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提起眩晕,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心脑血管、颈椎、低血糖等疾病,在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看遍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CT、彩超做了一大堆后,却未发现任何异常。然而,时不时就出现的"天旋地转"却让人备受折磨,甚是恐惧。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如果市民出现这样的症状,经过神经内科、心血管科等科室诊断没发现什么问题,那么作怪的可能是"耳朵里的石头",不妨去看看耳鼻喉科。

  • 标签: 眩晕 耳石症 神经内科 心脑血管 医院就诊 医学专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眩晕患者中医的临床护理应用疗效。方法抽取医院7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施与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实验组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在眩晕患者临床应用上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 临床护理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轻中症精神性眩晕的临床评价与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精神性眩晕患者37例,平均年龄46.1(20~68)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即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定为轻中度异常。对患者进行乌灵菌粉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持续28天;安排2次随访(基线和第28天),随访中评估眩晕的症状(包括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并进行精神心理评价。结果①原发性精神性眩晕17例,继发性精神性眩晕20例。原发性精神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和漂浮感,而旋转感、倾倒感和站立困难均为继发性精神性眩晕;②治疗后,患者不稳感和漂浮感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著(P〈0.05);③治疗前,SCL-90躯体化障碍患者占91.9%(34/37),焦虑自评异常患者占91.9%(34/37),抑郁自评异常患者占56.8%(21/37);心理评价为轻度异常的占86.5%(32/37),中度异常占13.5%(5/37);治疗后躯体化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异常率都有下降,且差别显著(P〈0.05)。结论乌灵菌粉制剂可改善轻中症的精神性眩晕症状,对出现的轻中度焦虑和抑郁状态、躯体症状(本文主要为眩晕)有一定疗效;必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建立医患互信,实现良好的医嘱依从性。

  • 标签: 精神性眩晕 乌灵菌粉 干预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开天门护理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开天门护理手法。共治疗14天。结果经过14天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5.56%,对照组84.44%,经Ridit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天门护理手法对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眩晕 开天门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我科2012.10月-2013.10月收治的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均连续治疗二周,比较2组眩晕患者中医病症疗效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有效率和痊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治疗性眩晕疗效确切。

  • 标签: 穴位贴敷 眩晕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的神经耳科学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321例偏头痛患者的神经耳科学表现,并将其按有无眩晕分成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所有存在与偏头痛相关的耳部症状的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及耳鸣匹配检查,所有存在与偏头痛相关的眩晕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25.5%(82/321)的偏头痛患者伴有眩晕,7.5%(24/321)的患者有耳鸣症状,2.8%(9/321)的患者自觉听力下降,8.4%(27/321)的患者纯音测听异常,9.0%(29/321)的患者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表现为各波绝对潜伏期延长和或波间期延长)。对比两组耳鸣发生率、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伴随眩晕的偏头痛患者更易出现前庭耳蜗症状,本文旨在加深耳鼻喉科医生对偏头痛在耳蜗及前庭器官上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从而对其在接诊偏头痛患者时做出更加精准的评估、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偏头疼 眩晕 耳鸣 听力下降
  • 简介:摘要通过对眩晕症分型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掌握预防控制眩晕症发作的方法。达到减轻症状预防发作。

  • 标签: 眩晕症 分型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对照组则使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5)高于对照组(73.3%),且两组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眩晕为内科常见疾患,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是目前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天麻钩藤饮是一首平熄内风的方剂,笔者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中医医疗卫生工作,由于西北干寒之地,干引燥邪,寒引湿邪,春季为风木之气所动,肝木生发,更易引动肝气,致使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髓,蒙蔽清窍,则见眩晕不止,甚则猝然昏倒,发为中风,故有“眩晕及中风之渐”之说。因此,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人群尤为重要。

  • 标签: 眩晕 天麻钩藤饮加减 肝阳上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典型主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变位试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探讨BPPV自愈性机制及发病机制。方法详细记录2011.12~2012.4头晕门诊就诊的76例位置性眩晕患者病史、体位试验,45例符合贵阳BPPV诊断标准,31例变位试验阴性,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PV组平均年龄53.5±13.6,阴性组平均年龄49.7±14.8,两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076,P=0.286,P>0.05,两组年龄没有差别;BPPV组病程(除外半年以上患者):平均13.5±13.17天,阴性组平均14.2±13.84天,两组病程进行非参数检验,Z=0.429,P=0.668,P>0.05,两组病程没有明显差别。结论BPPV存在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除了管石症及嵴顶耳石症,可能与耳石器官及球囊与椭圆囊神经病变有关。自愈型BPPV可能和耳石器官的轻微病变有关,因此代偿迅速完全。

  • 标签: 眩晕 良性阵发性 眼震 发病机制 自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颈复汤加减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记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进行TCD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LVA和RVA)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LVA、RVA、Vm均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中药颈复汤加减,可有效改善CV患者的症状、体征及TCD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颈性眩晕 颈复汤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法按摩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颈源性眩晕72例采用心法按摩整脊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根据疗效标准治愈47例(65.3%);好转18例(25%);无效7例(9.7%);总有效率91.3%。结论心法按摩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学习应用。

  • 标签: 颈源性眩晕 心法按摩整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来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2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总结其基本的诊断思路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探讨分析准确的诊断以及对后期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0月30日至2014年5月30日来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2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分析并整理其病例资料,检查资料以及诊断资料,对其诊断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整理并分析其意义。结果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疾病主要由原发性高血压50%(21/42),颈椎病28.6%(12/42),脑动脉瘤14.3%(6/42)引起,而贫血、低血糖、晕动病均个有1例,占2.4%(1/42)。经过后期治疗,治愈4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多种多样,机制模糊,诊断困难。及时的对其作出准确的诊断能能够使后期治疗更加轻松。

  • 标签: 眩晕 首发症状 内科疾病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眩晕患者的基本数据,探讨门诊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眩晕处置方案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首诊为眩晕的1812例患者的人1:7学特征和临床测试结果。结果眩晕发病人数男女比例为1:2.07,年龄14—9l岁,平均年龄为(54.63±13.31)岁,其中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36.2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所有引起眩晕的病因中占41.61%,中枢性眩晕占38.19%。相较听力下降以及前庭功能下降,伴有体位变化的眩晕患者有3.92倍的风险被诊断为外周性眩晕。结论眩晕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50~59岁是高发年龄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所有病因中最为常见。伴有体位变化相关的眩晕患者,常见于外周性眩晕

  • 标签: 头晕 眩晕 临床流行病学统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风后晕眩患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近年来收治中风后眩晕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2组均有患者40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患者眩晕是其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疗程顺利进行和生活质量,通过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该症状,缓解患者痛苦程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小柴胡汤加减 中风 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