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正>宣卷是一种古老的特殊形式的民间讲唱艺术形式。宣卷的底本称作宝卷。这种讲唱艺术形式至今仍在江浙、甘肃、河北等地区的部分农村中流传。由于历史文献中很少记载,宣卷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明代的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本文引用该书文字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校点本)中有大量宣卷活动的描述,其第39、40、

  • 标签: 民间宗教 白莲教 历史文献 科仪 唐代佛教 宋元时期
  • 简介:<正>梅节校点《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8月初版)书后附有校点者主编《金瓶梅词话辞典》。梅节得到全校本样书后,即赠送给敝人一部,得以先睹为快。在此之前,已拜读全校本前言(载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88年1期),了解到此项工程的构建情况、校点的原则、关于成书、抄本与作者问题的观点。并知悉《辞典》是全校本整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词话本 札记 金瓶梅词话 抄本 全校本 文化
  • 简介:金瓶梅词话》①是明代后期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嘉靖末至万历初期之间,书中借宋事而写明实,讲述了明代后期社会各阶层的世情百态.传世的《金瓶梅》共有《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词话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简称崇祯本或绣像本)、《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简称张评本)三个版本系统.词话本保留了明代说唱文学的一些特色,出现较崇祯本早,可以说是更为完整,更为可靠的版本.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忠靖冠 唐巾 晚明时期 现实主义小说 主要人物
  • 简介: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就《金瓶梅词话》中“挨光”、“别变”、“槽道”、“趔趄”、“牵头”、“马八六(马伯六)”、“掏摸”、“眼里火”、“咬指”、“咬指头”等语词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考释。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型世言》 西门庆 槽道 拍案惊奇 趔趄
  • 简介:金瓶梅词话》表面上写的是“山东省清河县”.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暗指明代的都城北京。从《金瓶梅》中涉及到的街巷、寺庙庵观和其他一些专有名称与三部北京“方志”比较来看,即可得到完全的证实.特别是《词话》的第九十回,作者明白直露地告知写的就是北京。除北京外,作品还涉及到了临清、扬州、淮安等地方,这与西门庆的原型明武宗南巡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地理背景 北京 考证
  • 简介:元代以后,“将、着、的”等动态助词无论在功能上还是用法上均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发展,这在由明人创作又刊行于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中得到了反映。本文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将、着、的、子”等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 标签: 动态助词 《金瓶梅词话》 用法 反映 新发展 使用情况
  • 简介:火葬习俗在明代已趋衰落,朝廷也有具体禁令,但一些身份低微的亡者仍有人以火葬之法处置。《金瓶梅词话》所描述的火葬,其烧化对象是地位卑贱的屈死者。西门庆用火葬方式处理武大、宋惠莲,一方面源于当时不太流行然而社会上依然存在的葬俗,另一方面企图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杀人罪证及对弱势者的漠视。通过对火葬习俗的演变考辨,更能认清明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有助于对《金瓶梅词话〉的理解。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火葬习俗 社会现实
  • 简介:嚇(唬、吓)一、P7行1:只见坡下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九]大惊道:"阿呀,今番我死也!"戴本第一回校记:[九]"武松"上原有"唬"字,径删.按:"嚇",简写作"吓",有二音:一读(xia),意为害怕;或使害怕.二读(he),意为恐吓;或恫吓.而"唬",有三音:一读(hu),意为吓.二读(xia),同"吓",如"唬得目瞪口呆".三读(xiao),同"虓",意指猛兽的吼声.港本作"嚇",刘本作"唬得".

