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17、胃蛋白酶原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前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17、胃蛋白酶原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原II、-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原指标以及-17对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17、胃蛋白酶原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前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17、胃蛋白酶原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原II、-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原指标以及-17对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病例报告:患者女,58a。因“反复腹泻10a,加重伴呕吐2mo,于2002年12月18日收治。患者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4次/d,呈稀糊状,不伴有粘液脓血,无发热、腹痛、黑便、反酸、嗳气等症状。外院就诊予抗生、胃肠粘膜保护剂等治疗可缓解,但停药后腹泻症状又出现。2mo前腹泻症状逐渐加重,10余次,d,呈水样白色液体,内有食物残渣,

  • 标签: 胃泌素瘤 病例报告 生长抑素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17水平和胃癌的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的结果将患者的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的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由于缺少有效的筛查方法,其早期诊断率低而死亡率较高。近几十年,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17和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相较于X线和胃镜检查,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价格低廉、简便易行和重复性好等优势。能在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之前更全面、早期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普遍被人群和学者接受,适合高危人群筛查和大规模普查。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案例回顾某男,41岁。因上腹疼痛2小时入院。查体:腹膜炎体征明显,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考虑为上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遂行毕Ⅱ式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个月后又出现上腹痛及腹膜炎体征。胃镜证实溃疡复发,遂查基础胃酸为8mmol/L(行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手术者其正常参考值为〈5mmol/L),血清为656pg/ml,诊断为瘤。给予抗酸药物保守治疗。

  • 标签: 胃泌素瘤 腹膜炎体征 上消化道穿孔 血清胃泌素 迷走神经切断 胃大部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瘤在临床治疗中的用药方法。方法化疗中链佐星(Streptozotocin)、5-FU、多柔比星、干扰-α、达卡巴嗪(Dacarbazine)都起到很好的疗效,给药前后以及给药期间应连续进行尿分析、血尿氮、血浆肌酐、血清电解质和肌酐清除率的测定以监测肾功能。

  • 标签: 胃泌素瘤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17(G-17)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DN患者124例(DN组),按照DN分期分为Ⅰ~Ⅱ期亚组(68例)及Ⅲ~Ⅴ期亚组(56例),按病程分为DN病程≥3年亚组(83例),DN病程<3年亚组(41例)。另选取未合并DN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00例(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G-17和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G-17的正常值为1~7 pmol/L;G-17>7 pmol/L且≤15 pmol/L为临界升高;G-17>15 pmol/L为升高。结果DN组G-17临界升高率高于T2DM组[43.5%(54/124)比23.0%(23/100)],DN组G-17升高率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21.0%(26/124)比7.0%(7/100)、4.0%(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期亚组G-17临界升高率、升高率均高于Ⅰ~Ⅱ期亚组及T2DM组[58.9% (33/56)比30.9%(21/68)和23.0%(23/100)、32.1%(18/56)比11.8%(8/68)和7.0%(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年亚组G-17临界升高率、升高率高于病程<3年亚组和T2DM组[53.0%(44/83)比24.4%(10/41)和23.0%(23/100)、27.7%(23/83)比7.3%(3/41)和7.0%(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G-17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 = 0.367,P<0.01),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 = -0.619,P<0.01)。结论G-17在大部分DN患者中异常升高,且与DN分期密切相关,可为筛查、评估T2DM患者肾功能状况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2型 胃泌素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17(G-17)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DN患者124例(DN组),按照DN分期分为Ⅰ~Ⅱ期亚组(68例)及Ⅲ~Ⅴ期亚组(56例),按病程分为DN病程≥3年亚组(83例),DN病程<3年亚组(41例)。另选取未合并DN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00例(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G-17和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G-17的正常值为1~7 pmol/L;G-17>7 pmol/L且≤15 pmol/L为临界升高;G-17>15 pmol/L为升高。结果DN组G-17临界升高率高于T2DM组[43.5%(54/124)比23.0%(23/100)],DN组G-17升高率高于T2DM组和对照组[21.0%(26/124)比7.0%(7/100)、4.0%(4/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期亚组G-17临界升高率、升高率均高于Ⅰ~Ⅱ期亚组及T2DM组[58.9% (33/56)比30.9%(21/68)和23.0%(23/100)、32.1%(18/56)比11.8%(8/68)和7.0%(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年亚组G-17临界升高率、升高率高于病程<3年亚组和T2DM组[53.0%(44/83)比24.4%(10/41)和23.0%(23/100)、27.7%(23/83)比7.3%(3/41)和7.0%(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G-17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 = 0.367,P<0.01),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 = -0.619,P<0.01)。结论G-17在大部分DN患者中异常升高,且与DN分期密切相关,可为筛查、评估T2DM患者肾功能状况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2型 胃泌素17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 17(G17)、胃蛋白酶原( PG)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早期胃癌筛查的效用。方法 选取从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7月在我院行常规体检者及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所有入选者均行胃镜检查及血清 17(G17)、胃蛋白酶原 I(PGI)、胃蛋白酶原 II( PGII)测定,计算胃蛋白酶原 I/II(PR)。用 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 32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经胃镜及病理证实:正常 106例,非特异性炎症 8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4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0例,粘膜内癌 24例,进展胃癌 32例。分为正常组、非特异性炎症组、癌前病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内膜内癌)、进展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及早期胃癌患者 G17、 PGII高于正常组, PR低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将正常组作为对照组,早期胃癌及进展胃癌定义为胃癌组,绘制 ROC曲线, G-17联合 PR(G-17> 3.9, PR< 8.70),其灵敏度为 95.35%,特异度为 86.80,正确指数为 0.58, P< 0.001, Kappa=0.564 (P< 0.001)。结论 17、胃蛋白酶原比值在健康体检胃癌筛查中有一定预测价值,一致性一般。目前胃癌早期筛查仍需依赖定期健康体检及胃镜筛查。

