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法(ARIMA)对宁波市奉化区人口出生率数据进行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利用R3.5.0软件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1983—2013年出生数据拟合ARIMA模型,对模型参数与残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拟合的模型对奉化区2014—2018年的出生进行预测。结果拟合的模型为ARIMA(0,1,0),模型的残差分析表明残差符合白噪声过程。2014—2018年出生预测相对误差最大的年份是2017年为23.40%,相对误差最小的是2015年为3.25%。结论ARIMA(0,1,0)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奉化区出生的时间变化趋势,可用于未来奉化区出生的短期预测。

  • 标签: 出生率 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降低出生缺陷和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选择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在本院已经接受孕前保健的孕妇 275例为观察组,予以孕前及孕期全程健康管理,另选同期在本院接受常规产检的孕妇 275例作为对照组,跟踪妊娠情况,分析组间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妊娠结局及出生缺陷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合并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自然分娩 4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3.82%( P< 0.05)。结论:加强孕前、孕期全程保健,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关键词】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妊娠期并发症;出生缺陷 孕前及孕期全程健康管理,均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围产期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避免对新生儿、所在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1]。本次研究择取已经接受孕前保健且处于妊娠期的孕妇 27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常规产检的孕妇 27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妊娠合并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在本院接受孕优检查、优生遗传咨询且已接受孕期全程保健的孕妇群体中,随机抽取 275例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在同期于本院内接受常规产检、未接受孕前优生保健的孕妇 27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 23~ 38岁,年龄平均( 31.30±5.45),初产妇 188例,经产妇 87例;所有产妇孕周均≤ 13孕周;孕前保健参照相关参考文献 [2]完成;神志清楚,无精神疾病;无血液疾病,无传染性疾病,无恶性肿瘤。对照组,年龄 24~ 39岁,年龄平均( 31.51±5.99),初产妇 189例,经产妇 86例;所有产妇孕周均≤ 13孕周;无精神疾病,实验室检验、超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数据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产检;观察组予以孕前优生保健服务及孕期全程保健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一系列的孕前优生保健服务 ( 1)预约优生健康检查。预约准备怀孕的夫妇进行孕前优生检查,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 2)提供个性化风险评估。根据病史,孕前优生检查结果,对可能影响怀孕的遗传、环境、心理、行为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针对性的给予优生咨询指导。 ( 3)针对性优生健康教育。通过新婚学校、优生优育宣传片、宣传册、孕优办健康教育处方一对一的健康宣教。 ( 4)指导计划性怀孕。指导男女双方做好心理上、生理上、物质上的准备,特别是让女方在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在最佳状态下、最适合时期受孕,减少高危妊娠和高危胎儿,降低出生缺陷和流产、早产等不良生育结局的发生。 ( 5)个性化跟踪随访。在孕优检查后 1月、 3月、 6月随访,了解女方受孕情况。若已受孕则转介给孕产保健部进行孕期全程一对一保健指导。 1.2.2孕期全程一对一规范保健服务 (1)随访建册。根据转介信息,随访孕妇于孕 13周前建立孕产期母子健康手册,纳入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对象,确定一对一护理健康管理师进行全程管理。 ( 2)集中及个性健康宣教。孕期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观看医学小视频、参与网上或现场孕妇学校的妊娠期保健讲座、孕妇瑜伽、手工课以及定期健康知识短信推送等方式,提升孕妇对孕期及哺乳期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 3)督促规范产检。定期短信推送加个性电话随访,督促孕妇及时、规范产检。至少检查 5次,孕 13周前 1次, 16~ 20周, 21~ 24周, 28~ 36周, 37~ 40周各 1次;发现异常酌情增加产检次数。孕早期给予避免致畸指导,引导进行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检查。孕晚期持续监测胎盘,评估胎儿是否缺氧,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立即就诊。 ( 4)制定个性化方案。根据孕妇产检情况,筛查孕期危险因素,高危孕妇者进行专案管理。个性化制定其体重控制、妊娠期并发症防控方案,指导合理摄入饮食,比如从瘦肉、牛奶等饮食物中摄取钙铁元素,保持膳食平衡、充足营养供支持,并指导其适当运动,比如每日散步 2-3次,每次散步 30min。 ( 5)指导合理分娩方式。告知孕妇及家属关于各种分娩方式的利弊,并使其有一定心理准备,指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娩方式,并告知其围产期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合并症;指导其通过阅读、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压力,促使其以积极乐观心理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1.3 观察指标 ( 1)组间妊娠期合并症发生情况差异,按照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贫血、妊娠期合并乙肝、胎膜早破分析。组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差异,按照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唇腭裂、其他评估新生儿出生缺陷。组间分娩方式差异,按照自然分娩、人工助产、剖宫产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 %)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进行 t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妊娠期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贫血、妊娠期合并乙肝、胎膜早破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讨论 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二胎二孩”政策,符合二孩政策的育龄妇女中 35岁以上占 60%,且我国的剖宫产世界“领先”,高达 50%,再生育妈妈中有剖宫产史的占四成左右。二孩占比近 50%,高龄及高危妊娠明显增加,故国民对于围产期的安全与保健愈发重视。不仅如此,新生儿作为家庭的希望,若出现任何缺陷,一方面给新生儿本身带来痛苦,另一方面对新生儿所在家庭及社会均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故需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提高胎儿畸形筛查,加强围孕期保健服务质量,以满足临床需求。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均予以孕前及孕期全程保健,且按时参加孕检,对照组按时参加孕检;结果显示,观察组妊娠期合并症发生、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自然分娩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证实,孕前、孕期保健在保证围产期安全、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综上,通过制定体重控制方案、心理安抚、健康知识普及,饮食及运动指导、分娩方式指导等措施,强化孕前及孕期指导,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孕前及孕期保健对降低出生缺陷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方法 :选取在医院进行分娩的 112 例产妇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56 ),一组未进行孕前及孕期保健(对照组),另一组采取孕前及孕期保健措施,孕期产检高于 5 次(研究组),研究孕前及孕期保健对出生缺陷及妊娠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结果 :研究组出生缺陷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孕前及孕期保健可以有效减少妊娠期并发症,降低出生缺陷,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孕前及孕期保健 出生缺陷率 妊娠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合并贫血对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共200例。记录母体和早产儿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等。根据早产儿是否合并贫血,将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比较2组母体及早产儿的所有变量,并做住院期间早产儿出现全因死亡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做极低出生体质量合并贫血亚组的各个变量对死亡的影响。结果贫血组64例,非贫血组136例。贫血组早产儿出生时平均孕周、入院后血细胞比容平均值、入院时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26.45 ± 2.32)周,(37.72 ± 3.81)%、(12.81 ± 1.51)g/L,非贫血组分别为(27.21 ± 2.21)周、(48.42 ± 5.61)%、(16.89 ± 2.12)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23、12.23、8.51,P<0.05或0.01)。贫血组1 minApgar评分<5分为67.19%(43/64),非贫血组为38.24%(52/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5.55,P<0.01)。贫血组在出生后前72 h血管加压药物例数、脑室周围出血例数、死亡例数分别为34、26、32例,非贫血组分别为41、23、5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0、13.23、8.01,P<0.01或0.05)。贫血组在从出生到第一次输血天数、输红细胞量的中位数分别为2 d、75 ml/kg,非贫血组分别为7 d、45 ml/k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482.2、781.9,P<0.05)。出生后前72 h应用血管加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和贫血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2.30、13.40、34.89,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如果合并贫血,同时出生后前72 h使用血管升压药物、脑室周围出血的死亡风险增高。

