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挫伤是儿童中最常遇见的损伤。挫伤为皮肤完整之软组织损伤,挫伤主要是因跌倒或被硬物击伤所引起常见者为头部及四肢的挫伤。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肿胀,出血。在某些情况下肿胀可能很显著,特别是在面部、发展得易而快,因挫伤强度不同,出血或仅呈不大的青紫瘢,或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肿块,这种组织内出血而形成的肿块称为血肿。在严重损伤时,四肢功能可受障碍。关节挫伤可致关节腔出血 (溢血)。在受伤后,应立刻让挫伤部位安静,并应用冷敷。一二日后,当急性症状消退后,宜用温水浴,热敷。

  • 标签: 组织损伤 挫伤 血肿 关节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急诊科中应用最新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分析2019年至2022年在某大型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80名TBI患者的医疗记录。比较应用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技术(如CT和MRI)及生物标志物检测在内的先进诊断工具的效果差异。同时,评估了标准治疗包括神经保护剂和定制康复计划在内的综合治疗策略的疗效。结果:应用先进诊断工具的患者组在诊断准确率上提高了15%,且这些患者的30天内功能恢复评分(GOS-E)显著高于常规诊断组。综合治疗策略的患者其90天死亡率较常规治疗组低10%。结论:先进的诊断工具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提高了TBI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建议在急诊科中广泛推广应用这些策略,以改善TBI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急诊科 神经影像技术 生物标志物 治疗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外胆管创伤较少见,约占腹部内脏损伤的3%~5%。肝外胆管位置十分隐蔽,加之其内径在1cm以下,因而很少能被单独致伤,几乎都是多发伤,如同时伤及肝脏、胃十二指肠、胰腺甚至肝动脉或门静脉,或见于复合伤如兼有四肢、骨骼、脑和肺等损伤,因此创伤性胆道损伤不仅伤情严重、而且复杂,对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很高。

  • 标签: 肝外胆管创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85例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TBI患者的PTG水平、PTSD情况,并进一步分析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结果TBI患者PTGI总分为(58.41±23.05)分,处于低水平。PCL-C得分为(36.18±16.52)分,PCL-C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社会支持、警觉性增高、创伤再体验是TBI患者PTG的影响因素。TBI患者文化水平低、外向型性格、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PTG水平越高。TBI事件后警觉性反应低者,PTG水平较高,创伤再体验症状促进PTG的发生。结论TBI患者创伤后早期同时出现PTG及PTSD,通过调动患者个体内部因素及外在社会联系等方面积极因素,可能提高患者PTG水平。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胸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例脊柱胸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资料,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前A级患者3例,治疗后为3例;B级患者5例,治疗后1例;C级患者8例,治疗后1例;D级患者12例,治疗后1例。治疗前后患者的损害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尽早治疗才能减轻脊柱胸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提升康复可能性,增强远期治疗效果。

  • 标签: 脊柱胸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 治疗效果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24例,对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预后效果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患者的随访时间在3~24个月不等,A、B、C级患者分别由术前的2例、6例和10例均在术后变为0例;D级患者由术前的6例变为术后的11例;E级患者由术前的0例变为术后的13例。约占70%的患者可以通过辅助支具独立,无需其它帮助,晚期手术患者的恢复情况欠佳。结论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要尽早治疗,病程时间延长时,术前病情加重的机率会加大,远期疗效欠佳。

  • 标签: 脊柱退变 脊柱创伤 脊髓损伤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伤害控制技术对重度骨关节型创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自 2015年 10月 -2016年 11月收治的重度骨关节型创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 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早期骨折确定性手术治疗) 44例,观察组(给予伤害控制技术治疗) 44例,对比 2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2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伤害控制技术应用于重度骨关节型创伤合并胸部损伤患者的救治中,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均有重大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重度骨关节型创伤 胸部损伤 创伤治疗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卫生领域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导致患者遭受到包括身体、精神、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在内的多重损害,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评估患者的预后对于评价患者的长期损害和病情恢复、预测患者和家属的医疗需求、比较多个医学中心的治疗结果、评估常规治疗和新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治疗效果都显得十分必要。TBI因致伤因子、损伤机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个体异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预后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TBI评估领域涉及包括整体预后、意识恢复、生理功能、认知水平、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在内的多个方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的指标不足以显示临床工作中的治疗效果,并使全面、多维的评估充满挑战。所以,在TBI预后转归评估方面采取整体的多层面标准化的多维预后评估极具挑战性。在TBI预后预测方面,将早期的损伤严重程度、受伤的机制、病理解剖的特征TBI的多种预后因素、预测因子结合起来,建立出良好的动态的预后预测模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二者均是TBI预后评估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TBI预后评估领域较为常用的转归评估工具和预测工具进行了例举,并分别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运用价值。同时对当前TBI预后评估领域的发展及不足进行了讨论,进而对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评估 预测分析
  • 简介:为提高孕妇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作者对22例孕妇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东莨菪碱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脑挫裂伤合并脑内灶性出血多见(14/22),颅内血肿发生率低(8/22)。东莨菪碱对高颅压患者具有一定的降颅压作用。本组9例开颅手术,13例保守治疗。随访:2例轻残,20例治愈;婴、幼儿发育正常。结论:孕妇颅脑损伤及时正确处理,不影响正常妊娠。东莨菪碱尤其适用于妊娠高血压合并脑外伤患者。

  • 标签: 妊娠 创伤 脑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浮动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47例浮膝损伤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不同手术方法的利弊。结果147例患者随访1247个月,平均29.3个月,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早期一次手术为79.7%;分次手术为60.5%。144例骨折愈合,3例胫骨骨折不愈合经再次手术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后获得愈合。3例出现伤口感染经治疗后愈合。另1例合并股动脉损伤经大隐静脉移植后出现感染而截肢。无1例出现骨髓炎。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后遗足下垂。结论浮动膝损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治疗,并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法。早期两处一次手术较分次手术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浮动膝 膝关节 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康复方法。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4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给予一般外科治疗;治疗组47例,在一般外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及随访情况。结果治疗48h后,治疗组的氧合指数和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年后,治疗组的死亡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时,在一般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制定康复计划,这样可降低死亡率和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治疗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案以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3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案,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内,有22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且B级患者在术前有15例,术后降低为7例;A级患者术前有16例,术后降低为7例。且,就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实施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活动功能,且辅以有效地预后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方法选取46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23例,对照组采用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减轻脊髓压迫和患者疼痛感,手术效果良好,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脊柱创伤 骨髓损伤 内固定手术治疗 预后
  • 作者: 王燕琼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重庆 404500
  • 简介:创伤性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导致的椎管内神经结构(脊髓和马尾神经)发生了急性外伤性损伤,导致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受损。脊髓遭受严重受损患者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致残率极高,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创伤性脊髓损伤;心理分析;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最常见的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之一,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当常规T2WI发现脊髓异常信号时,提示损伤严重不可逆。目前,由传统的MRI技术发展出的纤维束成像等无创性功能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脊髓的形态和信号改变,还可以进行脊髓微观结构的研究,诊断优势在于多模态、精确、无创。现就无创性MRI技术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脊髓损伤以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创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病情进展迅速、预后险恶,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成为现代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突出难题。除了特殊情况下必要的手术干预外,有关TBI的临床处置措施、无创和有创监测模式等近年来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重点阐述了TBI的监测和治疗现状,通过对TBI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在发病不同环节采取针对性和精准化策略干预,同时持续监测各项指标动态变化,最终防止组织及器官的继发性损伤,达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之目的。

  • 标签: 脑损伤 治疗应用 创伤性脑损伤 调控机制 监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