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最富含油盆地之一。盆地面积5×10^4km^2,目前已生产石油300多亿桶,估计可采石油储量为440多亿桶。该盆地含油系统的核心成分是:(1)世界级优质烃源岩[上白垩统拉卢纳组(LaLuna)],其沉积环境是缺氧的陆架-陆坡,并经历过间歇性有氧作用和构造活动改造;(2)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河流三角洲环境中沉积的优质碎屑岩储层;(3)两期均有大规模油气生成的快速构造沉降,第一期出现在古近纪加勒比一南美板块的斜向碰撞阶段,而第二期发生在新近纪塞拉德佩里(SierraDePerijfa)和梅里达安第斯山的隆起过程;(4)沿着走滑断层、正断层和反转断层以及晚始新一渐新统区域不整合面发生了石油的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严格受马拉开波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在古近纪,于盆地东北边缘发育的前渊和马拉开波台地上与裂谷作用有关的侏罗系断层的走滑复活,决定了烃源岩和储集岩沉积的早期构造背景。盆地北一东北边缘地下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已上倾运移进入盆地中南部的上覆始新统碎屑岩储层,而运移通道就是南北走向的走滑断层。马拉开波盆地附近的塞拉德佩里哈和梅里达安第斯山在渐新世一中新世发生了隆起,使该盆地大部分范围出露地表,而这个时期正是盆地含油系统发育的第二阶段。盆地周围山脉的隆起使盆地内部发生褶皱并下挠,形成了大面积的马拉开波向斜。由于马拉开波向斜的形成,在向斜盆地的中部和南部开始生油,同时所生成的油气向北运移。油气沿着复活的走滑断层向马拉开波向斜的翼部运移并进入隆起山脉附近的中新统地层。选出的石油已在马拉开波盆地边缘形成了大量地表油苗。

  • 标签: 马拉开波盆地 含油气系统 优质烃源岩 走滑断层 垂向运移 碎屑岩储层
  • 简介:在任一含油盆地油(气)田的大小分布近似于截断的Pareto分布。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估计(气)田数目和总资源量的明确表达方法,对油(气)田大小预设了一些限制条件;表述了模拟数学模型在评价含油盆地的资源构成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勘探筛选模式这一油气勘探策略的正规表达方式。在一给定盆地中进行油气田筛选的明确表达式可从该盆地油气田的发现史得到。提出的观点可用于预测盆地在今后的勘探中可能发现的油(气)田的大小顺序。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油气田 分布 动态特征 沉积岩 火山岩
  • 简介:详细的生物标志物和轻烃地球化学资料证实,得克萨斯州中北部沃思堡(FortWorth)盆地油气源岩以海相密西西比系巴尼特(Barnett)页岩为主,但也可能存在其它源岩。生物标志物资料表明,主要生油的巴尼特页岩属于海相,沉积于洋流上升作用很强但盐度正常的缺氧环境。2个露头样品和7口井的岩屑分析表明,巴尼特页岩有机相是变化的,有可能存在其它石油亚类。轻烃分析表明,部分油藏充注了大量陆源凝析油,从而造成了许多油样具有陆源和海-陆混源轻烃的特征。从轻烃资料可以看出,这里有一种生成了凝析油的次生烃源岩,它含有陆源和陆-海混源的有机质。生物标志物分析并没有揭示这种次生烃源岩的性质,这突出表现了在确定油气源岩时综合运用生物标志物和轻烃资料的重要性。沃思堡盆地的天然气是热成因的,而且似乎与石油一起都是由巴尼特页岩生成,但也有一部份天然气可能产生于石油的裂解。同位素资料表明还存在少量生物成因气。这里的天然气分布似乎具有地层分异性,储层越新含成熟气越少,同时储层越老含成熟气也就越多。但宾夕法尼亚系本德(Bend)群的储层除外,它所含的天然气遍及已观察到的所有成熟度。我们不能排除沃思堡盆地的其它源岩层位有成为局部重要生油气源岩的可能,例如史密斯威克(Smithwick)页岩。

  • 标签: 油气地球化学 特征和 含油气系统 盆地 生物标志物 天然气分布
  • 简介:准南位于北天山前缘山前坳陷带,沉积厚度大,圈闭多,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同时准南又是一个油气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风险较大的地区,因此对含油有利区带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采用地质风险概率法等多种方法,紧密结合准南勘探实际,对准南含油有利区带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有利勘探区,为下步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资源量 含油气层系 综合评价
  • 简介:涠12-1油田的发现说明,北部湾盆地有很大的潜力,涠洲组是一个新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本文从研究含油系统入手,分析了涠12-1油田的成藏条件,提出了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可划分成涠西南及乌石两个含油系统,并指出涠西南凹陷2号断裂带,涠11-4E构造及企西隆起东部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具有商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北部湾盆地东北部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方向
  • 简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型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成藏动力学系统 模拟 评价方法 三维岩体 三维构造
  • 简介:摘要:输导体系是含油盆地油气由生烃中心向圈闭运移的“桥梁”,本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并以GIS的栅格数据结构为基础,按照油气运移的机理,借鉴地表水流向分析的GIS建模方法,构建了在GIS支持下开展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的详细算法,提出了基于DEM的油气运移路径模拟的基本流程,为研究各盆地的成藏有效性,以及含油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输导体系 运移路径 GIS
  • 简介:异常高压带是含油系统研究和资源勘探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定量研究了牯土矿物成岩作用对地层压力聚集的贡献。在系统分析粘土矿物组成、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蒙脱石伊利石化的动力学过程,计算了脱水造成的体积变化和硅钙释放量。指出脱水作用造成的体积变化不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但硅钙的释放可能对封隔层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地层异常压力的积聚和保持有重要贡献。