  • 标签: 婴儿,早产 贫血 极低出生体质量 脑室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1978年后出生的健康人群破伤风抗体保护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英文数据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破伤风抗体水平的研究文献,中文检索主题词为"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体""健康人群""中国内地",英文检索词包括"tetanus antitoxin""tetanus vaccine""tetanus vaccination""general population""mainland of china",纳入文献研究时限为2010—2019年,采用Stata软件对破伤风抗体保护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总调查人数为23 530名,抗体保护为49.5%~99.0%。抗体≥0.1 IU/ml为达到保护水平,共20 817名,破伤风抗体合并保护为78.6%(95%CI:75.0%~88.2%)。0~7和8~15岁组抗体合并保护分别是88.9%(95%CI:86.9%~91.0%)和79.3%(95%CI:72.9%~86.2%);16~20、21~30和31~40岁组抗体合并保护分别为58.9%(95%CI:46.5%~71.2%)、47.7%(95%CI:16.8%~78.7%)和63.8%(95%CI:32.6%~95.1%);0~15岁组破伤风抗体的合并保护为85.6%(95%CI:83.1%~88.1%),16~40岁组抗体的合并保护为52.9%(95%CI:39.3%~66.6%)。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我国16~40岁健康人群破伤风抗体保护下降,应根据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史,必要时根据破伤风抗体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疫苗接种方案。

  • 标签: 破伤风 抗体 保护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9省≥18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的变化趋势及人口经济学差异。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的资料,选择≥18岁、具有完整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疾病史、体格测量数据,且职业为"农民、渔民或猎人(农民)"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定义高血压。分析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8 236人。1991-2015年,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知晓和治疗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45岁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18~44岁组高98%,超重或肥胖的农民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分别是对照组(BMI<24.0 kg/m2)的1.58倍和5.21倍,肥胖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分别是对照组的5.77倍和7.52倍;文化程度为初中或高中及以上的农民高血压知晓分别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23倍和0.12倍,初中文化程度农民高血压治疗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的0.30倍。结论1991-2015年我国9省成年农民高血压患病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知晓、治疗尚不理想。高龄、超重及肥胖是农民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农民高血压的筛查和治疗,尤其要提高不同文化程度和肥胖农民高血压知晓和治疗

  • 标签: 成年农民 高血压 患病率 知晓率 治疗率 人口经济学差异
  • 简介:摘要吻合口出血是结直肠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患者持续或间断性血便。吻合口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方式(如腹腔镜下吻合)、肿瘤与肛缘的距离较近、结直肠良性疾病、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或严重盆腹腔感染以及患者自身状况不佳等。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和术中内镜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吻合口出血。吻合口出血大多为自限性疾病,通过补液、输血以及内镜治疗等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严重的、危及到患者生命的吻合口出血,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

