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 ANSYS Workbench 的 CFX 模块,建立了不等频率管阵的流体弹性不稳分析计算模型,分析了三角形排布管阵的流体弹性不稳特征及规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应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3月 ~2020年 2月期收治的不稳骨盆骨折患者 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 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的 71.11%( 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 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3.33%( p<0.05)。结论:不稳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创伤小,有利于骨盆稳定恢复 ,有利于骨折愈合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联合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t=-12.36,P<0.001)、出血量多(t=-6.04,P<0.001)、透视次数多(t=-2.50,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χ2=0.23,P=0.89)、Majeed评分(t=0.97,P=0.34)、Gibbons分级(Z=-0.224,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1神经损伤。结论对于单侧不稳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不稳骨盆骨折大多是在高能量暴力等情况下引起的,针对该病症,临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患者采用此种手术方式后并发症较多,且恢复速度较慢,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对患者加以治疗,可以使患者骨折愈合,使患者致残及死亡率降低 [1]。

  • 标签: 骨盆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架 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岩土工程建设一直以上升趋势增长。国家重点在对西部道路开发的基础上,以岩土工程、公路建设为主,在这些工程的改建、投资中,由于所在地质地貌的不同情况,气候影响,自然条件、生态等因素给工程带来的重重困难。本文采取传统与现代技术方法相结合,找出更适合于岩土边坡的治理方法,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经济的施工。

  • 标签: 岩土工程 边坡 不稳定性 治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股骨转子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不稳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 2009年 12月 -2013年 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 98例不稳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各 49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以 28天为观察周期,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氯吡格雷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发作时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不稳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不稳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对不稳心绞痛具有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氯吡格雷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不稳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作出探究。 方法 样本选自在 2018 年 05 月到 2019 年 8 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 90 例不稳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配为应用内固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 45 例。最终统计对比组手术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的优良率更高,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更低,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 结论 根据手术试验研究,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更容易成功,且更加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医患关系有助于得到缓解,患者满意度更高,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内固定手术 外固定手术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且在肿瘤发生早期就会有显著改变。基因组不稳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组不稳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未来进一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为临床上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本文综述了部分表观遗传修饰的功能和机制,以及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肿瘤细胞基因组不稳的关系。

  • 标签: 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肿瘤 基因突变 染色体重排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MSI)是由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预测密切相关。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缺乏(dMMR)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可切除胃癌化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素;同时MSI-H/dMMR是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但对于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文章就MSI/MMR状态与胃癌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错配修复蛋白 预后 疗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不稳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依据2019 AOSpine-Spine Trauma Classification System分型标准,33例A3型、伤椎节段后凸角度>20°、ASIA分级E级的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手术均采用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固定复位技术,采用3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及伤椎邻近上、下位椎体并对伤椎进行复位,术中均未进行植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中柱高度、伤椎骨块侵入面积、伤椎椎管侵占率,以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节段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共置入198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评估置钉准确率为98.8%。手术时间为(89.8±20.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3.7)ml。中柱高度由术前(17.32±2.02)mm改善至术后(21.41±3.68)mm;伤椎骨块侵入面积由术前的(101.3±21.67)mm2改善至术后(68.5±18.2)mm2。伤椎椎管侵占率由术前的47.66%±19.83%改善至术后19.61%±5.75%。伤椎节段后凸角由术前的26.33°±5.68°改善至术后的3.13°±1.25°,末次随访时为3.49°±1.89°。VAS评分由术前(6.42±1.25)分改善至术后(1.85±0.71)分,末次随访时为(1.69±1.21)分。ODI由术前43.03%±3.46%改善至术后21.88%±4.22%,末次随访时为6.33%±2.31%。各观察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前凸弯棒预加压复位固定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复位侵入椎管的骨块及伤椎节段后凸角度。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固定技术治疗不稳骨盆骨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抽选 2015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期于本院医治不稳骨盆骨折的 60例患者,以患者采取的不同术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采取骨盆前外固定治疗的研究组,每组 30例。组对比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外固定技术治疗不稳骨盆骨折具有比内固定技术更加显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标签: 外固定技术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和微卫星不稳(MSI)对多种肿瘤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和Lynch综合征筛选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报道少见,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该文分析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S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探究具有该类特征性改变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骨盆骨折时对骨盆功能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52例不稳骨盆骨折患者分成参照、研究两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与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统计对患者骨盆功能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结果:经统计,手术治疗后研究组Majeed评分高于参照组,且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骨盆前外固定术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下床活动时间
  • 简介:摘要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不稳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采取方法:选择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5 月在同一医院收治的典型冠心病患者共 62 例。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进行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为 A 组、 B 组。 A 组采取连续性护理开展护理工作, B 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治疗结果: A 组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远远低于 B 组, A 组突发情况发生概率为 3.5 %;B 组为 12. 9%。,其对照结果 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采取本文倡导方式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具有明显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不稳性心绞痛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延续性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不稳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采取方法:选择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5 月在同一医院收治的典型冠心病患者共 62 例。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进行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为 A 组、 B 组。 A 组采取连续性护理开展护理工作, B 组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治疗结果: A 组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远远低于 B 组, A 组突发情况发生概率为 3.5 %;B 组为 12. 9%。,其对照结果 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采取本文倡导方式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具有明显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不稳性心绞痛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不稳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高龄不稳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为35人,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的35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后,都能够下地行走;对照组的35例患者采用的传统治疗方式中,有几例患者由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还不能自行走动。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有效改善股骨假体的初始稳定,提高手术效率,能够有效治疗高龄不稳股骨粗隆骨折患者。

  • 标签: 人工股骨头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10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名老年不稳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依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平均分为半髋、内钉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半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内钉组,其关节恢复能力也比较好;并发症发病率3.85%远低于内钉组23.08%,P<0.05。结论:在对老年不稳股骨粗隆骨折疾病进行治疗时,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治疗安全度更高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