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琢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琢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 简介:目的:筛选出对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方法以50株纯培养的孢子丝菌及标准株为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菌各1株为阴性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PCR-ELISA)对已报道的5个孢子丝菌特异探针(U26852、U26866、U26866′、M85053及AF117945)进行筛选。记录各探针与合成DNA片段杂交底物显色与否及酶免疫测定指数(EI)值。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5个探针均位于产物序列上;在相同的ELISA条件下,探针U26852显色最强,EI值最高。结论针对28SrRNA的探针U26852是目前与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

  • 标签: 孢子丝菌 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荧光探针在肝细胞癌组织的成像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的8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12例,年龄(56.1±11.9)岁。采用免疫组化以及荧光探针检测肝细胞癌组织GPC3的表达。分析两种检测的一致性。门诊复查随访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GPC3荧光强度与无复发生存的关系。结果GPC3荧光成像对肝细胞癌组织GPC3表达的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Kappa=0.84,P<0.001)。荧光成像GPC3阳性率为79.3%(69/87),免疫组化GPC3阳性率为80.4%(70/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肿瘤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组(n=30)和中高分化组(n=57)。低分化组荧光强度为[M(Q1,Q3)]134.4(128.0,144.7) a.u.,高于中高分化组[M(Q1,Q3)]84.8(0,108.5)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2,P<0.001)。87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荧光强度中位数为108.6 a.u.。多因素Cox回归分析,GPC3探针荧光强度≥108.6 a.u.(HR=2.07,95%CI:1.21~3.53,P=0.008)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结论GPC3特异性荧光探针与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癌组织GPC3表达一致性好,GPC3探针荧光强度≥108.6 a.u.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式探针法在分析、分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特异性B细胞以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伯胺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探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HCV特异B细胞,并体外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克隆技术从分选的HCV特异性B细胞中克隆表达抗体;应用ELISA技术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探针法能有效地检测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HCV患者探针阳性细胞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U=0.0004, P <0.0001)。通过单细胞分选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体外克隆表达获得6个单克隆抗体,其中有5个与HCV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2个显示具有较强中和活性。结论伯氨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探针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探针制备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HCV特异B细胞的检测以及分选。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中和抗体 探针 疫苗 记忆性B细胞