  • 标签: 结直肠手术 吻合口出血 危险因素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焦虑对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对孕早期纳入队列的孕妇进行随访,并于孕早、中、晚期运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焦虑症状,标准评分≥50分界定焦虑症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孕早、中、晚期焦虑以及孕中、晚期新发焦虑与新生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孕早、中、晚期焦虑的检出分别为12.5%、3.7%、7.4%。研究发现孕早、中期焦虑与早产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焦虑会增加子代早产的发生风险(OR=3.55,95%CI:1.62~7.82)。孕早、中、晚期焦虑与低出生体重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新发焦虑增加子代早产(OR=5.20,95%CI:1.84~14.70)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OR=6.93,95%CI:2.42~19.88)。结论孕晚期焦虑症状是早产重要的危险因素,孕晚期新发的焦虑症状可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孕期焦虑 早产 低出生体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出生缺陷是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其中体表出生缺陷是整形外科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此类疾患或轻或重的毁损患者的体貌形象,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社交自信。该文从发病、预防及治疗等方面对相对高发的体貌相关出生缺陷(出生缺陷发生前十顺位的体表畸形)进行概述,为该部分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出生缺陷 三级预防 唇腭裂 耳畸形 四肢畸形 生殖器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方法,逐渐提高早产儿的存活。方法 选择本院 2017 年 11 月份至 2019 年 11 月份收治的 32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早产儿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与营养支持,重视通过临床护理提高这些早产儿的存活。结果 所有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过临床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现象,在护理过程中肝肾功能与水电解质处于正常的范围,出现生理性黄疸的早产儿经过综合治疗后治愈。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营养支持的重要价值,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能保障早产儿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体重。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护理 营养支持 体重情况 存活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制定中国24~42周出生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及曲线,供临床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使用。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城市24~42周出生胎龄的新生儿24 375名。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建立24~42周出生胎龄男、女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参照标准及曲线。将制定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参照值及国际Fenton2013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受调查新生儿中早产儿12 264名、足月儿12 111名。采用男新生儿13 197名(54.1%)、女新生儿11 178名(45.9%)制定出了出生胎龄24~42周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和P97参照值和曲线图,3项指标均随出生胎龄增加呈增长趋势,出生胎龄37周以后生长速率略有下降,如男新生儿28、32、37、40周出生胎龄体重的中位数依次为1 154、1 805、2 943和3 455 g。各个出生胎龄组男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水平分别比女新生儿高87~133 g、0.2~0.9 cm和0.3~0.6 cm。本研究男、女出生胎龄37~42周新生儿出生体重P10、P50、P90均明显高于1988年参照值(如男P50高115~242 g)。本研究出生胎龄33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P50略高于Fenton2013参照值13~81 g,之后逐渐低于Fenton2013,41~42周差值达148~367 g;Fenton2013出生体重的P10曲线在出生胎龄40周前男女均低于本研究11~64 g。结论新建立了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参照标准,供新生儿出生时及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生长和营养评价,建议将出生体重低于本参照标准P10作为小于胎龄儿(SGA)界值点,将低于P3作为重度SGA界值点。

  • 标签: 婴儿,新生 出生体重 身长 头围 生长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膜透析置管术后使用腹带加压法预防术后隧道口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未使用腹带加压法患者56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使用腹带加压法患者76例为观察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隧道口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隧道口出血发生为19.7%,低于对照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带加压法可以有效预防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隧道口出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带加压 腹膜透析 隧道口 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及未输血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住院期间疾病发生情况及治疗措施,并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VLBWI,69例需输血治疗(输血组),31例未输血(非输血组)。首次输血多在生后1~4周,平均输注次数为6次。两组患儿分别在母孕期贫血、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生后2周内采血量、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是否需气管插管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386,95%CI 0.212~0.704,P=0.002)越小、住院时间(OR=2.177,95%CI 1.170~4.049,P=0.014)及肠外营养时间(OR=1.195,95%CI 1.083~1.319,P<0.001)越长、生后2周内采血量越大(OR=1.269,95%CI 1.083~1.487,P=0.003)、剖宫产(OR=5.513,95%CI 1.056~28.770,P=0.043)的VLBWI输血越高。结论VLBWI的胎龄、住院时间、生后2周内采血量、肠外营养时间及分娩方式均对输血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贫血 输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对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测效率以及对于预防出生缺陷的意义。方法对28 033例孕妇进行NIPT检测,将高风险结果与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个别病例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进行验证,对所有胎儿均随访至出生后。结果NIPT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86例(0.66%),通过羊水或脐血穿刺确诊21、18、13三体101例(67.33%),确诊分别为86.52%、50.00%、19.05%。≥40岁、≥35岁、25~34岁、<25岁组确诊分别为81.28%、67.85%、62.79%、76.00%;>35岁、产前筛查高风险、产前筛查临界风险、超声异常组确诊分别为65.91%、60.78%、71.79%、80.0%。结论对于≥40岁、<25岁、产前筛查临界风险、超声异常的孕妇,NIPT对于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具有良好的筛查效能,能够有效预防21、18、13三体儿的出生

  • 标签: 无创产前检测 染色体非整倍体 出生缺陷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