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传统剖宫产与改良新式剖宫产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择100例剖宫产患者,均为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n=50)与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除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外,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可显著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效率,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新式剖宫产 传统剖宫产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具有剖宫产史、再次分娩仍选择剖宫产为终止妊娠方式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剖宫产腹壁纵切口48例,设为A组;新式剖宫产腹壁横切口32例,设为B组。对两组手术的开腹时间、手术总时间、开腹出血量、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在再次剖宫产手术中对比,开腹时间短,出血量少,盆腔粘连程度轻,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对再次手术有一定负面影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剖宫产 传统 新式 盆腔粘连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具有剖宫产史、再次分娩仍选择剖宫产为终止妊娠方式的患者,其中传统剖宫产腹壁纵切口48例,设为A组;新式剖宫产腹壁横切口32例,设为B组。对两组手术的开腹时间、手术总时间、开腹出血量、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在再次剖宫产手术中对比,开腹时间短,出血量少,盆腔粘连程度轻,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对再次手术有一定负面影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剖宫产 传统 新式 盆腔粘连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改良式剖宫产传统剖宫产的术后对产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再次剖宫产的产妇148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剖宫产术进行分娩,观察组产妇则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进行分娩,对比两组产妇剖宫产后的相关指征情况,包括产妇手术时间、子宫壁切开至胎头娩出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产妇产后睡眠质量和腹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时间、患者的住院总时间等资料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壁切开至胎儿胎头娩出的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的术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同时观察组产妇的产后腹腔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分娩中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手术能够明显优化产妇的分娩相关指征,并且提升其分娩后睡眠质量,值得在产科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再次剖宫产 传统剖宫产 改良式剖宫产 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与传统腹膜内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内蒙古临河区博爱医院行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改良组)302例与传统腹膜内剖宫产术(对照组)2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26.38±3.25)min、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5.6±1.35)min短于对照组(36.38±2.45)min、(8.55±1.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产钳助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术后镇痛药使用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改良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胎儿娩出快新生儿窒息率低,术野暴露充分,侵袭性小,术后恢复快,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剖宫产术式。在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今天,保护腹膜,减少腹膜感染,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倡腹膜外剖宫产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腹膜内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式剖宫产改良术与传统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等方面的比较。方法将90例有剖宫产指针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胶式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两组均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术后均用抗菌药预防感染。观察记录两组在剖宫产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取胎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比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 腹式纵切口剖宫产术 子宫下段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传统法和改良法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临产妇按传统法和改良法术后镇痛分为2组,Ⅰ组采用传统法,穿刺间隙为L3~4;Ⅱ组采用改良法,穿刺点为L1~2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cm,L3~4间隙腰麻。术后镇痛观察和比较项目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romage评分;PCA的按压次数;患者总体评分优、良、一般、差;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时间分别为术后6、12、24、48h。结果腰硬联合麻醉传统的单点法和改良的双点法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Ⅱ组满意率高于Ⅰ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改良法可以作为临床PCEA的一种较佳的选择。

  • 标签: 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 术后镇痛
  • 简介:孕期"花絮"生个猪娃本不是跟着大家抢"金猪"的名号,只是忍受不了双方老人的唠叨,而且觉得自己已经30岁了,也该要个孩子了。于是就有了孕育中的宝宝。虽说已经怀孕了,但是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作为报社的编辑,穿着防辐射服上夜班做版面;之前正好还报名参加了驾校,在怀孕6

  • 标签: 意外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官产率居高不下及指征变化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012年5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病历资料,分析剖宫产率因何居高不下且升高以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剖宫产率2008年-2011年持续在40%左右,2012年达44.4%。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结论社会因素的增加和剖宫产指征的放宽是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且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是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1—12月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对江夏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所有孕产妇进行剖宫产指征的统计分析,临床工作中采取各项控制措施,在确保孕产妇及围生儿安全的前提下,以降低剖宫产率。结果通过控制剖宫产率从1月份的65%降至12月份的48%。结论在产科工作中,通过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及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加强产科质量管理,改善产时服务模式,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剖宫产率 措施 质量管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剖宫产钳在剖宫产术中出头困难应用的优点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总结36例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出头困难的产妇使用剖宫产钳助娩的结果,从对母体的影响,对新生儿影响及成功率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产伤,无1例发生切口撕裂,仅有1例新生儿,因重度胎儿窘迫手术,出生时评8分,无1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钳在剖宫产出头困难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剖宫产钳 剖宫产 出头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首次剖宫产选择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再次剖宫产产妇,所有产妇均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平均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产妇采用新式剖宫产术。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困难和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等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困难和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相比,但其引发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困难和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的可能性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应谨慎选择首次剖宫产方式。

  • 标签: 新式剖宫产术 再次剖宫产 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近5年的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占第一位,社会因素由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二次剖宫产率上升。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 标签: 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从我院导致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住院分娩总数2603例,其中剖宫产数1145,剖宫产率45%,并统计分析导致剖宫产的因素及所占比例。结果从导致剖宫产的因素看,有绝对指征为527,占46%,其次为无任何异常366例,占32%,再次为相对指征252例,占22%。结论剖宫产率上升与诸多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医生、患者、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证,尽可能不做无指证手术,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 标签: 剖宫产 因素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社会指征剖宫产管理的效果。方法2015年,初产妇或初次分娩并非剖宫产术的经产者6241例,无绝对或相对剖宫产术指征,单纯因社会原因选择剖宫产术者,也进行基本劝导,但不强求;2016,初产妇或初产妇并非剖宫产术经产6505例,强化社会指征剖宫产术管理,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016年初产妇或初次分娩并非剖宫产术的经产者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率0.09%(6/6505),低于2015年0.85%(53/6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社会指征剖宫产术的管理,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率。

  • 标签: 剖宫产 社会指征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