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流派、戏剧等多种分类文体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话剧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 标签: 现代文学史 话剧史 现代性
  • 简介:中国的发展中,贯穿着创新和保守、传统和反传统的思想路径。中国百年的话剧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具有争议的现实主义问题上。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对此不能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它需要一个艰苦的历史的调适过程。但把中国的现实主义仅仅概括为战斗传统是不全面的,最能体现它的杰出成就和艺术成果的,也是中国的独特性的是一批我们称为诗化现实主义的剧作。戏剧究其根本是表演的艺术,导演艺术、舞台设计、化妆艺术,以及戏剧文学,都是环绕表演而运作而展开的。因此,竭力还话剧以艺术本体的追求,是九卷本《中国艺术》的灵魂。

  • 标签: 话剧史 现实主义 戏剧 表演艺术
  • 简介:国立戏剧学校是中国上第一所官办话剧学校,它集学校与演出团体功能于一身,是中国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代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话剧演出团体,它在中国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 标签: 国立戏剧学校 话剧史 价值
  • 简介: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现代话剧编撰的历程,并粗略地分析了它的得失。

  • 标签: 话剧史 编撰 回顾 思考
  • 简介: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作为中国新文艺兴起的主要象征之一,话剧伴随着变革图新、自强独立的社会要求而被引入中国,在一个世纪的进程中迂回曲折,成功地从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无论在艺术品格还是意识特色上,话剧都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性自觉地承担了现实主义使命,与整个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谱就了中国的总体格局,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 标签: 中国话剧 简史 民族特色 艺术形式 百年历史 戏剧样式
  • 简介:探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清华传统”,涉及问题有二:第一,为何如此众多的戏剧人才皆出自清华?大学的校园文艺活动、课程设置目标、专业教育理念和学术研究取向等都能为某一种文艺的持续发展提供“生产性”力量。这种“生产性”力量能够积淀为一种传统,也必然意味着在一定历史时间内,一所大学的教育方式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二者相辅相成、“同生共死”。第二,这些戏剧人才在戏剧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正所谓传统由人而立,因人而传。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则能够明晰“清华传统”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这一“传统”大体上是由四个部分所组成,具体可以表述为:“话剧论上的现代建构、话剧内涵上的人性探求、话剧资源上的欧美取向、话剧教育上的专业本位。”

  • 标签: 清华大学 话剧 现代性
  • 简介: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看话剧,就荣幸地欣赏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一九七七》。导演王小鹰称其为一代人的青春祭,我则更愿意赞美它为话剧舞台上的史诗。史诗,必须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而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非凡。富有历史感的话剧有很多,蕴涵诗意的话剧亦不在少数,而兼具宏大历史的叙述功能、优美诗篇的抒情韵味的话剧则绝无仅有。

  • 标签: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史诗 重大历史事件 国家大剧院 话剧舞台 历史意义
  • 简介:中国辞典》对整个20世纪的话剧资料作了出了翔实而全面的收集、选择、梳理、判断、分析和评述。不仅内容丰富,并且体现了编撰者的独特视角和美学趣味。迄今为止,学术界的未有哪一部辞典有如此之大的气度来介绍中国。这部辞典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部有所开拓和发展、具有学术价值的求实和优秀著作。它的出版,拉近了人们与话剧的距离。

  • 标签: 《中国话剧辞典》 程凯华 邹琦新
  • 简介:病症一:制作粗糙演员欠火候‘演出的布景越来越像杂耍班子了。,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抱怨。确实,怎么舞台上搁上几块儿借采或长或方的木头箱子再刷上点油漆就演出了,灯光更是一塌糊涂,罩上彩色滤光纸就算做创造了?戏剧可以因陋就简,贫困戏剧也是戏剧史上著名的流派之一。贫困也要贫困出风格和品性。

  • 标签: 演出 中国话剧 演员 布景 戏剧史 舞台
  • 简介:中国的产生,实际上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必然结晶,它源自西方戏剧对中国一种不对等压强下的渗流,这种渗流由众多的水注组成,水注有强有弱,但它们共同汇聚成了最终的溃坝。

  • 标签: 中国话剧 周恩来 曹禺 戏剧理论 文化交流 南开新剧团
  • 作者: 王运成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2期
  • 机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呈多向交叉的大趋势。话剧艺术已不单单是“说话的戏剧”,也不单单是以台词和动作(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它已经吸收了歌舞、音乐剧、戏曲、曲艺等各种艺术的营养成分,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话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话剧界基本处于萎缩的状态,作为话剧界的主体--院团尤其见证了这一过程,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包括艺术主创和幕后人员)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情绪.那是在观众一次次对话剧所抱的陌生表情中慢慢泛起和生成的悲凉,既而又在一部部叫好却不叫座的作品前得以加剧.台前幕后话剧从业人的心态之多重是鲜有人能体会的,没有哪个行业内部的差异会像一个话剧院团内部这样大,行政坐班人员的朴素与演员的奢华之比照,演出创作人员的风光与评论宣传人的寂寥之反差,即便同是在备受瞩目的创作人员内部,焦点也总是对准导演和因影视成名的明星,编剧和功力深厚的舞台剧演员难以赢得媒体的青睐而退为半边缘角色,心中难免不回荡着一丝苦涩.在这样一种参差心态的笼罩下,我们去一个话剧院团时很难感受到集体的热情,创作极易演变成某一两个人(或是导演或是影视明星)的事情,其他众多的参与者则在一次次既乏经济利益又乏艺术成就感的过程中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国营话剧院团就是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状态中维持着它的生存.

  • 标签: 中国话剧 观众 艺术 感受 作品 状态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进行了深思和探讨:一、话剧演出的市场机制问题,二、话剧艺术的经典意识问题,三、话剧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四、学生演剧的开放性质问题。

  • 标签: 话剧 演出 艺术 创作 市场机制 经典意识
  • 简介:新时期以来,导演艺术对中国戏剧舞台的主导性甚至主宰性是格外突出的一种现象。在观众耳熟能详、被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大牌导演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导演也对新时期中国做出过贡献,构成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舞台风景的重要景观。

  • 标签: 新时期中国话剧 陈明正 文兴宇 吴晓江 廖向红 任鸣
  • 简介:“易卜生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薛晓金按:中国的著述颇丰,多论及中国与易卜生的血缘关系,其中对易卜生的评价显然存在一些谬误。而评价中的谬误,则是源出于批评视界的偏斜,因而又导致戏剧观的迷误,而且,一种既定的戏剧观对戏剧艺术实践又具有深重的...

  • 标签: 易卜生戏剧 海尔茂 《玩偶之家》 中国话剧 易卜生主义 萧伯纳
  • 简介:作为剧作家的契诃夫在戏剧史上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他不多的几部多幕剧都对现代剧坛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就是在他的剧作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高尔基自不必说,连远在美国的奥尼尔、威廉斯、米勒等人也都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少的营养。作为欧洲新戏剧的集大成者,契诃夫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的“内在戏

  • 标签: 契诃夫戏剧 中国话剧 审美关系 夏衍 曹禺
  • 简介:2016年,我观看的话剧演出有几十部,主要集中在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展,中国艺术节(参赛话剧部分),此外,在北京和京外也观看了一些国内原创话剧和外国剧团来华演出剧目。其中也包括少量儿童剧和大学生戏剧。对2016年的话剧进行全面深入的盘点,只有看大量的戏,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才有资格。我看戏不全,思考不深,只能对2016部分话剧说说我个人的观感与印象。

  • 标签: 中国话剧 中国艺术节 话剧演出 演出剧目 大学生 儿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