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监测患者310,实验组150,对照组160。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对照组为11.88%(19),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 标签: 切口牵开保护器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减少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基层二乙县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所有普外科手术的Ⅰ切口、Ⅱ切口的住院病人44,按切口有无感染分为切口感染组及切口感染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ASA1病情分级在切口感染组与切口感染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麻醉方式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ASA1病情分级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 标签: Ⅰ类 Ⅱ类手术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Ⅰ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普外科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对普外科所有Ⅰ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348次手术患者中,3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6%。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跟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控制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 标签: Ⅰ手术切口 感染 危险因素 目标性监测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看到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情况,特别是Ⅲ切口的病人切口感染更为常见。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对任何一项手术都要高度重视。术后抗生素的多联或大量使用对控制切口感染并不是最关键的。做好手术过程才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最关键措施。

  • 标签: 手术切口 感染防治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Ⅲ切口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腹部Ⅲ切口患者中随机抽取120,将120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腹部切口冲洗及清创处理)与对照组(常规单纯冲洗后缝合)。对比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腹部Ⅲ切口实施冲洗及清创处理,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Ⅲ类切口 清创处理 预防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目标性监测Ⅰ手术切口感染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潜江市人民医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入的所有Ⅰ手术切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78。将2022年1月—12月作为干预前,此期间收入I切口手术患者328;将2023年1月—12月作为干预后,此期间收入I切口手术患者350。观察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干预前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干预后Ⅰ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未感染患者与感染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手卫生、手术室环境对比,P<0.05,其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2h、合并基础疾病、手卫生一般、手术室环境一般的感染患者占比更高。结论:针对Ⅰ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 标签: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 目标性监测 干预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五水头孢唑林对Ⅰ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0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115观察组115;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则给予五水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费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药物治疗后,均未出现Ⅰ切口围手术期感染现象,预防的总有效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药物费用,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预防Ⅰ切口围手术期切口感染方面,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唑林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头孢唑林比五水头孢唑林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 标签: 五水头孢唑林 头孢唑林 Ⅰ类切口 围手术期 预防感染
  • 简介:1病例报告男性,56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伴间歇性黑便5mo就诊。查体:贫血貌,腹平软,中上腹轻度压痛,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余未见明显阳性体症。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小弯侧见一隆起灶,可见也个小溃疡。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于胃窦小弯侧可见一圆形充盈缺损,约5.0cm×3.5cm大小,黏膜较稀疏,拟诊胃癌收治,行大部切除。病理巨检:大部切除标本,

  • 标签: 胃类癌 病例报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理在预防Ⅰ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通过对比实施标准化手术室护理前后Ⅰ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评估护理措施的预防作用。方法: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们选取了36名患者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与前瞻性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手术室环境、人员操作、器械消毒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护理流程规范。结果:实施标准化手术室护理后,Ⅰ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且患者满意度康复速度均有所提升。结论:有效的手术室护理能够显著降低Ⅰ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对于提高手术质量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持续加强手术室护理的规范化管理,以进一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Ⅰ类手术切口 感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Ⅰ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研究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区间选取所在科室80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0,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愈合时间与疼痛评分。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疼痛减少,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Ⅰ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愈合时间更短,减少疼痛,对于提高手术质量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Ⅰ类切口 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Ⅰ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1,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疼痛评分、切口感染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手术患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疼痛症状,预防感染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干预 Ⅰ类手术 切口感染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强化院感对Ⅰ切口手术感染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年-2022年9月期间我院Ⅰ切口手术感染患者8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强化院感管理。观察患者手术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手术室微生物监测合格率。结果:入院8患者发生深部切口感染、表浅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呼吸道感染分别1、1、0、0,总发生率为25.00%(2/8)。手术室空气、手、消毒液、物表微生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100.00%(8/8)、87.50%(7/8)、100.00%(8/8)、100.00%(8/8)。手术相关性感染发生部位主要手术创口,发生率为25.00%(2/8)。结论:手术室强化院感可防范术后感染,改善手术室染菌情况,可行推广。

  • 标签: 手术室 强化院感管理 Ⅰ类切口手术感染 微生物监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医院手术科室部分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与调查,分析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方法 分两个阶段对外一科、脑外科两个科室部分I切口手术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2019年1月-12月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并针对感染主要因素采取干预措施,监测2020年1月-12月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比较干预前后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结果  2019年监测I切口手术86,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率为3.49%;2020年监测I切口手术133 ,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0,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χ2=4.704,P=0.03)。 结论  实施I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

  • 标签: I类切口 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急诊的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经常遇到,一旦发生切口感染,换药一般需要20d~1个月左右,增加了病人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造成了许多医患纠纷,给患者及家庭包括主治医生带来严重痛苦,故而更好的预防切口感染尤为重要。

  • 标签: 腹部污染切口感染 系统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胸外科Ⅰ、Ⅱ手术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300心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我科室病房装有空气消毒机,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手术切口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伤口暴露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切口细菌培养、换药次数、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切口红肿12、甲级愈合146、细菌培养阳性10、换药次数(2.4±0.7)次、住院天数(6.8±1.5)d;对照组切口红肿11、甲级愈合138、细菌培养阳性13、换药次数(6.3±2.1)次、住院天数(8.4±1.9)d;两组患者在切口细菌培养、切口红肿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备空气净化条件的心胸外科病房对Ⅰ、Ⅱ手术切口采取伤口暴露为主的护理方法有利于病人伤口愈合。

  • 标签: 暴露疗法 手术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Ⅰ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出院的所有Ⅰ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剔除不符合要求病历后,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剩余316份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我院Ⅰ切口手术使用存在应用指征掌握不严、药物选择欠妥、给药时机不当、应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Ⅰ切口手术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药,确保经济、有效、合理。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