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保尔·汤普逊在其口述史专著《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中指出,“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从那时起口述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正式创立起来。”

  • 标签: 口述史研究 当代 夏史 哥伦比亚大学 历史文献研究 历史学家
  • 简介:口述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升温,至今已出现了大批著作成果。作家口述史是将口述史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创新举措,给口述史研究和作家研究领域都带来了新契机。作家口述史的研究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史学价值,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试图对作家口述史的发展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

  • 标签: 口述史 作家口述史 问题及对策
  • 简介:教育口述史作为一项学术实践的兴起,与当代哲学发生实践的转向以及日常生活逐渐被纳入研究视野有关,是一种将自述、记录、整理和分析验证相结合的教育史研究方法。口述的教育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表现为自然的、自为的和自觉的教育口述史三种形态,在呈现教育生活、下移历史重心和重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口述史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当代教育史学科建设、促进公共教育史学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学术拓展意义。

  • 标签: 教育口述史 公共教育史 教育记忆 质性研究
  • 简介:2004年3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九思口述史研究中心筹备组”举行口述史研究座谈会。除本所同人外,与会者中有许多是多年来一直从事口述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和各界人士。座谈会中,大家就口述史的学术定位、理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是当时的发言摘要。

  • 标签: 口述史 发言摘要 社会科学院 座谈会 历史研究
  • 简介:《粤东女企业家口述史比较研究》栏目刊载的5篇访谈稿件,是“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企业家——学生研究计划二期”中的部分成果。这个计划由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持,韩山师范学院“性别与潮汕文化研究”、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文献与田野中的客家妇女研究”课题组参与。

  • 标签: 口述史研究 女企业家 粤东 韩山师范学院 简介 妇女研究
  • 简介:口述史方法是历史学研究中搜集史料、构建史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将这一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将不同于以往从某一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本体出发的静态研究研究者“自上而下”传统观看视角.而是强调“眼睛向下”的民间研究视角,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发展纳入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之下进行考量性研究口述史通过将几千年来基于口传心授记忆之中的民族文化转换成文字材料、进而有效获取非遗的最基本材料,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起到弥补文献资料不足,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口述史同其他领域的口述史相比.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重庆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李昌义口述史为例,从田野实践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口述史方法应用于非遗研究中田野调查工作的必要性,试图建立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及理论标杆,力求突破非遗口述史研究中传承人的客位身份,以带动深入研究口述史,同时,以传承人视角关注非遗传承现状,不仅为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艺留下技艺存活的可能,也希望能实现从田野到理论再到非遗保护机制的新思考。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述史研究 传承人 社会历史变迁 传统手工艺 历史学研究
  • 简介:本文借助一个村庄的土改画面,说明执政党在运动中如何步步深入,步步扩大,最终颠覆农村传统制度,完成基层"扁平重组"的过程;也说明抛弃传统观念和道义原则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生产的下降(这涉及对土改后"黄金时代"的评价)。而这一切,与日后的集体化和人民公社运动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明土地改革的性质,绝不仅是消灭"封建制度"的"新民主主义",而是一场有着更为深刻含义的政治运动。

  • 标签: 土地改革 重组基层 口述史
  • 简介:本文把口述史置于新闻史研究的背景下,阐释了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对其应用于新闻史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新闻史研究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

  • 标签: 口述史 口述史料 新闻史
  • 简介:摘要:针对此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口述史研究团队拟就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开展口述史研究,旨在留存战“疫”记忆,挖掘战“疫”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关注疫情对民生的挑战与战“疫”防控措施,为民生保障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启示。

  • 标签: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援鄂医疗队 口述史
  • 简介:运用口述历史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湘西瑶族村落民俗体育“舞虫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舞虫灯”是湘西瑶族村落进行祭祀的一种古老民俗体育活动,其祭祀仪式由开场——打鼓敲锣、垫场——插秧舞、高潮——舞虫灯、结尾——打猎舞组成。舞虫灯的起源传说的口述记忆是现阶段了解其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舞虫灯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途径选择应该是多元化、科学化的一个缓慢自我完善过程。

  • 标签: 口述历史 瑶族村落 民俗体育 舞虫灯
  • 简介:穿梭于岷江河谷的松茂古道是历史上三大汉藏文化枢纽之一,被誉为茶马古道西线支。岷江河谷是连接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唯一的天然通道,在促进岷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中处于核心纽带地位,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控制边区的咽喉之地。但学界对于茶马古道岷江河谷段的研究尚少,在不多的研究中均偏向于探讨松茂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军事及政治地位,很少涉及岷江河谷作为流动的族群纽带如何实现族群互动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岷江流域少数民族社会中盛行的"下坝做工"、"背茶包子"、"漂木"等传统"找副业"生计方式的历史记忆的梳理,从人类学视角探讨在岷江河的纽带作用下实现川西高原与川东平原的族群互动如何可能。

  • 标签: 下坝 背茶包子 漂木 族群互动
  • 简介:结合文献和实地口述资料,通过梳理德昂族浇花节(泼水节)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流变过程,发现泼水节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仪式表征及功能,尤其是近年来德昂族文化精英通过对“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泼水节之间差异的挖掘和整理,建构出一个完全属于德昂族的节日——浇花节,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浇花节实现德昂族民族性建构及民族身份表达是其建构的主要动因。

  • 标签: 德昂族 泼水节 浇花节 民族性建构
  • 简介:汉斯·贝尔廷在《艺术史终结了吗?》一书中提出艺术史的传统叙事已然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艺术史考察的对象已经突破"高雅艺术"而扩展至大众艺术,随之,对艺术史的研究,应穿越艺术与其所处的社会或文化"背景",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构建新的艺术阐释目标。(1)进入21世纪后,

  • 标签: 传统叙事 美术史研究 中国当代 口述 文化主义 艺术史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青年教师已经历了老、中、青三代,三代青年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怎样的助教境遇?扫描三代青年教师走过的助教历程,发现第一代青年教师刻骨铭心的助教,到了第二代就变得顺其自然,到第三代就多了几分随意,并行将逝去。然而,助教的灵魂不应逝去,值得人们深思。

  • 标签: 助教 大学 青年教师
  • 简介:一般来讲,红色文化遗址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等。它们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场所,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光荣的革命历史、精神,并具有艺术、社会、经济、人种学或人类学等方面突出的普遍价值。

  • 标签: 鄂东红色文化 文化遗址 口述史研究
  • 简介: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 标签: 口述史 当代中国史 学科 方法
  • 简介:'上海市文史研究口述历史丛书'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充分挖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史研究工作而策划组织编撰的口述历史系列丛书。从2015年10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第一辑以来,基本保持每年一辑、每辑4-5种新书的频率,截至2018年12月已出版4辑16种,第四辑《胡振郎口述历史》已抢先面市。

  • 标签: 口述历史 文史研究 平遥古城 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