  • 标签: 校读 词话校 读拾零
  • 简介:传世《金瓶梅词话》的底本主体是听录而来的手写本,字迹潦草,讹误满纸,而刻版写样者文化水平不高,对草书、俗字多有误识,更增加了《词话》文字的错谬,致使很多句子不知所云。虽经众多学者反复校释,疑难之处仍然比比皆是。今摭取学人未能辨识或确认的讹误字加以解证,庶几还原词语,疏通文意,且见熟悉草书、俗字对解读文献之重要。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形误字 俗字
  • 简介:不见九P100行12:这武二竞走来街坊前去寻郓哥,只见[一一]那小猴子手里拿着个柳茏簸箩儿,正籴米回来.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P100
  • 简介:<正>《金瓶梅》的成书问题,可以分作“词话本”的成书和“崇祯本”的成书两个部分来研究。对“词话本”的成书,笔者曾谈过一点粗浅的看法。兹就《词话》中的五回“赝作”及其相关问题,再谈谈“词话本”的成书问题。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有一条记载《金瓶梅》及有关的传闻,其中关于五回“赝作”是这样说的:“然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人刻,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词话本 成书问题 崇祯本 西门庆 再论
  • 简介:衍色P.3行8:故士矜才则德薄,女衒色[五]则情放.若乃持盈慎满,则为端士淑女,岂有杀身之祸.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校读
  • 简介:金瓶梅词话》在情节叙述中利用大量的戏曲材料(如剧名、曲名、曲词、戏曲人物、戏曲情节等)来建构小说,这些戏曲材料与小说情节叙述间的建构关系,体现了小说作者对戏曲材料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与改造,以为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渲染情境、表达主题服务.《金瓶梅词话》所表现出的利用戏曲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对《金瓶梅》本身有着积极、有效的建构作用,而且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开创性意义.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利用戏曲 开创性 过渡性
  • 简介: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西游记》 成书年代 万历年间
  • 简介: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大量的词曲,其产生既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又是作者在民间说唱文学的浸润下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受其时文化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它在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以及推动情节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对后世小说家的创作思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艺术价值 明代 社会
  • 简介:对自1932年以来学界关于《新刻金瓶梅词话》刻印年代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阐述了《新刻金瓶梅词话》晚于“崇祯本”的两个铁证:53回.57回,“廿公跋”。

  • 标签: 《金瓶梅》 词话本 崇祯本 铁证
  • 简介:金瓶梅词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世情小说的奠基之作。“墙”多次在小说中出现,除作为具体的建筑结构外,更内化为一种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小说中逾墙而从、萧墙之祸与靠山墙等意象包含的隐喻意义,展现了世俗社会的人欲横流,反映了传统宗法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市民社会的贬值,从而为解读与鉴赏《金瓶梅词话》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逾墙而从 萧墙之祸 靠山墙
  • 简介:《西厢记》对《金瓶梅词话》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金》对《西厢记》曲文的寓意性引用、对《西厢记》人物的比类性映照两大方面,而具体反映在《金》对《西厢记》曲文、情节、人物行为的有目的引用和化用上.由于《金》是在《西厢记》广泛流行并为民众热爱和熟知的社会风尚中吸纳并取法于它的,所以这一文学影响的来源颇为复杂,有北剧、南曲的不同,有文本、演出的不同,有扮演、清唱的不同.而《金》很不协调地化用崔、张的爱情行为,以对西门庆等人的滥情行为做比照、映衬,则反映了市丼文化对《西厢记》的解读视角.通过这些分析,一方面反映出《金》与《西厢记》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出《西厢记》在当时的传播、影响深广度,而《金》中所表现出的对《西厢记》模仿、使用的思路与手法,对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创始、启发意义.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西厢记》 文学影响
  • 简介:介绍了我国天干地支记时(年、月、日、时)的方法,并根据此法,指出了《水浒传》中“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应为“甲子年丁丑月丙寅日辛卯时”;而《金瓶梅词话》中“属虎的丙寅年,戊申月,壬午日,丙辰时”“算命见行癸亥运”应为“属虎的丙寅年,丙中月,壬午日,甲辰时”及“算命见行己亥运”,而对戊戌年,“正月又是戊寅月”应为“正月又是甲寅月”。

  • 标签: 天干地支 记时法 水浒传 金瓶梅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