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接受消化检查的老年患者数亦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对老年人定义为年龄≥65岁[1],我国将老年期的起始年龄定为60岁.国外对老年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由胃肠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来完成.老年人检查与成年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和术中监护等方面.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人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老年患者 治疗 年龄 术前用药
  • 简介:摘要消化检查下手术治疗是诊断消化疾病的重要方法。下手术是消化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检查及手术常可导致病人产生剧烈的生理及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过于强烈,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检查及手术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效果。室的护士若能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检查及手术更为有益。因此,针对上消化检查及手术的特点,实施对应的心理护理,对提高病人的心理对应能力十分重要。

  • 标签: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下手术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无痛消化检查的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无痛消化检查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50)和观察组(综合护理,n=5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负面情绪(SAS和SDS)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指标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在运用差异化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评分(20.68±0.15、24.57±0.82)与护理满意度(92%)数据优于比对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无痛消化检查中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完成检查并能减轻心理负担,值得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无痛 消化道内镜检查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各种下止血方法的广泛开展,已成为诊治急诊消化出血的首选方法。下采用多种方法如注射、喷洒、套扎、电凝、钳夹等治疗措施,可以达到即刻止血的效果,大大更新了消化出血治疗理念。本综述对以上方法的治疗现状进行全面总结。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治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在上消化异物的临床治疗工作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消化异物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消化进行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成功取出异物的例数为44例,成功率为95.65%,其中有34例患者异物是通过下钳取为骨性异物刺入食管壁中并形成溃疡,在手术时发下异物固定比较紧,伴有发热,考虑到可能需要进行穿孔,因此转入外科手。结论针对上消化异物患者采用消化的治疗方式其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患者在治疗期间无需住院,治疗费用低,且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消化内镜 上消化道异物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系统用于消化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系统后Olympus系统的顺序进行消化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系统进行器械质量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新型便携式系统单人操作时,展开和收纳用时分别为(110.24±8.93)s和(91.33±11.59)s,戴一次性保护套用时(233.48±17.06)s。器械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系统的水气吸引性能不如Olympus系统,吸引400 mL生理盐水所需时间为(56.44±5.18)s,用时多于Olympus系统(型号GIF-Q260)的(33.71±3.56)s,但本新型便携式系统吸引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吸引量>400 mL/min);其他性能(包括整机密封性、活检通道、身坚柔、旋钮操作、身弯曲度、视野范围)与Olympus系统相当。图像质量评价方面,新型便携式系统的性能(包括图像清晰度、图像变形及失真、图像颜色分辨率、图像照度、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与Olympus系统相近。安全性评价方面,仅使用Olympus系统操作时有1头猪出现恶心症状,使用新型便携式系统操作时的10头猪未发生呕吐、咽喉部出血、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结论新型便携式系统展收方便,操作安全性好,操作性能和有效性与临床常用系统相当,不足之处在于水气吸引性能略差于临床常用系统,但仍符合医疗器械技术要求,可以满足消化检查

  • 标签: 安全性 有效性 动物实验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便携式
  • 简介:消化异物是临床常见病。我院胃镜室1993~1998年应用胃镜诊断治疗58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15~68岁,平均34.5岁。从异物吞入到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8月。误服31例,自残25例,内源性异物2例。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诊治 异物例
  • 简介:消化异物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因各种原因吞入异物的人群常见于儿童、精神病人、监狱罪犯、咀嚼不当者,也有部分由于进食过量的柿子、黑枣、毛发而在胃形成胃石或消化蛔虫的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食管异物多见。我院1998年1月1日~2005年10月31日期间,在内下诊治消化异物224例,并成功处理22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下 诊治 紧急处理 精神病人 罪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的是消化治疗消化异物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我院在2016-2017年接收的60例消化异物患者,将其分为了消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消化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消化治疗方式,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常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消化治疗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要短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治疗消化异物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标签: 消化内镜 上消化道异物 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近年来,无痛检查后24h不能驾车的规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目的:探讨无痛检查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至少接受9年义务教育、进行无痛消化检查(EGD)的患者100例,100例进行普通EGD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丙泊酚麻醉或操作前以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划消试验和数字符号试验(DST)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重复上述测试,如结果劣于检查前,静息30min后进行第三次测试,直至结果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果:200例患者均完成前两次测试,124例完成第三次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无痛EGD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进一步按年龄段分组,青年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老年组NCT-A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25);普通EGD对照组3项测试结果均不劣于检查前。完成第三次测试者各项测试结果均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论:丙泊酚无痛检查可影响患者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此种影响可通过适当延长离院时间得以恢复。患者的最适离院时间以及多久后方可驾车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 标签: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深度镇静 认知障碍 病人出院 汽车驾驶
  • 简介:摘要消化异物处理问题,是消化应用技术中的常见问题,也是一项复杂性和难度性较大的工作,为探讨消化异物处理技术和方法,所产生的治疗成效,特选取此领域学者们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期为消化技术在临床处理消化异物技术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标签: 上消化道 异物 处理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原地区消化异物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消化异物患者570例,回顾性分析其异物种类、嵌顿部位、相关并发症、选用器械及取出方法等相关资料。结果570例患者中,男323例,女247例,平均年龄47岁。枣核是最常见的异物(24.2%,138/570),其中以食管最为常见(73.2%,417/570)。自异物嵌顿到就诊时间为6 h~30 d,平均住院率为62.3%(339/570)。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胸骨后疼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8.1%,331/570)。2例患者因食管穿孔行手术治疗取出异物,其中1例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异物取出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提供快速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异物 上消化道 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0例消化异物下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120例消化异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下治疗的方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咽痛、胸骨后疼痛、腹胀痛、胃痛等症状。结果患者通过取出异物后,有咽痛、胸骨后疼痛、腹胀痛、胃痛的例数分别是4、5、3、1,相比治疗前的39、38、28、19有明显减少,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19例患者通过正常取出,另外1例转外科手术,所有患者均无出血及穿透等现象。结论下治疗消化异物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取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上消化道异物 内镜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