  • 作者: 张倩 丁缙 任亚楠 文丽 秦雪 朱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贵州大学医学院,贵阳 550025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100142,贵州大学医学院,贵阳 5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DX600,并评价其在宫颈癌模型的microPET/CT显像效果。方法对DOTA-DX600在95 ℃下进行68Ga放射性标记,并对该标记化合物进行质量控制、体外稳定性分析及脂水分配系数(log P)测定。利用稳转的ACE2高表达宫颈癌细胞(Hela)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利用microPET/CT显像探究68Ga-DOTA-DX600在正常昆明(KM)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及摄取情况,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的半定量分析,获得主要脏器及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68Ga-DOTA-DX600的制备时间约为20 min,探针比活度为(18.74±3.72)×106 GBq/mol,标记率为82.3%,纯化后的放化纯约为99%。室温放置2 h后,探针在生理盐水及质量分数5%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放化纯>96%;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44±0.04(n=3),表明产品具有较好的亲水性。68Ga-DOTA-DX600在正常KM鼠血液中代谢较快,主要分布于肾脏;在荷瘤裸鼠体内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性,注射后30和60 min时肿瘤部位SUVmax分别为0.25±0.01和0.21±0.01,且肿瘤摄取可被DX600抑制。结论68Ga-DOTA-DX600标记方法简单、快速,其对ACE2高表达肿瘤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具有应用于以ACE2为靶点研究的潜在价值。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宫颈肿瘤 小鼠
  • 简介:随着PCB密度不断增加,单位面积测试点数上升很快,测试点之间的距离也日趋微观化。在细节距BGA应用中,每平方英寸测试点数从500(1.27毫米节距的BGA)到2500(0.5毫米节距的BGA)不等。超细节距的QFP和CSP(芯片级封装)的应用,测试点节距已小致1~2mil。而且,PCB市场出现

  • 标签: 测试技术 测试点 电阻测试 测试设备 网络测试 短路测试
  • 简介:摘要:晶圆测试是半导体封测的生产的重要环节。晶圆测试中,探针与其对应测试垫的位置对准非常关键。但该技术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仍有不足。尽管探针痕迹自动检测技术逐渐成熟,但利用探针痕迹对针位进行修正的主流方法仍为手动或者半自动,导致自动生产过程中断。随着图像处理水平的提高,从针痕自动检测时采集的图片中,可以快速准确的提取针痕和测试垫的几何信息,进而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和最小二乘拟合计算出最优修正参数。应用该方法于探针测试控制系统,开发出新型探针与测试垫对准修正系统。该系统部署在服务器端,通过网络与探针机通信,使图像采集、信息处理、修正控制全部自动化、标准化,提高了准确性和生产效率。 关键词:探针对准;探针痕迹处理;刚体运动;最小二乘 一、简介 晶圆测试工序是芯片封测流程的重要步骤,主要是对晶圆上的裸晶颗粒进行电性测试,筛选出良品送入后续封装环节。进行电性测试,需要通过大量探针连接测试资源和待测裸晶颗粒,每颗探针都需要准确可靠的接触裸晶颗粒上的对应金属测试垫。不良接触严重影响测试效果,甚至,探针接触到测试垫有效区域外面,产生结构缺陷,如裂纹,影响芯片可靠性。尤其近年来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边长40微米的方形测试垫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产品中,对探针和测试垫的对准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基于成本的考虑,测试并行度也在提升,同时测试上百个产品的测试方案越来越多,原有的对准方法在原理、速度方面不再适用。 通常,每个生产批次开始前,探针机要进行探针和测试垫的对准,之后进行探针与测试垫的试接触。会在测试垫金属表面留下探针痕迹,它反应了接触状况,影响测试效果和质量。因此,试接触后,要进行探针痕迹检查。对准是通过相机获取针尖和测试垫的位置信息计算的,针尖状态、探针滑动情况、对准系统误差等因素会影响对准效果。另外,提取针尖信息需要频繁对焦,速度较慢,限制了参与对准计算的针尖测试垫对的数量。因此,利用探针痕迹和测试垫的几何位置进行对准更加直接。 探针设备不断进步,可以在自动检测探针痕迹的同时,通过网络将相应图片传送到服务器。服务器上运行的离线对准系统对图片进行分析,识别探针痕迹和测试垫,提取其几何信息【1】,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和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在探针机承载台平面内进行对准计算,产生沿承载台X、Y和θ轴的修正参数【2】。再远程控制探针机进行位置修正,改善接触情况。对于高并行度测试,由于探针众多,需要处理大量针痕图片。在服务器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并行计算,可以大幅提高图像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减少延迟。且通过并行处理,使探针设备的运行不受影响,同时进行生产测试。该独立运行于服务器的对准系统可以直接接入探针机测试机系统,也可以通过其它控制系统接入测试系统。 二、传统探针对准方法及系统 晶圆测试阶段,晶片未切割封装,需要通过探针连接裸晶颗粒上的金属测试垫和测试资源,进行电性测试。测试开始前,探针台对探针和金属测试垫进行位置对准,修正X、Y、Z和θ轴的运动参数,减小平移和旋转误差,确保良好的接触效果。测试过程中,探针机承载台将晶圆运至探针卡下并升起,使测试垫与探针针尖接触。在接触处会留下探针痕迹。 如图1所示,传统对准方法包括三个步骤:自动探针对准,自动晶圆对准和手动修正。探针对准时,探针机相机依次移动到待测针尖处,测量针尖位置。由于该测量需要在Z轴方向上通过多次聚焦搜寻针尖准确位置,较耗时,每根探针平均需要2秒。因此,尽管探针卡针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时间成本,通常只选择少数探针进行对准。当然抽样量小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尤其是某些针尖磨损或位置偏移时。晶圆对准时,探针台通过相机获取探针对准中所选探针的对应测试垫的位置信息。