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英才》:自2003年开始二次创业,国投这么多年一直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其原因是什么?王会生:我总结,国投的成功之道有四点:第一点是战略超前。国投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战略,从来没偏离过。第二点就是结构合理。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不断地把市场饱和的、非专业化、未来前景不好的、经济波动周期影响比较大的资产移交给专业公司管理。尽管这些年国投的煤炭板块为集团创造了200多亿元利润,但仍然移交给中煤集团,航运业移交给了中远海运,实际上,国投这些年一直在调整结构。而且,供给侧改革不光是要退出,还要进入,因此国投也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 标签: 结构性改革 经济波动周期 中煤集团 二次创业 《英才》 成功之道
  • 简介:在承继的共犯中,后行为人的归责问题历来是难以绕开的核心问题.根据后行为人是否对参与前先行为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学界存在肯定论、修正论、否定论等.从共犯的本质——行为共同说的角度出发,应当坚持承继共犯否定论,无论是单一行为犯中,还是复合行为犯中,都可依据现有理论确定后行为人之责任,不应突破因果共犯论的限制而肯定或部分肯定承继的共犯.

  • 标签: 承继共犯 行为共同说 因果共犯论
  • 简介:从具体的史学观点而言,对于屈原的具体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或者应当有不同的评价;但从史料学角度而言,所谓的“屈原否定论”,其核心问题在于:在处理先秦人物史料“年代隔越”问题上,采用了“默证法”,其实并不严谨;而依据所谓“屈原否定论”,进而再做出一些判断及决定,还值得再思量。

  • 标签: 屈原 史料 年代 默证
  • 简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理论,本文分别从构式极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构式“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构式,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构式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构式的主要话语功能。

  • 标签: 构式 主观评价 认知演变 话语功能
  • 简介:韩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否定表达,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属语系不同,韩汉否定表达不仅在统辞方面,在意义和使用的语言环境方面上也存在差异。汉语的否定意义主要由否定词“不”和“没(有)”等来表达,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句子的时态不同。韩语的否定意义主要由“”否定和“”否定等来表达,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是否为能力否定,时态的不同则由时制词尾来体现。本论文首先把韩语否定分为统辞否定和词汇否定,并以此为基准,找出与之对应的汉语否定,通过例句,从意义论的角度分析韩汉否定的异同。

  • 标签: 韩语:汉语 否定 意义
  • 简介:今年10月,山东省级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承担省级涉改部门(单位)办公用房调整保障任务。局党组班子深刻领会“为机构改革涉改部门提供办公用房保障是重大政治任务,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的要求,切实提高站位、统筹谋划、周密组织、集中攻坚,经过连续奋战,72家涉改部门(单位)办公用房调整全面落实到位,保障了新建部门顺利挂牌运转,为省级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办公用房 机构改革 保障工作 学统 省级机构 改革工作
  • 简介:在一些对话中,有一些特殊的“不是”,用在陈述会话中表示非否定功能。通过语料考察发现,这类“不是”的最核心的功能是表提醒,同时与谈话双方的知识状态有密切关系。与用在反问句中表提醒的不是区别在于,用在陈述句中消除了由谈话双方知识状态上的差异产生的不平等。这类“不是”产生的原因是句子长度的限制以及礼貌原则。

  • 标签: 不是 非否定功能 形成机制 话语功能
  • 简介: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逻辑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差错,下面归类了中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各类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问题,供大家参考.

  • 标签: 命题 否定 否命题
  • 简介: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在人类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但是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否定形式。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存在否定形式,其表现形式也都主要是否定句。本文将对汉语的否定词“不”“没有”与维吾尔语的否定词jaq(不)和joq(没有)所关联的否定句进行对比分析,对汉维双重否定句“不…不”和“没有…不…”进行了对比论述。

  • 标签: 汉语 维语 否定 对比分析
  • 简介:主观性是冗余否定构式的特征之一。从情感上来说,冗余否定比常规形式更能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认识上来说,与常规形式相比,冗余否定的主观性在于它是说话人进行主观减量或增量的语言表现;从视角上来说,相对于常规形式,冗余否定构式体现说话人视角的变化。在言语交际中,冗余否定因其主观性特征,较相应的肯定形式而言,有时能更好地维护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 标签: 主观性 冗余否定 主观情感 主观认识 视角变化
  • 简介: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 标签: 歧义句 “NP+谁+都+不+VP” 句子成分分析 句法分析
  • 简介:《民法总则》制定完成之后,编纂民法典分则各编的工作有序展开,其中有学者对民法典分则设置人格权编的立法决策,以及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否定性意见。这些意见似是而非,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不尊重客观事实,缺乏理性的逻辑论证,因而不能否定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建议稿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更不能否定该征求意见稿尊重人民的人格尊严,保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护好人民的人格权的立法价值。立法机关正在将民法典分则各编草案在内部征求意见,力图将其修改得更好,成为一部好的民法典分则,其中就包括人格权编。对于民法典分则各编包括人格权编草案,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批评意见,但应避免无价值的争论,以便经过专家学者和立法机关的共同努力,把民法典分则草案各编修改好,完成我国编纂民法典的伟大历史任务。

  • 标签: 民法典人格权编 立法决策 否定理由 不同见解 历史发展
  • 简介:否定性警告构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式,是原有构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式单个构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式化。

  • 标签: “有X好VP(的)” 否定性警告构式 构式化 重新分析
  • 简介:本研究通过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两种方式研究母语者和二语者加工“从来”允准语情况,从而确定不同允准语的允准能力强弱,显性否定词和隐性否定词加工时间差异以及母语者和二语者加工的异同。研究发现,隐性否定词“只”的允准能力最强,可接受度判断和自控步速阅读结果都同“不”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二语者加工“只”存在困难。研究还验证,母语者加工句子表现出了“句末整合效应”,二语者表现为逐词加工。

  • 标签: 否定极项 从来 隐性否定 显性否定 允准能力
  • 简介: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其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未能执行到位的个别案件,而是对执行债权实现总体状况的感性认识。理想化的执行实体正义忽略了司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即执行能否到位不仅取决于法院的司法能动力,也受制于债务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即便在诚信监管体制完美有效的情况下,规避执行'零发生'的状态中,客观上仍然会存在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不能的情况。从法治理性的发展来看,'执行难'观念的消失具有必然性。设定公正、合理的程序标准体系是实施的前提,也是程序正义的核心和第一要义。在法治时代,执行程序的良性标准不在于难易之分,而在于是否遵循法定的流程和期限对债务人采取了全部执行措施,包括财产的直接执行甚至人身、信誉的间接执行措施,给予债权人充分的程序救济。执行程序应当建立以程序正义为本位的评价体系,将评价参数集中于法定执行措施的实施、执行流程节点及期限、执行进度的及时公开以及相关权利人异议权的保障,并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和司法能动力的扩张不断地完善实施标准体系,彰显执行程序正义的价值引导作用。

  • 标签: 执行难 标准体系 感性共识 程序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