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体内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是进行器官移植时发生排斥反应强弱的主要决定因素,MHC分子中存在着与免疫应答不可分的三类分子,即MHCⅠ、Ⅱ、Ⅲ类分子.通过MHC分子基因组成和结构的剖析,从而揭示MHC分子免疫效应.

  • 标签: MHC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器官移植 免疫效应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甚至同一肝癌组织内部的分子特征明显不同。目前的临床和病理学分型不能准确评估肝癌的异质性,随着肝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肝癌的分子分型取得了较大进展,而肝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肝癌免疫分型的认识,但是目前均未能转化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策略。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患者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成为晚期甚至中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对有关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免疫分型以及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分子与免疫分型 靶向治疗
  • 作者: 龚彩凤 孙永琨 解亦斌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3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免疫治疗有望改善其预后。胃癌分子分型作为胃癌分子诊疗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根据基因、免疫微环境等多个层面对胃癌患者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本文就胃癌的分子诊断与免疫治疗的相关内容作一评述。

  • 标签: 胃肿瘤 分子分型 免疫治疗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变化。方法检测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与健康同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反比。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该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治疗的参考指标。

  • 标签: 手足口病 炎症因子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由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了4种分子亚型。基于各亚型不同免疫特点,选择适合的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在多个国家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临床主要应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依据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的靶点特性优化药物选择和药物配伍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机遇,为提高生存率带来新的曙光。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分子分型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生存率
  • 简介:摘要分子靶向药物是肝癌系统治疗的首选方法,在过去的10年里,已有数种抗肝癌靶向药物问世。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肝癌全身治疗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先后有纳武单克隆抗体和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获批二线治疗索拉非尼经治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但是,晚期肝癌单药物治疗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肝癌的分子靶向药物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已有数种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方式显示了不错的临床效果。现将肝癌领域几种分子靶向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癌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SCCHN)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异质性。吸烟、酗酒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SCCHN的高风险因素。尽管放化疗和手术切除可将SCCHN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40%~50%,但近30年来进展不明显。SCCHN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SCCHN致病机制和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可能。本文就SCCHN分子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基因组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白癜风一种新的治疗方向。但值得重视的是,免疫检查点分子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发挥效应也不同,免疫检查点分子上调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无法预测的不良反应。如何有效的利用免疫检查点分子,避免其不良反应,充分发挥其在临床中的有效作用,需要更多的大量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免疫检查点分子 白癜风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早年子宫内膜癌以临床分型为主,此后纳入了病理分型,这两种分型方式应用广泛但对临床决策的指导仍有不足。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和免疫分型的提出,这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现状和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子宫内膜癌分型的发展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在中晚期及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肾癌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生存获益。但并非所有的肾癌患者都能获益于ICI的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对ICI有着原发性或者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缺失、抗原加工和提呈作用受损、其他替代免疫检查点的上调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因素有关。本文就肾癌新型免疫治疗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解决肾癌免疫治疗耐药的难题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肾肿瘤 免疫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解释中药在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中的辅助效应,而且肿瘤免疫抑制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扶正为主方药具有保护血液系统,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中。结合免疫功能的分子评估技术,使人体免疫功能状态真实而全面反映出来,为临床运用扶正方药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 标签: 免疫 抗肿瘤 扶正中药 分子研究
  • 简介:摘要:MHC不仅与移值排斥反应有关, 而且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所以具有很重要的免疫学意义。在诺贝尔奖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多次光顾免疫学领域,其中MHC分子更是一个多次出现的分子,本文将讲述获得了诺奖的一些关于MHC分子的研究工作及MHC现在的一些应用。

  • 标签: MHC HLA 诺贝尔奖 器官移植 免疫排斥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免疫导向双功能抗肿瘤药物是以抗体水平为基础,通过体外培养、体外筛选和配伍结合等一系列过程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进行了早期诊断。目前研究表明双功能性生物体内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系统对各种有害因素和致病性刺激敏感性等多种生理生化功效,因此对于免疫导向双功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简要阐述其相关理论概念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寻找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此类药物的使用效果。

  • 标签: 免疫功能 导向功能 小分子 抗肿瘤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CD19~+CD80~+、CD19~+CD86~+、CD41a~+IgG、CD41a~+IgM及CD19~+B细胞内IgG和Ig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G和Ig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G和Ig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G和Ig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CD80~+细胞数与Th1的表达水平及Th1/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CD80~+细胞数与IgG和Ig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52,r=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G和Ig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血小板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针对免疫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复发性流产同时需要再次妊娠的孕妇作为调研对象,依托于信封法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以及观测组(40例,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者所进行的护理有效性完成比对分析。结果 对比对照组以及观测组的护理有效性,观测组的护理有效性明显好于对照组,整体差异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针对免疫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成效较为明显,可以有效提升相关护理的成效,优化相关患者的临床表征,增强胎儿的存活率,拥有较为优秀的临床实践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免疫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 简介:摘要程序化死亡分子(programmeddeath-1,PD-1)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受体,一直被视为肿瘤免疫调节反应中的关键角色。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逸反应中,一些重要因子可通过作用PD-1依赖和非依赖机制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通过PD-1依赖机制抑制T细胞增殖并促进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反应。本文主要对PD-1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研究的一些新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借鉴。

  • 标签: PD-1 T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将从日本血吸虫成虫分离纯化出的28kD、31/32kD人97kD蛋白混合组成多价分子疫苗免疫小鼠,再行攻击感染,观察其保护性免疫力。结果:疫苗加佐剂组,成虫减虫率、肝组织减卵率及肠壁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0.3%、72.0%和8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肝虫卵肉芽肿较对照组炎症反应程度轻,虫卵肉芽肿周长及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此多价分子疫苗,具有较高的减虫率、减卵率及抑制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作用,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日本血吸虫 多价分子疫苗 保护性免疫力
  • 简介:分子自细装在当今学术界已成为一项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从自组装的提出至今,经过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化学传感器、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在免疫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综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及其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包括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及成膜机理、类型、特征;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的进一步功能化;重点介绍了自组装技术在免疫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抗原)分子的应用。最后,对分子自组装应用于免疫传感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分子自组装技术 自组装单分子膜 分子器件 表面 化学传感器 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