探针机利用这些针尖和测试垫的位置信息,进行拟合计算并初步设定探针机载物台运动参数,并按照该参数进行试接触。 试接触时,常出现误对准情况,即在X轴、Y轴或θ轴上存在较大误差。严重时导致针痕在测试垫上的位置显著偏移,超过测试垫边缘,产生质量风险,此类芯片视为废品(MIL-STD-883)。该问题更多是由θ轴的转动误差造成,而非X轴或Y轴的移动误差。这是因为转动误差依三角关系沿晶片直径转化为X和Y向误差并放大。常见现象是沿一方向各裸晶颗粒上的针痕偏移程度逐渐严重。即使没有显著的误差,针痕位置也会在几个微米的范围内波动。再考虑针痕尺寸通常大于10微米,对于如今常见的40微米的方形测试垫,挑战严峻。因此,如何使针痕尽量靠近测试垫中心而远离其边缘非常重要。这对于安装数千甚至数万根探针的针卡,极具挑战,需要巧妙的算法和强悍的算力。但目前仍然需要操作人员手动修正。 手动修正是为了削减探针台自动对准误差,尽量使所有针痕接近理想位置。如图1虚线框内所示,包括试接触、目检和调整三个步骤。首先通过试接触产生针痕,以反映当前对准情况。然后观察针痕并依经验判断误差情况。接着对X、Y和θ轴误差进行手动修正。再循环进行试接触、目检、修正,直到针痕位置比较理想,结束手动修正,继续生产。该步骤需要操作人员手动操作、人为判断,非常耗时。对于针数较多的产品,人为判断常不理想,尤其θ轴误差常需调整,占时超过5%。考虑大量针痕的情况并做出判断,直觉和经验不够准确,需要自动的、定量的计算解决该问题。 三、新型探针对准方法及系统 传统探针和测试垫位置对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探针对准步骤虽然是自动化的,但由于在Z轴上频繁对焦而耗时,只能抽样少量探针,而Z向误差较大。二是手动修正步骤耗时且不够准确,对X、Y和θ上的误差的修正不理想。对于问题一,已有电学接触方法来快速准确的对Z轴参数进行修正。因此对问题二,需找到新方法来解决X、Y和θ轴参数修正问题。随着技术发展,探针机自动目检功能逐渐成熟,大量包括针痕和测试垫的清晰图片可以在自动目检运行的同时从探针机相机发送到服务器,延时很短,不会对生产过程和效率产生影响。这些图片包含着进行X、Y和θ轴对准修正的完整信息。而且,生产中针尖常常变形或者被污染,针尖图像噪声大于针痕图像。利用这些几何信息可以分析出如何调整,但需要大量运算。因此,在新对准系统中, 利用服务器进行该计算,可以减少探针机系统负载。这样,在自动针痕检查时,探针机将图片和相关信息发送到服务器,并通知服务器开始运行新型对准修正系统。 图1 传统与新型探针对准流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丝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精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脯氨酸(SNTRVAP,简称VAP)分子探针在体内外靶向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特异性以及用于GRP78阳性肿瘤microPET/CT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将多肽VAP与功能螯合剂DOTA偶联后进行68Ga标记,制备68Ga-DOTA-VAP分子探针。用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MG、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人胚胎肾细胞株293T细胞中GRP78表达情况,并用阻断实验验证68Ga-DOTA-VAP与上述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建立U87MG与BxPC-3荷瘤裸鼠模型,检测68Ga-DOTA-VAP在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用microPET/CT评价68Ga-DOTA-VAP在U87MG与BxPC-3荷瘤裸鼠模型的显像效果。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68Ga-DOTA-VAP制备简便,标记率、放化纯均大于98%,体外稳定性好,2 h后放化纯仍为(98.27±0.22)%。GRP78在U87MG、BxPC-3和293T细胞中均有表达(分别为0.78±0.02、0.53±0.05和0.36±0.03),且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细胞(F=102.22,P<0.001;t值:0.43、0.18,均P<0.01)。U87MG细胞对68Ga-DOTA-VAP的摄取高于BxPC-3细胞(5 154.00±216.70和4 344.00±60.88;t=3.10,P=0.027),过量VAP多肽可显著降低U87MG、BxPC-3细胞对探针的摄取(3 324.00±54.14、3 270.00±131.10;t值:8.19、7.43,均P<0.01)。68Ga-DOTA-VAP经尾静脉注射后,在U87MG肿瘤组织的摄取高于BxPC-3肿瘤组织[(1.98±0.20)和(1.30±0.08)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t=5.48,P=0.005];注射过量VAP多肽后,肿瘤组织摄取显著降低[(0.99±0.02)和(0.62±0.05) %ID/g;t值:8.32、12.25,均P<0.05]。MicroPET/CT显像示U87MG、BxPC-3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U87MG模型鼠显影效果更佳;注射过量VAP多肽后,2种模型鼠肿瘤显像均不明显。结论68Ga-DOTA-VAP分子探针可与GRP78特异性结合,其可反映体内GRP78表达水平并有希望用于GRP78阳性肿瘤的特异性显像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胰腺肿瘤 膜蛋白质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小鼠,裸