  • 标签: 伊利石 含油气盆地 物理化学条件 成岩作用 脱水作用 蒙脱石
  • 简介:土库曼盆地西南部上新世高油气潜力地层研究的现实性取决于近年来获得的大量新的实际资料。地温特征的重要性与其它评价含油性远景的地质因素一样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分析了大量实际资料:3600多个温度测量数据,其中近巴尔汉隆起带3000个,戈格连达格一埃克列姆511个,格兹尔古姆17个,里海水域155个,以及在长期停产井中取得的96个热能谱资料。这些资料由土库曼斯坦科学和生产机构获得,部分温度测量由本文作者完成。在分析和总结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实施测量的方法、自动记录装置起动的速度及温度测量之前油井停产持续时间。电热资料的质量根据全年热交换层底部的温度(太阳测温探头)来评价。

  • 标签: 上新统 地温特征 油气分布 地壳等温线 油气评价
  • 简介: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盆地中新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浊积岩由浊流作用形成,属于紊流;滑塌岩则是在深水环境中由于滑动、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三者在流变学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别,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的沉积作用。从时空分布看,三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转化;从含油性看,砂质碎屑流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次之,而滑塌岩较差。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为湖盆中心地区油井产量的主力贡献者,其平面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与高产。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沉积物重力流 含油气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库刹克构造叠合面积160km2,是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北部的“洼中隆”,拱褶高大,生、储、盖层组合配套,三层圈闭良好,属具有含油前景的局部构造。满加尔坳陷生油气潜能巨大。但是,在库刹克构造上钻探的满1井与满加尔坳陷内打的10多口超深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从油气源层、圈闭与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与巨厚隔层、油气成熟期与圈闭有效期配置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未获油气之原因,提示在满加尔坳陷腹地,相对较浅部位及周边断裂发育部位寻找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的原生油气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满加尔坳陷 库刹克构造 含油气评价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前新生代基底由中生代岩浆岩,沉积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
  • 简介:现代地球排气资料证明,最密集的深部岩浆生成的天然气流(包括烃类)位于大陆断裂带(其中包括其它活性的地质构造)。对研究近代断裂和古代断裂兴趣的提高主要是受到了新采用的概念的促动,这个新概念强调指出近代断裂和古断裂这些构造在岩石圈建造和演变中的特殊作用。尽管已进行的大量工作及其成果已概括在基本汇总表中,但是应当指出在理解这种断裂生成的性质和查明这种类型所有的新构造,以及在估算它们的油气含量的前景方面都在不断的进步。

  • 标签: 深部岩浆 天然气流 大陆断裂带 断裂构造 地震活性
  • 简介:据新近出版的JournalofPetroleumGeology报道,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会议于1993年5月在英国巴斯召开。截至1980年代,在裂谷盆地中已发现1750亿桶石油,会议名称正反映了人们对裂谷盆地油气勘探的广泛兴趣。会议论文涉及东地中海、苏伊士/红海/亚丁湾、东非、西非、东南亚、中国和北海。AidanJoy对北海与其他裂谷系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北海的裂谷规模及构造、岩浆特征

  • 标签: 裂谷盆地 油气生聚 英国 1993年5月 学术会议
  • 简介:合肥盆地定远凹陷中揭露了古生代二叠纪煤系,研究认为盆地北部推覆构造下伏系统存在华北南部盆地晚古生代的近海相沉积,也发育着石炭—二叠纪煤系。通过对合肥盆地二叠纪煤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后认为,煤成烃应是合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 标签: 煤系 煤成烃 合肥盆地
  • 简介:里海盆地西南部泥盆纪含油前景评价显示油气潜力很大。在确定了沉积前景时,应把重点放在构造因素和岩石的储层特性上,在现阶段进行的技术经济评价远远不够,应当指明,哪种烃类(油或气)位于深层,因为此技术经济指标决定其开采成本。

  • 标签: 泥盆纪 海盆 穹窿 沉积 构造因素 盆地
  • 简介: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一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 标签: 鸡西盆地 城子河组 成藏规律 构造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