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早癌采用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6例行ESD治疗,42例行EMR治疗,计算两组完整切除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ESD组中黏膜完整切除的有43例(93.5%),EMR组中黏膜完整切除的有29例(69.0%),ESD组黏膜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迟发型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在ESD组发生2例次(4.8%),在EMR组发生18例次(39.1%),ESD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MR组(P<0.05)。结论消化道早癌采用ESD治疗效果优于EMD,前一种黏膜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了低。

  • 标签: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消化道早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患者下粘膜剥切治疗中加强护理配合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消化道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两组均采用下粘膜剥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运用常规基础护理,加强对观察组的护理干预。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25%),(P<0.05)。结论消化内科患者下粘膜剥切治疗中加强护理配合后取得临床成效显著,能够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应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下 粘膜剥切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剥离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8例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内黏膜剥离进行护理配合。结果本组9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性护理后全部缓解。本组ESD的患者手术基本成功,病灶都完整切除,28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经过下钛夹止血及药物治疗(止血药物及质子泵抑制剂等)等止血措施,均成功止血。余均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ESD治疗创伤小,脏器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疼痛轻微,能明显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内镜 黏膜剥离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黏膜剥离(ESD)是指在内黏膜切除(EN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主要依据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黏膜下注射的基础上借助几种特殊高频电刀病变所在的黏膜剥离使得病变得到解决。通过ESD技术可以完全切除病变,使得消化道肿痛得到最终根治。

  • 标签: 内镜黏膜剥离术 护理 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如何挑选合适的医师接受黏膜剥离(ESD)培训。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镜中心进行ESD培训的3期共41名学员,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独立操作肠例数,肠操作手法,是否使用窄带光成像(NBI)、放大内(ME),是否单独开展黏膜切除(EMR)、ESD、超声检查(EUS)、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指标。安排每位学员完成4次离体猪食管模型ESD,记录剥离标本面积、操作时间,计算平均操作速度评价学员学习指标,并记录中穿孔发生情况。对影响ESD学员操作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名学员中男26名、女15名,年龄(36.07±4.44)岁,离体动物实验切除标本大小(4.67±1.61)cm2,操作时间(24.54±5.97)min,操作速度(0.19±0.05)cm2/min。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学员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n>5 000例,P=0.001 8),独立单人操作肠例数(n>3 000例,P=0.000 1),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30例,P=0.000 3),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10例,P=0.019 7)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P=0.047 8)、EMR(P=0.019 6)、ESD(P=0.000 3)情况与学员离体猪食管ESD操作速度密切相关;但只开展NBI(P=0.532 9)、ERCP(P=0.500 7)、EUS(P=0.766 8)与学员操作速度无明显相关性。ESD学员操作速度与穿孔率呈负相关(P<0.00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培训前独立开展EMR(P=0.029)、ESD(P=0.034)与ESD学员操作速度密切相关。结论ESD培训学员培训前独立胃镜操作例数>5 000例,独立单人肠操作例数>3 000例,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30例,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10例,以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EMR、ESD,对提高ESD培训效果有明显帮助。本研究为我们今后挑选合适的学员进行ESD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动物模型 体外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操作培训 剥离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剥离(ESD)治疗消化道病变中的精细护理配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行ESD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ESD中的精细护理配合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结果67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病灶,其中1例穿孔并发腹膜炎急转胃肠外科手术;4例中疑似穿孔选用和谐夹止血、夹闭、固定,行胃肠减压观察;3例术后出血再次行内下止血治疗,未出现大出血,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ESD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标准微创手术方法,也是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精细护理配合体现在手术全流程各个方面,不仅可以促进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配合医师防止因细节疏忽而造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护理配合在内黏膜剥离中的价值。方法对28例下消化道粘膜剥离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精心护理下,本组病例均成功行内黏膜剥离治疗。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中娴熟默契的医护配合、术后全面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黏膜剥离(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新手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发展仅5年。

