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存放时间和温度对于标本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采用KX-21N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分析不同存放时间段(30min、1sth、3rdh、6thh、8thh、12thh、24thh)和温度(24℃、18℃、15℃、6℃、4℃)对于血细胞数目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放置于4℃、6℃温度下6thh之前的测定数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小板(PLT)在6℃、15℃、18℃温度下6thh之前(包括6thh)的测定结果较好(P>0.05);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在18℃、15℃、6℃、4℃温度下8thh之前(包括8thh)的测定结果较好(P>0.05)。结论6℃温度下6thh之前(包括6thh)是血细胞计数最优测量条件。

  • 标签: 标本血 存放时间 温度 全血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脂标本钾的检测。方法应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结论脂标本检测钾时可将血清2倍稀释结果×2即可。

  • 标签: 脂血标本 血钾 离子电极
  • 简介:摘要:目的: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实验将探究保存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结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随机选取部分标本,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保存箱中,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和分析结果。结果: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保存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均有较大影响,检测结果的观察指标为红细胞分布密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实验后数据显示血液采集后在 2h内进行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结论:血常规检测应尽量在血液采集后 2h内完成,如标本未来得及送检,需要将标本放置于 4℃以下保存。

  • 标签: 血常规 保存时间 保存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标本的检测时间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专用的血液分析仪器对32例末梢标本进行分别采血,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里连续进行检测,对血液结果中的RBC、HCT、PLT等重要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与0分钟进行比较,发现WBC、PLT、LYM%、NEN%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P小于0.05,其他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意义;采血后的5分钟和30分钟进行比较,10分钟与30分钟比较,PLT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而其他参数见则无意义。结论利用专业仪器进行末梢检测时,若在采集之后立刻对样本进行检测,那么会对有些指标产生影响,所以应在5到10分钟之内检测样本。

  • 标签: 末梢全血 检测时间 血液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循环着的血液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处于位.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血液中都有一定的反映.因此,标本的正确选择对于临床检验和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 血浆 血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健康体检人员50例,每个体检人员需要进行三份外周静脉,并将其放在4摄氏度、25摄氏度以及32摄氏度的水浴箱内,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测定结果。结果放置4个小时后,RDW在32摄氏度环境更高,在12小时后,MCHC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低,24小时后,HCT在25摄氏度环境下较高。结论在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下,发现标本会影响实际的监测效果,为了确保检测准确性,需要在2小时内给予有效检测。

  • 标签: 不同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一株分离自临床血液标本中罕见菌——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Aureimonas altamirensis)的生物学特点、鉴定方法、基因组结构和临床意义。方法对一株培养分离菌的培养特性、简单生化特征观察了解;用实验室常规的生化鉴定仪、MALDI-TOF质谱仪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并将测得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相关菌株构建16S rRNA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利用相关软件对基因组作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将分离菌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相近菌株作基于31个House-Keeping基因进化树分析和基因组同源核苷酸平均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分析。结果分离菌为过氧化氢酶、脲酶、氧化酶反应阳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需氧小杆菌,在平板上生长缓慢,不能被自动化细菌生化鉴定仪和MALDI-TOF质谱鉴定仪可靠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显示: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NML070722和IARI-ABL-26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序列号为EU442518.1和KC581669.1)一致性最高,相似性均为99.93%。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基因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基因序列号:NMDC60043566)总长为4 332 458 bp,GC含量65.14%;编码4 088个基因,功能基因注释显示功能基因主要富集于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类功能区,致病基因分析预测到两个可靠性高毒力因子基因,未预测到耐药基因。基因组House-Keeping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DSM21988和C2P003(NCBI基因组序列号为GCF 001463885.1和GCF 000800175.1)高度同源,但基因组ANI分析显示其基因组与两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在国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罕见的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其生物学和基因组特点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目前常规方法难以正确鉴定,其对免疫低下患者的致病性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意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病例研究。

  • 标签: 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健康患者70例作为研究主体,全部患者均行相同的血液检查,并对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和温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探究保存时间以及温度对学也标本的影响程度。结果在不同温度保存的情况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均会发生显著变化,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白细胞变化情况并不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越长,对患者的检验结果影响越明显。结论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都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造成影响,为了使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更加准确,采集血液标本后,应尽早完成相关检查。

  • 标签: 保存时间 温度 全血标本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本存放时间及温度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8月我院采集的4例患者静脉标本,对其进行研究,分别存放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状态下,对HBA1c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标本在15~25℃存放三周、2~8℃存放三个月、-20℃存放三个月的HbA1c值与基准值比较的变化幅度比较明显(P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温度 全血标本 检测结果 存放时间
  • 简介:摘要指包括血细胞及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将血液采入含有抗凝剂或保存液的袋内,不做任何加工,即为。目的讨论输注。方法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决定输新鲜一定要权衡利弊,慎之又慎,因为当日库一些病毒尚未灭活,故有潜在的危险性,当输血量大时多输成分,少输或不输新鲜血。库存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携氧和维持渗透性。

  • 标签: 全血输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标本的检测时间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专用的血液分析仪器对32例末梢标本进行分别采血,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里连续进行检测,对血液结果中的RBC、HCT、PLT等重要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采血之后的5、10、30分钟与0分钟进行比较,发现WBC、PLT、LYM%、NEN%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P小于0.05,其他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意义;采血后的5分钟和30分钟进行比较,10分钟与30分钟比较,PLT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而其他参数见则无意义。结论利用专业仪器进行末梢检测时,若在采集之后立刻对样本进行检测,那么会对有些指标产生影响,所以应在5到10分钟之内检测样本。

  • 标签: 末梢全血 检测时间 血液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皮肤采血法取得的末梢与静脉采血法取得的静脉的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比较30例婴幼儿上述两种采血方法白细胞计数结果,用较小含量配对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t=1.0481.048<t0.02/2,29=1.311故P>0.02,明末梢与静脉两组WBC检验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常血细胞分析时,尽量使用静脉标本,婴幼儿静脉取得困难时,皮肤末梢模式也是可取方法之一。

  • 标签: 末梢全血 静脉全血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ICU标本易发生溶血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对2011年1~12月NICU采集的218例溶血标本,进行逐个患儿原因调查。结果NICU标本易发生溶血与护士穿刺技术欠缺,采血方法不当,患儿自身因素,运送标本时剧烈震荡,分离血清时离心速度过快所致。其中与护士的采血方法不当,穿刺技术欠缺最为密切。结论要减少NICU标本溶血的发生,护士要正确选择采血方法,熟练掌握穿剌技术,提高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才能使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以协助诊断。

  • 标签: NICU 血标本 溶血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采集标本以提高采血成功率,降低溶血、凝血率的发生,减少重复采血带给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方法按入院的单双号将150例婴幼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静脉留置针滴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空针采血法。结果静脉留置针滴血法与普通空针抽血法采集标本,在穿刺成功例数、标本溶血及标本凝血的发生方面,经X2检验,P值均<0.0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留置针采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避免了真空采血后再次穿刺输液带给患儿的痛苦。降低了标本溶血及凝血的发生,减少重复采血带给患儿的痛苦。

  • 标签: 婴幼儿 标本 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