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元朝从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靠武力统治中国,到1368年被推翻,统治时期不算很长,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朝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汉族统一中国,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起了举世瞩目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仅就文学而论,元曲固然彪炳于中国文学史,其

  • 标签: 元诗 中国文学史 元世祖忽必烈 燕昭王 登进士第 吴师道
  • 简介:《全》是一部大型断代诗歌总集,学术意义重大,但在编纂中也存在一些疏漏。本文对部分诗人小传进行补充,且对部分误收宋人、明人诗篇进行辨正。

  • 标签: 《全元诗》 元代 诗歌
  • 简介:《全》是一部大型断代诗歌总集,学术意义重大,但在编纂中也存在一些疏漏。本文对王敬中、鲍仲华等诗人小传进行补正,且对部分失收诗人、诗篇进行补遗。

  • 标签: 《全元诗》 补遗 元代
  • 简介:总有此时在我病卧的时候谁在代替我奔跑,碰落一地露珠在我灰心的岁月,是谁在代替我爱着,像杜鹃流出身体中的热血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济是一个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个诗人,尤擅长绝句。张济学养深厚,思想独立,既主动吸纳新文化运动中的外来新知,又看到民族虚无主义的自卑、自虐、自戕之不可为。因而他的绝句,一破泥古不化、拖残守旧之樊笼,尽去陈言,很少用典,内容美新,感情深挚。直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心系民族前途,迈出时代步伐,为传统充实了新的内容。

  • 标签: 张元济 绝句
  • 简介:向大地认错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什么。一枚旧月亮在唐诗的路上没有梦,没有火车,两条腿,向大地磕头谢罪相遇什么,什么就是知己,酒逢千杯每杯都装着天文地理,装着巫术贝壳占卦

  • 标签: 唐诗 李元 天文地理 大地
  • 简介:蝴蝶整整十年,她爱着。爱着的她住在一只蝴蝶结里世间万物死去活来,有如一场大梦

  • 标签: 李元 蝴蝶
  • 简介:谈到周和他的摄影艺术时,年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将满20岁的他,正好坐在"80后"的尾巴上,触手可及"90后"。但他的艺术既不"80后",也不"90后";没有过多的自传性和放大的自我,而旨在探讨生命和艺术中最基本、最朴素的问题:美是什么?美在哪里?

  • 标签: 摄影世界 周诗 摄影艺术 摄影作品 自传性 摄影语言
  • 简介: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派,除、白外,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与崇尚奇崛险怪的韩孟派不同,这一诗人群体,总的创作风格却是倾向平易浅近,所以又称浅切派,亦称通俗派。这派诗人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自《诗经》开始到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们的创作,特别是乐府,有意识地学习杜甫"即事名篇"的新乐府传统,自创新题,以写时事,并形成了颇具规模、影响颇大的新乐府运动。

  • 标签: 元白诗派 继承发展 杜诗艺术
  • 简介:引言;古今贯通,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崛起于十三世纪元代文坛的新体。新生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诗坛继朦胧后的青年诗人的创作。二十世纪的中国白话新诗,借鉴西方、横向移植较多本是事实,但白话对中国

  • 标签: 新生代诗 元散曲 元代散曲 朦胧诗 八十年代 白话新诗
  • 简介: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四大家"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 标签: 元诗 诗歌创作 古淡 碑版 杨载 典册
  • 简介:中国诗歌到元代呈现衰落的态势,“雅”与“俗”的分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大雅”和“小雅”比“国风”的影响大,西汉时雅得到推崇,从魏晋开始,“雅”的理论逐渐向诗歌领域延伸,唐人自子昂始倡风雅,北宋后,理学兴盛形成了崇“雅”的土壤。崇雅排俗,几成元代正统文人的一致意见。“雅正”观念的形成,使元人极力排斥浅俗的题材与风格,从而造成了雅俗的分裂,造成的歧路。

  • 标签: 诗歌 “雅” “俗” 元诗
  • 简介: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即关于本身的。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 标签: 元诗 语言言说 特殊感受力 奇境
  • 简介:文章抓住儒学在元代处于受压制状态这一与历朝迥然相别的特征,凸显当时因儒学地位由主而次、形成的既追求正统又趋于民间的侧重与纠葛,析出追求正统倾向一路诗作为"非正统的正统"与传统正统的不同,以及趋于民间走向的因"非民间的民间"特征呈显独特性的原因。

  • 标签: 元诗 “正统” “民间”
  • 简介:摘 要:元代上都扈从诗人在随皇帝避暑时,上都的自然景物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吸引了诗人的注意,遂产生大量描写景色的诗篇,构成上都气候和自然景物的书写,这些被称为上都扈从。诗人热爱自然,描写自然,体会自然带给人的精神慰藉,在文学层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 标签: 上都扈从诗 生态 书写
  • 简介:通过考察中唐和时期省试的特点,分析省试和诗风形式的影响,从而揭示和诗风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 标签: 元时时期 省试诗 诗风
  • 简介:宋初基本上因承晚唐五代词学观,词只起到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作用。到了祐词人则大量的以为词,汤衡曾指出这一点,他说:'祐诸公,嬉弄乐府,寓以诗人句法。'并说这种风气'实自东坡发之'。①陈师道曾指出'苏子瞻词如诗'②,但他又说苏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③似乎秦、黄二人与以为词牵连甚少。实际上包括苏轼在内的'祐诸公'无不以为词,以词抒

  • 标签: 元祐词人 词人诗 诗词
  • 简介:作为目前最为全面、精审的杜集工具书,周采泉先生的《杜集书录》可谓资料详实,论述精当,甚便研究者之使用。但先生凭一已之力搜辑浩如烟海的杜诗学资料,难免有所遗漏,其“内编”卷八的“《杜》”一书即为一例。今笔者就所掌握的材料略为辩正,以求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

  • 标签: 《杜集书录》 席树馨 《杜解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