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31名中班幼儿在园助人行为进行15天的自然观察。结果表明:中班幼儿愿意帮助同伴和教师,男女幼儿在助人行为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在助人过程中主要采用体力帮助策略,其次语言提醒策略,而物质帮助、求助权威和心理帮助策略使用率较低;幼儿主要帮助对象是教师;行为对象的反馈以中性为主,其次为积极反馈。幼儿的助人行为多数未得到及时强化。

  • 标签: 助人行为 中班幼儿 自然观察法
  • 简介:以随机抽取的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的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有风险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的主效应显著,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的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助人行为 情景风险因素 社会道德事件
  • 简介:为探讨自恋人格、心理距离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本项目采用《NPI自恋人格量表》,对筛选出的112名(高、低自恋人格被试各56人)在校学生进行了E-prime电脑操作实验。使被试分别在中性、正性、负性的实验条件下,对七点量表进行评分,并对是否愿意提供助人行为进行判断。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自恋人格特质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心理距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 标签: 自恋人格 心理距离 助人行为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不同气质的653名大学生觉知其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影响助人行为的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具体模式,从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对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觉知存在显著的气质差异;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各种情境中都倾向选择移情与自我概念两个因素,在不倾向于选择的因素上存在气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助人行为 气质 情境 大学生
  • 简介: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先后在群体内外两种备件下完成观点采择、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实验,探讨大学生观点采择在影响其助人行为的过程中,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均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而发挥作用;(2)群体关系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作用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内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不仅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效应;在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则完全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不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

  • 标签: 观点采择 助人行为 共情反应 内群体 外群体
  • 简介:在江苏省镇江市茅山老区的句容茅山镇前陵村,有一位96岁的老人严永开。他参加过抗日战争,是一名新四军战士。1988年退休回到家乡后,严永开不忘初心,保持新四军战士革命本色,每天坚持义务为村里打扫道路和村民活动场地。说起人生经历,严老一脸的自豪:“我的人生可以用‘激情并善良’五个字来形容。”

  • 标签: 战士 人生经历 抗日战争 活动场地 镇江市 江苏省
  • 简介:1998年6月,A商店法定代表人B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有多年业务关系的C个人借款。C借款24200元给B,B出具亲笔书写、签名且盖有A商店业务专业章的借条一张。后A商店法定代表人变更,C多次找A商店索款未果,遂以A商店为被告起诉到法院。在审理过程中,A商店以借条上的业务专用章不是其单位公章、B的借款行为系个行为为由,要求驳回C的起诉。

  • 标签: 起诉 借条 法定代表人 职务行为 审理过程 借款行为
  • 简介:以德国为代表的民法理论认为法人没有行为能力,传统民法中对于法人机关的地位纠缠于代理说与代表说,但是德国民法对于法人机关问题

  • 标签: 法人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问题 问题探讨
  • 简介:影响和决定个人行的产生与选择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对个人行进行道德分析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加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复杂性的个人行进行的道德分析.

  • 标签: 行为 需要 动机 道德分析
  • 简介:中国科协于200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项旨在调查公众对算命、看风水等看法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的人行倾向完全受算命结果支配,超过40%的人尽管不会因算命结果改变日常生活,但表示会适当加以注意。

  • 标签: 算命结果 行为倾向 心理健康 心理学
  • 简介:自然人行能力与法律行为效果认定密切相关。但限于法律逻辑体系的要求,其具体设计不能完全符合生活现实,民事立法在兼顾行为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与便利各种需求时应有所作为。具体是:依年龄为一般标准划分行为能力范围时,既要合理界定各种行为能力的年龄段,又要辅助于未成年缓冲制度和能力补充手段等方式,以鼓励和保护未成年人参与民事活动;依智力为非一般标准设置禁治产等制度时,应关注成年人行能力的限制与尊重行为人意志的协调,以适度确定限制范围和能力。

  • 标签: 自然人 行为能力 禁治产制度
  • 简介:纳税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承担着公共产品资金供给的重任。在税收行为中.纳税人的行为举足轻重。本文从分析纳税人行入手,通过纳税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认为税收工作应着重考虑通过发挥税法保障功能,增强纳税人的责任意识和信任感,科学运用税收激励机制等方式,为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另辟蹊径。

  • 标签: 纳税人行为 博弈 纳税服务
  • 简介:编辑同志:贾某在担任某村干部期间,因需用钱,经蔡某介绍向杜某借款10万元。但偿还期限已到,贾某却迟迟不予归还。杜某遂将其告上法院。贾某的抗辩事由是虽然借据上签名为个人,但借款实为村委会所用,因此,该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应由村委会承担偿还责任。请问,贾某的抗辩事由是否成立?

  • 标签: 职务行为 个人行为 村干部 借款 抗辩事由 偿还期限
  • 简介:培养儿童青少年乐于助人的品质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乐于助人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等人沿用。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或奖赏的一种自觉无私、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从小对孩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罗森汉(Rosenhan)、康内尼(Konecni)等人分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 标签: 利他行为 影响因素 儿童
  • 简介:以德国为代表的民法理论认为法人没有行为能力,即认为法人的行为能力具有三个和自然人的不同特征摘要,有学者这样评价德国民法中的法人机关法律规范摘要

  • 标签: 分析法行为能力 新问题探索 行为能力新问题
  • 简介:我院在审理被告人徐某放火一案中,对被告人徐某在公安机关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又未出示传唤通知书,仅是口头传唤其到公安机关进行讯问时,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的行为能否认定自首,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徐某被公安干警口头传唤到公安机关进行讯问才交待全部犯罪事实,不是主动、直接投案,不能认定自首。另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传唤或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进行讯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传唤犯罪嫌疑人应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应当出示传唤通知书和侦查人员的工作证件。公安机关在未办理任何法律手续的情况下把徐某带至公安机关讯问,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讯问,不符合讯问的程序要件。因此,被告人徐某的行为应当属于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主动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请问哪种意见正确?

  • 标签: 被告人 自首 行为 公安机关 犯罪嫌疑人 强制措施
  • 简介: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任何一个部门法学都将法律行为作为重要的研究范畴,行政法也不例外.其原因是:“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为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除了行为之外,法律别无客体.”尽管有学者在五年

  • 标签: 行政相对人行为 行政法学界 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 民事法律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