%(82/110例),尼莫地平片对照组为79.09%(87/110例)。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药效经济学价值显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长期服用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药效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0例和对照组 48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加用眩晕宁每次 2片 ,每日 3次 ,口服 ,连服半个月。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 5mg,每晚一次口服 ,疗程半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和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眩晕宁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P<0.05),显著降低血浆比粘度( P <0.05),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P<0.01)。 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眩晕宁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比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 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 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 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 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 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 ABR)检查及头颅 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 52例 PCIV患者,血压异常 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 9例;血管超声异常 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 8例;高刺激 ABR异常 17例; 5例头颅 MRI异常(腔隙梗死)。 48例 MV患者,运动病 41例,运动敏感 17例,畏光或(和)畏声 25例,偏头痛 31例,眼动异常 13例, MRI异常 3例,高刺激 ABR异常 36例。结论 通过对 PCIV和 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 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 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 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 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 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 ABR不能作为 PCIV与 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偏头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PCIV) and migraine vertigo (MV). 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48 patients with migraine verti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eye movement examination and high stimulation rate audibility were mainly adopted. Brainstem response (ABR) and cranial MR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with PCIV, 21 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9 had abnormal blood lipid or (and) blood sugar, 23 had abnormal blood vessel ultrasound, 8 had blackness or dizziness before suddenly rising, 17 had abnormal high stimulation of ABR, and 5 had abnormal cranial MRI (lacunar infarction). Among 48 MV patients, 41 were motor sickness, 17 were sensitive to exercise, 25 were phobia or/or phobia, 31 were migraine, 13 were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 3 were MRI abnormalities, and 36 were hyperstimulation ABR abnormalities. 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MV, we can see that the onset age of MV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 patients. The onset symptoms of PCIV mainly manifest in blood pressure, dyslipidemia or (and) abnormal blood sugar, arteriosclerosis and so on. The onset symptoms of MV mainly manifest in motor disease, motion sensitivity, photophobia or atherosclerosis during seizures. (and) fear. Head MRI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igh stimulus ABR can not be used as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 but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types of vertigo.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眩晕残障症状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组)20例和试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组)23例。自2018年1至12月共收集4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当天及治疗后2、4、8周各填写1次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种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3种量表在治疗后评分[试验组治疗后4周DHI(45.5±30.6)、ABC(86.9±12.4)、SAS(37.9±8.2);对照组治疗8周DHI(34.8±28.5)、SAS(35.7±7.9)]优于治疗前[试验组DHI(59.2±25.9)、ABC(79.7±16.7)、SAS(41.1±6.8);对照组DHI(55.2±20.5)、ABC(80.3±18.3)、SAS(41.9±9.1)]。每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显示:试验组DHI和ABC评分在治疗后2周、SAS评分在治疗后4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DHI评分在治疗后4周、SAS评分在治疗后8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情绪均有好转。但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训练能更早期地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庭疾病 康复 前庭外周性眩晕 眩晕残障症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临床症状 [1],而颈性眩晕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引人争论 [2]。康复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情况较严重者多用手术治疗,反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大致有:针灸、推拿、正骨手法、神经阻滞法、牵引疗法、颈椎稳固性训练、麦肯基、 PNF技术等保守治疗方法 , 现多推用多种方法按顺序综合应用治疗。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阐明颈性眩晕目前研究阶段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康复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作用、颈性眩晕的预防以及对未来康复治疗的展望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标签: 颈性眩晕 机制 康复治疗 综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中医对急性眩晕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方式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具体分析,结合西医治疗,讨论了在现代急救技术下,治疗急性眩晕时中医治疗的参与度。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性眩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和实用,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眩晕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结论:中医对急性眩晕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急性眩晕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头晕/眩晕病因复杂,诊疗涉及多个学科。《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头晕/眩晕疾病的最新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进展编制,以帮助基层医生更新头晕/眩晕理念,澄清既往一些病因诊断及相关疾病认识方面的误区,形成规范的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思维,拓展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头晕/眩晕诊断的问诊和查体方法,力求满足基层医生对头晕/眩晕疾病的初级诊疗需要,提高基层医生对头晕/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

  • 标签: 指南 头晕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眩晕宁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3例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治疗,连续应用5-7次。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结论:眩晕宁片治疗BPPV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复发率,,能有效减轻眩晕残障程度,消除残留症状,且药效经济学价值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眩晕宁 BPPV 药效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频眼震电图在中枢性眩晕与外周性眩晕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资料抽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入眩晕患者90例,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区分中枢性眩晕及外周性眩晕结果90例患者行VNG检查,其中有47例被鉴定为中枢性眩晕,占52.2%,有10例颈性眩晕(21.3%),17例后循环缺血(36.2%),20例偏头痛性眩晕(42.5%);有42例被鉴定为外周性眩晕,占47.8%,有2例前庭神经炎(4.8%),4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9.5%),9例梅尼埃病(21.4%),2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4.3%)。结论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可对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进行有效的区分鉴别,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视频眼震电图 中枢性眩晕 外周性眩晕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临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 2018年 3月 -2019年 8月来我院就诊的 62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3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96.77%与对照组 80.65%相比较高 (p<0.05)。结论:在眩晕患者的护理中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眩晕 护理干预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 8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45%,两组差异明显,观察组中痰浊上扰总有效率为 100.0%,其次为肝阳上亢 90.9%,肝肾阴虚 90.0%,最低为血气两虚 85.71%,血气两虚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其它 3种类型患者(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辨证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内科患者发生眩晕的手法护理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以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 54 例眩晕患者为例,随机分配两组,一组行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一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手法护理即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 96.30% ( 26/27 )相较对照组 70.37% ( 19/27 )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发生眩晕后可通过手法护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手法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 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因素以风、痰、虚为主,主张从风、痰、虚三个角度入手辨证论治眩晕病,治疗当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调养心脾,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 标签: 眩晕 李妍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