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禮”是形声字。开始的文字是没有偏旁“示”的,只有现在右边的部分“豊”。“豊”,从珏,在U中,从豆,象形词,像豆盘中盛放双玉用以事奉神祇。《说文》中“禮”和“豊”是两个字,分属于两个部首,“禮”属“示”部,“豊”属豆部。属豆部的“豊”,是这样解释的:“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可见“豊”是名词,敬事神灵的礼器。由此派生出两个字,也都与神事活动有关,一指敬献神祇的酒醴为“醴”,一指事神祇的事务为“禮”。可见,“禮”是后起字。

  • 标签: 象形词 后起字 神事 亦声 合乎正义 宦学事师
  • 简介:<正>,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偶、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亲也。从人、二。”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金文中才有,最早出现于中山王鼎。从中山王鼎的字形来看,应当是两人并列同坐,相与存问,意示亲敬。与《说文》的相合。

  • 标签: 中山王鼎 中才 智者乐水 己欲立而立人 如鱼在水 箭矢
  • 简介:先秦儒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简介:承蒙山西同行盛情,我们几个写作人暑期应邀参加采风。五台山寒气砭骨,应县悬空寺大雨倾盆,云冈石窟外阳光酷热,众佛居所却是一片沁凉。归途心血来潮又钻进张家界,个个鞋子都开了口,双颊贴着太阳斑回家。

  • 标签: 云冈石窟 五台山 张家界
  • 简介:孔子的三个弟子问孔子,是什么?孔子分别给出了三个答案。孔子给颜渊的答案是:克己复。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司马牛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切。

  • 标签: 仁与礼 克己复礼 孔子 弟子 颜渊 仁者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学说。第二,论孔子学说。孔子的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的等差正好成为赖以外推的阶梯。故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克己复,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摘要:孔子从社会信念、个人情感方面出发,将修身养性与“”的传承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奠定了实践途径。同时,他也将“”与“”二者融合,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以,以,建构起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的伦理体系。本文试图在阐释“”的内涵和践行“”的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和“”的辩证关系,以及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仁爱 礼治 仁礼
  • 简介: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诗之兴,是诗“兴"三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三礼 仪之兴 自洽 诗之兴 角色
  • 简介: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鉴定,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蒋彦知交已久,忽然间想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之间"这个题目。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对此,朱文公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 标签: 智仁 寄情山水 文人雅士 仁者乐山 艺术创作 自然造化
  • 简介:《礼记》认为,是因个人的感情而设的、规范个人感情的规则;是所有社会规范的原则。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不同份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在功用上相近,以人际间的原则引导社会中个体行为,通过直接约束个人行为来体现。在规范人的行为时,如果没有礼,可以根据权变。

  • 标签: 《礼记》 规范 原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孔子提倡仁义,推行礼教,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伦礼数与和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为了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孔子也认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传统人文价值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唯利是图、道德冷漠、诚信缺失、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些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像毒瘤一样,不断侵蚀着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弘扬,对矫治当代社会的一些弊病,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孔子“”、“”思想中的积极价值加以总结和利用。

  • 标签: 孔子 “仁” “礼” 当代价值
  • 简介: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给红学的研究及中外文学爱好者留下一笔文学财富。通过分析对比杨、霍译本中的儒家思想基本概念词“”和“”的翻译.旨在探讨两位东西方学者在翻译时各自采用的包括归化、异化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翻译策略,各自采用的包括直译法、增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

  • 标签: 《红楼梦》 “仁” “礼” 英译
  • 简介:摘要:本文笔者从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意在学校打造“教育---以育人,以启稚”的办学理念,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优化、美化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创建课程体系为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十三小特有的“教育”特色。

  • 标签: 仁智教育 学校 学生
  • 简介:“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行为。在湖北省武汉市将不再被鼓励。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武汉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倡导“见为”。呼唤有勇。更赞赏有谋。

  • 标签: “见义智为” 保护条例 见义勇为 武汉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