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声调是所有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方面。普通话的韵味,主要由声调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否使用普通话声调是判断说的是不是普通话的关键,而声调的准确与否,又直接显示了一个人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山东威海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辨正有一定基本规律。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山东威海方言也有四个声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调值不同。有人概括为“上声不变阳平变,阴平去声两相颠”。就是说在威海方言里读上声的普通话里也读上声,都是读降升的调型;阳平读的要有变化,普通话调型为中升,而威海方言读成了高平;普通话阴平、去声的调型分别为高平和全降,而威海方言正好相反,读成了降调和平调,只不过调值稍有差别。本文将对这个现象做出分析,以便为山东威海方言研究增砖添瓦。

  • 标签: 山东威海方言 声调易错字 古入声字
  • 简介: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人这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人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人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入声字 辨识 学会 《康熙字典》 诗创作 四声
  • 简介:对于上古入声性质的界定,语言学界历来有多种看法。本文根据《诗经》"十五国风"入声韵组系联及上古人声与《广韵》音系对照结果,以中古语音为参照系数考察上古入声的性质及相关语音问题。

  • 标签: 入声 韵母 声调 短入 长入
  • 简介:《回回馆杂》是明代编撰的一部汉语—波斯语分类字汇集,书中用汉字来音译波斯语。通过分析汉字音节与波斯语音素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可以研究明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一些特点。我们在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回回馆杂〉与〈回回馆译语〉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波斯语拉丁转写,来考察对音汉字入声韵尾的变化。

  • 标签: 《回回馆杂字》 入声 韵尾 对音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兼韵,姑且谓之入声兼韵。这种入声兼韵,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元代入声在八思巴音译材料中的存在状况勾勒出当时通语入声的大致轮廓,入声尾和入声调均已消失。

  • 标签: 入声 八思巴字 对音
  • 简介:-h尾在清代罗马官话著作中的标记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首先,-h尾是人声的标记。其次,-h尾没有独立的意义,不是调类的标记。最后,-h尾表示短调。本文以清代各罗马官话著作所记的入声读音,结合现有的方言调查研究,探讨十九世纪来华西方人士所记人声-h尾的标记意义。

  • 标签: 官话罗马字著作 -h尾 短元音韵母 辅音韵尾 喉塞音韵尾 入声调
  • 简介:本文以今龙口方言中常用的500个入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韵母、声调的读音分析,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比较。力求揭示龙口方言入声的古今演变规律,为龙口方言的音系研究、本字考证等提供材料,也为当地人学习普通话、辨识入声提供参考。

  • 标签: 入声字 龙口方言 韵母 声调
  • 简介:<正>中古入声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 标签: 西宁方言 韵母 中古入声字 普通话 西宁话 音分
  • 简介:由于现代语音的发展,中古入声在普通话和大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和《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摘录出聊城方言中常用的入声538个,分析其声母、韵母、声调在聊城方言中的演变规律,试图揭示中古入声在聊城方言中的语音特点,为聊城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帮助。

  • 标签: 入声字 聊城方言 声母 韵母 声调
  • 简介:口舌的“舌”,在《广韵》系统中属船母薛韵,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一般都归月部。从《诗》韵来看,《大东》篇“舌”“揭”为韵,《抑》篇“舌”“逝”为韵,《熏民》篇“舌”“外”“发”为韵,“舌”归月部显然没有问题。不过,在字书中“舌”声系的却明显地分成两个不同的语音系列,很值得注意。现先据大徐本《说文》将有关字条录出,再略加讨论。

  • 标签: 《广韵》 《大东》 《说文》 古音学 《诗》 《抑》
  • 简介:我国壮民族和越南民族(主要是京族,也称越族)是历史上同一越人后裔的两个民族。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中原文化的逐渐影响下,这两个民族都先后借源汉字,并仿效汉字的结构创制了自己本民族语化的古文字。壮民族古文字今称(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p);越南民族古文字称作喃(越南语称

  • 标签: 字喃 古壮字 越南民族 借音 假借字 喃字
  • 简介:中古的入声。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 标签: 《中原音韵》 入声字 部分字 读书音 文言音 文白异读
  • 简介:江淮官话按照通摄入声读音的分化结果可以分为扬州型、合肥型和黄冈型。通摄入声大体上经过了高化和后显裂化两段,一部分方言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了前显裂化、丢失了合口介音等音变。

  • 标签: 江淮官话 通摄入声 合口介音消失 裂化
  • 简介:华安仙石刻的记载,始于唐张读的《宣室志》。宣室本是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为汉帝发布政令的地方(见《三辅黄图》),只因汉文帝偶有一次和贾谊闲聊鬼神,张读的书就名为《宣室志》了,声明他记载的只是神怪之谈,并非严谨的史地著作。到一千多年后.民国4年(1915),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进行了实地勘察,才写出《汰溪古文》来。嗣后国内学者林钊、曾凡、弘礼(朱维干)、石钟健、刘蕙孙、林蔚文等纷纷著文论列,其中刘蕙孙素研古文字,主张用金石、甲骨文来解释这石刻,成为“文字说”的中坚。1988年,著名岩画学家盖山林来华安实地勘察,写出《福建华安仙潭石刻新解》,认定该石刻是石刻岩画。

  • 标签: 仙字潭 古石刻 中国 福建 文物考古 历史演变
  • 简介:<正>古汉语中“难”除了祸难、诘责等常义以外,还有两项义,中古以后鲜为人用,近现代辞书失败,今人往往不予深究,或以今律,不但影响了释义的准确,也影响到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认识。《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某君,我戮之不祥。”王力《古代汉语》注:“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难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而来,明朗化为:“难:用作动词,‘把……看作难事’的意思。”把“难”理解为意动用法。《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应正为“阳”),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之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南开大学中文系

  • 标签: 古义 太子 左传 明君 外篇 意动用法
  • 简介:日语语音在汉字进入之前是比较单纯的(有人认为只有清音和浊音),随着汉字的传播,为较准确地将中国音移植过来,遂又产生出长音、拗音、拨音等。入声音用二个(或三个)假名表示。在我国,从南宋起入声开始在官话中弱化消亡,时至今日在普通活中已完全消失。但在广大方言区还大量存在,有的方言甚至保存得比较完整。本文试图从日语入声音读的演变过程、入声音读现状以及我国方言中的入声来探讨日汉入声读音的关系。

  • 标签: 入声音 声音汉语 日语入
  • 简介:文章是个表格,用途在于查出:1.唐诗、宋词中押入声韵的常用字有哪些?即标准韵书——《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每一韵部出现频率最高的;2.每一韵部中每一入声变为现代汉语中读什么韵?什么调?3.附1,一兼属两韵,附2,一多音。

  • 标签: 平水韵 现代汉语 入声 字表
  • 简介:<正>1.0日语中常用汉字共1945个,除去37个只有训读的,剩下的1908个均有音读。关于这些的日语音读与汉语读音的对应关系,已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从日语教学的角度,以现代汉语读音为比较对象来进行的,而从历史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的文章,在国内似乎还很少见到。我们根据日语的《常用汉字表》(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一日日本内阁颁示),从1908个中挑选出与中古入声有关的常用汉字共339个,从历史语音的角度研究两者的语音对应关系,这对于两种语言的语音研究来说,都将是有意义的。

  • 标签: 中古入声字 日语音读 日语汉字 收尾 对应关系 常用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