  • 标签: 早期胃癌筛查 胃泌素 17 胃蛋白酶原
  • 简介:摘要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异位分泌,导致卓-艾综合征。大部分瘤为散发病例,20%~25%患者作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1型(MEN1)临床表现之一存在。因为散发瘤及MEN1治疗策略不同,所以临床上需要将其加以区分。瘤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控制高血症相关症状和控制肿瘤生长两类。散发病例的手术治愈率为20%~40%,而对于MEN1人群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瘤诊断及治疗相关临床进展进行阐释,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胃泌素瘤 质子泵抑制剂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瘤的药物治疗原则,分析不同治疗阶段的药物选择以及应用原则。方法研究我科2006年至2009年接受治疗的瘤的资料,跟踪调查患者的用药疗效。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医生给予不同药物和药剂量的治疗。

  • 标签: 胃泌素瘤 药物治疗 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瘤的药物治疗原则,分析不同治疗阶段的药物选择以及应用原则。方法研究我科2006年至2009年接受治疗的瘤的资料,跟踪调查患者的用药疗效。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医生给予不同药物和药剂量的治疗。

  • 标签: 胃泌素瘤 药物治疗 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I/PGⅡ比值(PGR)、-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IgG(Hp)抗体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择胃部疾病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3组,即胃癌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37例、浅表性胃炎组40例,另选取经胃镜检查正常的对照组35例。采用ELISA法检测PGⅠ、PGII、G-17;定性检测Hp。结果胃癌组和萎缩性胃炎组的PGI及PGR都低于正常(p<0.05),其中胃癌组降低更明显;胃癌组PGI及PGR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血清G-17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G-17低于其他组(p<0.05)。PGⅠ、PGⅡ、PGR、G-17单独作胃癌诊断的ROC分析,线下面积分(AUC)分别为0.876、0.557、0.806、0.792。与对照组比较,胃癌组的HplgG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PG、G-17及幽门螺杆菌lgG抗体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胃癌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胃癌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诊断胃癌患者中采取血清17联合胸苷激酶1检测的效果。方法本次数据分析实验组选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参与纳入且收治的16例胃癌患者,参照组选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参与纳入且收治的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观察比对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清17、胸苷激酶1水平。结果实验组胃癌患者血清17、胸苷激酶1水平对比参照组,P<0.05,统计学显示组间数据参比检验意义。结论将血清17联合胸苷激酶1检测应用在诊断胃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纳入借鉴。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 胸苷激酶1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17(G-17)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14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11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PGⅠ、PGⅡ、G-17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呈递增趋势,Child-PughC级患者PGⅠ、PGⅡ、G-17水平均明显高于Child-PughA级、Child-PughB级患者指标通水平(P<0.05);Child-PughB级患者PGⅠ、G-17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A级指标水平(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伴PHG肝硬化患者的PGⅠ、G-17水平明显高于无PHG患者指标水平(P>0.05);但两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可能影响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且与肝功能分级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可作为评估及治疗肝硬化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泌素-17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胃部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血清G17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幽门螺杆菌IgG(HP-IgG)抗体滴度检测。分析血清G17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HP-IgG检测阴性,患有萎缩性胃炎(AG)以及胃癌(GC)患者,女性血清G17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胃黏膜糜烂(GE)以及胃溃疡(GU)患者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SG)患者;对于HP-IgG检测阴性患者,GU、GC患者G17含量高于SG患者;AG、GE、GC及GU患者G17含量高于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SG-IM)患者;GU患者G17含量高于异型增生(GD)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患者血清G17含量会受到性别以及HP-IgG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血清G17含量能够有效作为胃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进行胃癌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含量 胃癌 癌前病变 SERUM GASTRIN 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联合 17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 68例胃部疾病患者,于 2016年 07月 --2017年 07月间在我院经胃镜检查予以确定,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即萎缩性胃炎组( n=17)、浅表性胃炎组( n=17)、胃癌组( n=17)、胃溃疡组( n=17),而后选择同期到我院行胃镜检查一切正常的 17例健康者,作为常规组。在行胃镜检查前,采集各组空腹静脉血 3ml,血清分离并予以冷藏储存,利用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胃蛋白酶原( PGⅠ、 PGⅡ)、 17( G-17)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胃癌组患者的 PGⅠ水平较常规组更低,而胃癌组患者的 PGⅠ水平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下降,组间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其他组,胃溃疡组患者的 PGⅠ水平上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 PGⅠ水平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意义( p>0.05)。萎缩性胃炎组患者的 G-17水平较其他组更低,胃癌组患者的 G-17水平较其他组更高,组间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各组 PGⅡ水平,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筛查中, 17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应用价值较高,可进一步提升胃癌诊断符合率,临床意义十分重大。

  • 标签: 早期胃癌 胃泌素 17 血清胃蛋白酶原 筛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