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印度华人社会的历史,一般认为它发轫于1778年。这一年,一个名叫杨大钊的华人以茶商的身份从广东省来到孟加拉,他从中国把茶叶带到孟加拉进行贸易活动。作为交换条件,他从沃伦一哈斯丁斯(WarrenHastings)手里获得大片土地馈赠。沃伦-哈斯丁斯于1773-1786年期间在印度担任英殖民地总督(Bose,1934)。此后不久,杨大钊(Atchew)在此土地上建造了一家糖厂,并随后购买华人劳工到印度为其工作。这个地区位于距离加尔各答33公里的地方,因安特奇普(Atchepur)而著称,即今天的安琪普(Achipur)。

  • 标签: 华人教育 加尔各答 印度 华人社会 贸易活动 孟加拉
  • 简介:相比其他国家地区的华人研究,印度华人研究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研究文献比较少。在以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网络报道与访谈为中心分析印度华人的状况中,发现印度华人有以下特点,第一,赴印原因有着普遍原因、社会原因和特殊原因等。第二,印度华人的职业以皮革业、制鞋业、木匠和牙医为主,其他职业为辅。第三,印度华人经历了很多坎坷,至今无法痊愈。第四,老一辈印度华人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知比年轻一代要深要强。希望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印度华人问题研究的关注。

  • 标签: 印度华人 华人学校 职业 排华运动 身份认同
  • 简介:一、五十年代印尼华人社会的“再华化”五十年代印尼步入民族建设阶段。需要调动全国各族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国家。作为印尼统一民族构成部分的华人,其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的构成部分,其文化是印尼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因此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印尼社会的变化、印尼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当地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时印尼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却促使着华人社会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再华化”的社会现象是五十年代印尼国内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标签: 华人社会 华化 五十年代 民族经济 苏哈托 居住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针对国内外印度华侨华人研究边缘化的现状,从人口特征、职业特征、文教事业及社团、宗教信仰及族际通婚等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的印度华侨社会进行了分析,对印度排华运动、由此造成的印度华人社会的衰落,以及中国政府接侨及归侨的安置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印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将会对印度华人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华侨华人 印度 中印关系 华人社会 社会变迁 边缘化
  • 简介:文章就中国侨民与祖国关系的性质和华裔公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性质区别及其转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对正确理解当今印度尼西亚华人民族主义精神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民族融合问题提出四点看法:(一)华裔公民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应促进实现印度尼西亚民族融合和民族建设的进程;(二)华裔公民的利益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华人社会不可能出现"重新中国化"问题;(三)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华人问题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国家关系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四)严格区分中国对待华侨与华人的政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关系基于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不要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划分华人社会的不同群体。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华侨华人 祖籍国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融合
  • 简介:<正>华人马来语从19世纪末开始成了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区成员之间通用的交际语。后来随着华人新闻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它又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及其他种族的一支交际语。对于这支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印度尼西亚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一

  • 标签: 马来语 华人社区 印度尼西亚语 语言学家 爪哇语 发展壮大
  • 简介:本书由李丰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林长宽(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文系副教授)、陈美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宗德(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教授)、蔡源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等学者合著。本书的的特色在于,介绍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伊斯兰教、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伊斯兰教 宗教学 出版 信仰
  • 简介:公元2004年12月26日,一个黑色星期天,一个令无数家庭蒙难、无数人为之哭泣的日子……这天清晨,一场突发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的89级强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数十米高的慷涛骇浪向环印度洋诸国席卷而来,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首当其冲,马来西亚、缅甸、肯尼亚、索马里等多国亦被波及。海啸。这威力无比的“超级巨兽”吞噬、摧毁着它所途经的一切——婆娑的椰影、洁白的海滩、繁闹的集市、欢乐的校园.连同政府办公大楼、度假星级酒店。即使盘根错节、密不透风的热带雨林和偏远的小岛渔村也不能幸免。

  • 标签: 集市 印尼 星级酒店 度假 途经 印度洋
  • 简介:新经济政策时期是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马来西亚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在此期间,华人印度人各自有了新的政治诉求,华人社会的侧重点是在政治权利和华文教育,印度人群体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改善,尤其是种植园劳工的贫困问题。而实现这些诉求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参与选举投票、依靠政党的力量和社团的援助。华人印度人积极参与投票为代表本族群政党提供有力的支持,反过来族群政党为各自族群存在的问题付诸努力。另外,除了官方之外,民间的社团也为族群的发展贡献着不小的力量。华人印度人在政治参与方面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就相似点而言,双方都不能脱离历史背景空谈政治参与;双方政治参与的路径基本相似;政党内部都存在矛盾。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华人政党不再是马华公会一家独大,而印度人国大党长期占据主导权;相比印度人,华人的政治参与力度更大,并且华人的影响力更大。

  • 标签: 新经济政策时期 华人 印度人 政治参与 比较
  • 简介:十年计划在普通教育中,中等教育(secondaryandhighersecondaryeducati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可以决定自己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接受技术培训进入职教。印度教育家和专家也都建议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具有职业倾向性,使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起来。1968年,D.C.Kothari委员会在其《国家教育政策》中就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就可以减轻大学的压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 标签: 印度 国家教育政策 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 职业倾向性 普通教育
  • 简介:"与19世纪的德国或20世纪的美国一样,中国和印度将崛起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主要力量,并像前两个强国那样,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改变地缘政治的面貌。"——引自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5年的报告《绘制全球的未来》

  • 标签: 印度 20世纪 19世纪 世界格局 地缘政治 委员会
  • 简介:在考虑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最近发展情况时,我们将着重考虑在这方面最可比的三个国家(即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中的最大私人企业。它们的主要联合大企业的名称和特点将在本文的附录中列出。既然它们是该地区最大、财力最雄厚的华人企业,它们显然就不能代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联合大企业 泰国华人 东南亚华人企业 华商 富商
  • 简介: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一直是透视海外华社的重要参考,也是学界认为值得努力研究的方向之一。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印度尼西亚华人的一部分,但受内外因素综合影响,深具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共性和自身的独特性。受全球化、跨国化的浪潮影响以及印度尼西亚民主化的推进,当代印度尼西亚棉兰的华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而它又凝聚于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的行动方式中。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透过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的考察,冀图解读当代印度尼西亚棉兰华人社会的新态势,从而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印度尼西亚华人的特殊性与共同性。

  • 标签: 印度尼西亚棉兰 华人社团 社团领袖 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