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基于免疫节点抑制(ICIs)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讨,《基于免疫节点抑制的HCC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要聚焦于ICIs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适应证选择、药物处方、治疗方式选择、疗程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和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共识旨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免疫节点抑制剂 多学科诊疗 共识
  • 简介:摘要基于免疫节点抑制(ICIs)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讨,《基于免疫节点抑制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的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要聚焦于ICIs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适应证的选择、药物处方、治疗方式选择、疗程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和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共识旨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免疫节点抑制剂 多学科诊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激素联合不同免疫抑制(他克莫司、CTX等)对原发性IgA肾病伴轻中度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选取我院中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中使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对照组中使用激素联合CTX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IgA肾病伴轻中度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激素联合不同免疫抑制治疗中,其中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激素 免疫抑制剂 原发性IgA肾病
  • 简介:【摘要】:IgA肾病属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类型,为了缓解病症、控制疾病,常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药物种类较多,因此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 标签: IgA肾病 免疫抑制剂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最佳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其它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的毒副作用可以累加,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的控制相关不良事件,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相关毒性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管理
  • 简介:摘要: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性、慢性或非感染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免疫抑制的生物学功效及其化成分,然后从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以及雷帕霉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免疫抑制的具体研究进展情况,以此充分发挥免疫抑制在医学上的临床效应,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同时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他克莫司胶囊 雷帕霉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本文从脲酶和硝化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也对脲酶抑制和硝化抑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合理使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研究进展 尿素氮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质子泵抑制(PP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04例,根据在ICI治疗开始前后1个月内是否伴随使用PPI分为PPI组(n=73)与Non-PPI组(n=131)。探究PPI使用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PI使用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果在晚期实体肿瘤ICI治疗过程中,PPI使用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美国东部协作组评分、免疫治疗药物种类及治疗策略均无关(均P>0.05)。Non-PPI组客观缓解率优于PPI组(45.0% vs. 24.7%,χ2=8.286,P=0.004);Non-PPI组疾病控制率优于PPI组(75.6% vs. 52.0%,χ2=11.755,P=0.001)。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组患者中位OS(3.4个月vs. 6.1个月)及中位PFS(2.8个月vs. 4.0个月)均短于Non-PPI组(χ2=9.563,P=0.002;χ2=5.761,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PPI与OS显著相关(HR=1.85,95%CI为1.24~2.76,P=0.003);PPI(HR=1.65,95%CI为1.09~2.51,P=0.019)和年龄(HR=1.56,95%CI为1.05~2.32,P=0.029)均与PFS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PI为影响患者OS(HR=1.90,95%CI为1.27~2.85,P=0.002)及PFS(HR=1.73,95%CI为1.12~2.65,P=0.013)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发现,在肺癌患者ICI治疗过程中PPI组(n=64)中位OS(3.2个月vs. 6.2个月)及中位PFS(2.2个月vs. 3.8个月)较Non-PPI组(n=34)短(χ2=16.187,P<0.001;χ2=5.106,P=0.020)。单因素分析显示,PPI与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2.97,95%CI为1.70~5.22,P<0.001)、PFS(HR=1.97,95%CI为1.09~3.55,P=0.025)均相关;多因素显示,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肺癌患者OS(HR=3.38,95%CI为1.87~6.11,P<0.001)及PFS(HR=2.31,95%CI为1.22~4.38,P=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PI的使用降低了ICI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效果,尤其在肺癌中更显著。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应谨慎使用PPI。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肿瘤 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挽救终末期肾脏功能衰竭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到2004年肾移植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已分别超过了90%和70%,主要得益于高效安全的免疫抑制的临床应用。至今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的方案已经基本完善,具体方案有:环孢素+嘌呤+强的松,环孢素+骁悉+强的松,普乐克复+骁悉+强的松,普乐克复+嘌呤+强的松,普乐克复+强的松。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如此多的新型免疫抑制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使之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又尽量避免其副作用,从而提高人、肾的存活率,为肾移植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护理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免疫介导的肝毒性的发生。深入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肿瘤过程中导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可能机制、危险因素等,有助于更好地临床管理。

  • 标签: 肿瘤 自身免疫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肝毒性
  • 简介:摘要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相同,免疫抑制也会引起心血管事件,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会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论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 心脏毒性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通过启动并激活肿瘤内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筛选出具有逃避免疫监视能力的肿瘤细胞,这一过程称为免疫编辑,该机制不仅存在于肿瘤的自然进程,也引起免疫检查点抑制的原发和继发性耐药,限制了该类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肿瘤细胞的抗原负荷、抗原提呈、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分泌、血管生成、代谢因素及肠道微生物群均与耐药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肺癌免疫编辑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耐药的过程,并制定更适宜的治疗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调节是控制恶性肿瘤进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免疫检查点抑制的发展使肿瘤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不到十年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具有瞩目的临床益处,它也带来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毒性风险。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肾脏不良反应的机制、发病率、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急性肾损伤 急性间质性肾炎
  • 简介:摘要:免疫系统维持着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但人体免疫力过强可能产生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是用来抑制机体异常免疫反应的重要物质,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引发的排异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本文总结了8类主要免疫抑制,并给予其分类选择常用的5项免疫抑制详细进行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

  • 标签: 人体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胃肠道、内分泌和肝脏不良反应,肺脏和心脏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致命。类固醇全身治疗是对抗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主要治疗手段,如对类固醇治疗没有反应,则需要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掌握irAE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常见类型及其治疗策略,可为ICI在临床上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在狼疮肾炎长期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7例狼疮肾炎患者病例资料,在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维持治疗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C3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环磷酰胺组1例随访10年,尿蛋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均正常,肾功能肌酐轻度升高,6例患者坚持治疗2年,各项指标明显缓解,3例患者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未能坚持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硫唑嘌呤组1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各项指标稳定,未见不良反应;1例患者因血压高口服卡托普利,出现粒细胞缺乏;霉酚酸酯组2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蛋白尿明显降低,肾功能、血沉和补体正常,未见副作用;来氟米特组1例患者因血压明显升高,肾功能肌酐升高而退出,2例患者维持治疗3年,各项指标稳定。结论狼疮肾炎维持治疗可选用不同的免疫抑制,环磷酰胺疗效较好,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复发率高,其中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相对较小,复发率低。

  • 标签: 狼疮肾炎 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 霉酚酸酯 来氟米特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ICIs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器官系统内,但极少累及肾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肾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本文报道1例经肾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ICIs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并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 标签: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急性肾损伤 肾小管坏死,急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被纳入医保,已有大量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但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出现导致了肿瘤患者非预期死亡率增加,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已发布的指南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围绕“防”和“管”两大主线,贯穿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可切实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的毒性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的实践建议,以进一步促使各地区防治和管理达到同质化水平。本建议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概述、风险评估、监测、随访建议,还描述了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和管理建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管理者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 防治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