  • 简介:目的:探讨TaqmanMGB探针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TaqmanMGB探针方法和测序方法检测其YMDD变异,以测序方法为参考方法,评价TaqmanMGB探针方法的可靠性。结果:246例HBVDNA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TaqmanMGB探针方法阳性检出率100%,100例正常对照全部为阴性;YMDD无突变106例,YMDD有突变(YIDD变异+YVDD变异)140例,与核酸测序方法比较,符合率100%。该方法经过敏感度实验,最低检出下限为1×10^3copies/ml。结论:TaqmanMGB探针方法能便捷、灵敏、特异地检测YMDD基序变异情况,适用于临床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YMDD基序变异。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拉米夫定 YMDD
  • 简介:无情草又称蝎子草,属荨麻科多年生常绿半常绿草本植物,茎直立,多分枝,叶掌状对生。该草的茎叶虽有许多细毛无硬刺,但人或畜禽的皮肤一接触到其茎叶,就会引起刺痛,如电击火烧一般。凡触及到该草的猪、马、牛等动物,绝不敢再碰第二次。若老鼠见了该草,定掉头转向逃之夭夭,故该草又有"植物猫"之称。若将其栽于果园、菜园或苗圃四周,其防护效果妙不可言;且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粘虫菊也称食虫菊、粘糊花,属菊科草本植物,高80cm,花小、黄色,一株数百个头

  • 标签: 一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植物 蝎子草 防护效果 属菊科 多分枝
  • 简介:目的研究良恶性胸腔积液中间期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以及FISH技术对此种差异的鉴别能力.方法采用7号、8号人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探针对21例临床诊断明确患者的胸腔积液(11例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FISH分析,计数超二倍体细胞的比例,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对照来判定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并将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在正常对照的淋巴细胞中,7、8号人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各出现2个杂交信号,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中7、8号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拷贝数增多.在1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出现7、8号人染色体数目增多的例数分别为8(72.7%)和9(81.8%),10例良性胸腔积液中7、8号人染色体为正常二倍体的各有9例(90.0%).结论7、8号人染色体超二倍体改变是肿瘤患者胸腔积液细胞的主要特征,采用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检测到胸腔积液标本中的超二倍体肿瘤细胞,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胸腔积液 超二倍体
  • 简介:摘要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抗体药物是现代生物制品产业的主力军,占全球生物制品市场的50%以上,特异性抗体药物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文章就特异性抗体药物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血液肿瘤 抗体,双特异性 治疗
  • 简介:研发安全有效的肿瘤靶向治疗的纳米探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组共同研发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的智能化的纳米探针。实验表明,这种新颖的智能化纳米探针能准确识别活体肿瘤细胞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

  • 标签: 纳米探针 智能化 生物安全性 上海交通大学 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细胞
  • 简介:初步建立了一套紫外探针光系统,其光源是波长为266nm、脉宽为8ns、四倍频激光输出能量约为200mJ的激光器,激光经分光延迟系统后,得到3个序列脉冲,分别对应于3个不同的时刻;序列脉冲激光经光栏、扩束镜、瞄准系统后,照射套筒靶等离子体;在照相系统中,光路设计为3路独立的分支,分别用于测量光束偏振面法拉第旋转、干涉图及阴影像,其中每个分支均可得到3幅对应于3个不同时刻的图像。

  • 标签: Z-Pinch实验 紫外探针光系统 等离子体 主动诊断
  • 简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probeamplification,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待测核酸中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该技术仅需20ng/μlDNA,即可通过简单的杂合、连接、PCR扩增及电泳步骤,在同一反应管中对四十多个不同的靶基因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先于2002年由荷兰的Schouten等[1]报道。如今短短几年中,该技术已被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实验室采用。迄今为止,已有150多篇不同领域采用该技术方法的报道在重要刊物上发表。

  • 标签: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基因缺失 基因重复 突变检测 甲基化
  • 简介:上班第一天,老板就对我说,在我们酒店干活的,要有一种特异功能,没有这样的本事,是干不下去的。不过他又说,特异功能不都是天生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 标签: 《特异功能》 中学 语文学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