  • 标签: 内镜 黏膜剥离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黏膜剥离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施行内黏膜剥离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7.32±8.64)min,住院时间为(5.94±1.52)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44%),有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由于止血不够彻底而转行外科手术。术后有11例(61.11%)患者发生上腹痛,常规口服PPI后均好转。1例患者出现急性少量出血症状,给予钛夹止血处理。其它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穿孔、急性大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行ESD患者应做好术前、中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黏膜剥离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我院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实施黏膜剥离,对照组实施常规根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6%)和复发率(7.41%)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78%)和复发率(24.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剥离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性比较高的新型技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类癌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近60%类癌发生在消化道,直肠类癌发病率约占消化道类癌20%~55%,占类癌总发病率10%~17%[1-3]。直肠类癌组织分化与良性肿瘤相似,病理组织学表现却与恶性肿瘤相似,具有强烈恶变倾向及容易复发和发生转移等特点,加之发病缓慢、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4]。近年来随着消化诊疗技术的发展,直肠类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5],尤其是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和黏膜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技术的兴起,直肠类癌的下治疗逐步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对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超声诊断并经ESD治疗的类癌患者23例进行临床分析,进一步评价超声联合ESD治疗在直肠类癌诊疗中应用价值,并评价其安全性。

  • 标签: 超声内镜 内镜黏膜 剥离术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黏膜剥离中护理配合技术。方法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42例,对患者的中配合着重于心电图、SpO2、血压、脉搏等的观察与监测;中穿孔的配合;出血的预防与处理配合。结果4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有4例并发穿孔,38例顺利完成黏膜剥离。结论细致周到的术前、术后护理及熟练到位的中护理配合对于ESD的安全、顺利进行及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结直肠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中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和全过程护理在内粘膜下层剥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收治的需要接受粘膜下层剥离的 3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提供全过程护理,判断两组患者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状况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状态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全过程护理用于粘膜下层剥离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消化黏膜剥离的临床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近一年在我院接受消化黏膜剥离治疗的88例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4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配合,实验组予以全程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参照组更快,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在,经统计P<0.05。结论在消化黏膜剥离中,实施全程护理配合效果理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黏膜剥离术 护理配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黏膜剥离在食管肿瘤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给予超声检查后发现为食管肿瘤相关病症患者23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实施超声检查方式以便明确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性质等指标,并给予黏膜剥离展开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选取的23例患者在给予黏膜剥离展开治疗后,其中21例患者获得完整性剥离,其余2例治疗后体内仍旧残存肿瘤,同时其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度恶性肿瘤迹象,随后对其实施外科扩大切除手术。患者病灶直径在1.4~5.9cm之间,平均为(3.4±0.3)cm,外科手术时间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平均约为一小时。术后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21例获得完整性剥离的食管肿瘤患者均未出现病症复发情形。2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瘤变、早期鳞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囊肿对应病例数分别为15例、5例、1例、2例。结论黏膜剥离是一种临床治疗结果显著的微创治疗手段,对食管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结果,能够实现患者病灶的完整性剥离,术后创伤较小,同时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剥离(ESD)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46例病变完整切除,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于在适应证范围的早期癌,ESD能达到很高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黏膜剥离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的治疗观察的早期胃癌患者124例进行试验观察对比,将其数据做成归回曲线后,分析基本的数据特征,对组织的治愈切除率以及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状等进行对比比较分析。结果通过SPSS16.5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病灶的处理有效率解决,而对于标记的处理方法,对于重复率以及发生的病变检测结果等,于治疗前后,的各项基本病症进行对比后,无显著差异,为满足对切除效率上的控制问题,则可以通过基本的设施处理,对于复发率问题的调整问题,则可通过对基本病症的组合管理调整,其效果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现代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相应的粘膜剥离进行治疗,其基本的治疗效果,对于粘膜下剥离的治疗效果,则可通过对基本基本疗效的有效观察,从而完善对切除率在治愈性效率上的调整问题,对于局部的复发率应用上,通过早期胃癌治疗方法判定,是决定治疗安全性的根本所在。而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内经粘膜下剥离,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内镜 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