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舒芬太尼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为药物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73份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调查,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3例使用舒芬太尼注射剂的不良事件33例(19.08%),其中不良反应17例(9.83%).不良反应的临床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血管与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合并用药无关(P分别为>0.05),与给药剂量和方法有关(P<0.01),不良反应多出现在用药2~6h(P<0.05).结论:掌握舒芬太尼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 标签: 舒芬太尼 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两种血液制品的疗效,为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输血病历,分析输注疗效。结果926例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中输注无效108例(11.66%)。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无效输注在临床存在一定的比例,输血患者的经治医师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分析无效输血的原因,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 标签: 输血 红细胞 血小板 输注无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外伤的人群分布特征、致盲原因以及探讨防盲措施。方法利用山西省汾阳医院眼外伤抽样调查资料,以292例眼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性别、年龄、职业、外伤性质、致伤物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占85.96%,女性占14.04%,多发于7-29岁的青壮年,占55.81%,损伤原因以车祸及交通伤为主,占29.79%,经救治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致盲率占受伤眼的22.25%。结论眼外伤是眼科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后果严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青年男性人员教育是预防眼外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全社会均应重视眼外伤的宣传教育,一旦外伤,应积极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外伤眼的视功能,降低致盲率。

  • 标签: 眼外伤 致伤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葛根素引起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疗程、剂量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使用注射用葛根素治疗的216例住院病例,用电脑完成数据分析。结果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总例数为17例,总发生率为7.87%(17/216),按疗程分为短、中、长三组,发生率分别为0,2.15%,14.29%。长疗程与中、短疗程组的发生率差别极显著,中、短疗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注射用葛根素所致发热主要与疗程偏长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注射用葛根素过程中减少其疗程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葛根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热疗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居民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的特征。方法利用2008年1月1日到2012年6月30日本地区居民死亡登记信息,分析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病人的年发生率分布区域、实际死亡年龄段和死亡地点分布、以及肿瘤分类等。结果以肿瘤为根本死因的年发生率为25.54/万,有集聚倾向,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851,60~80岁占比很大达57.09%,死亡在家中比例明显达94.4%,前三位疾病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共占48.1%。结论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重点的社区肿瘤防治与服务工作已刻不容缓!持之以恒、科学引导村居民健康的膳食习惯和控制“吸烟”等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艰巨责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儿科感染性病例1458例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率极高,以单一用药为主,两联以上使用比例占21.53%,大部分给药采用静脉注射,比例占63.95%。结论儿科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医院应规范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控制给药方式,减少静脉注射给药。

  • 标签: 儿科 抗生素 调查 分析
  • 简介:目的:合理制定本站库存,确保血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方法:统计本站2008年-2012年发往临床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及去白悬浮红细胞数量.分析冷沉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在临床应用及血型的分布情况。结果:我站发出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发出数量与去白悬浮红细胞发出数量随着年供血量的增加逐年上升。结论:及时调整血液库存,制备并积极推广应用冷沉淀凝血因子。

  • 标签: 血液 冷沉淀凝血因子 去白悬浮红细胞
  • 简介:目的描述并分析临澧县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两次回升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找出变化规律,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记录临澧县从1960年到2013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临澧县两次血吸虫病疫情回升过程中,均有螺情回升,且钉螺密度与人群,牛感染率均呈正相关(1982~1997年:r人=0.879,P<0.01:r牛=0.898,P<0.01。2003~2013年:r人=0.791,P<0.01;r牛=0.845,P<0.01)。结论螺情是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重要预警指标,有效控制螺情是减少血吸虫传播的重要手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当血吸虫病疫情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应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 标签: 血吸虫病 回顾性调查 疫情 临澧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妇科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采用花红片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24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按照其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金刚藤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花红片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治疗有效率分别96.7%(116/120)、81.7%(98/1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没有发生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对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采用花红片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花红片 金刚藤胶囊 盆腔炎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松江区学生伤害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和完善学生伤害个案报告、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监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的6所学校1743名中小学生进行家长问卷和学生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伤害的发生率为8.78%,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伤害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小学(P<0.05),1.96%的伤害学生最终变成残疾。结论松江区中小学生中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新生入学阶段和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 标签: 学生 伤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75例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分析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构成比分别占到34.67%、26.67%、16.00%;不良事件的责任人护理人员占85.33%、患儿家属占14.6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的原因主要是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分别占30.67%、26.67%、18.67%、10.67%;患儿男性占58.67%,患儿年龄段3~<7岁、1~<3岁占到48.00%、36.00%,事件发生时间段8~1159点、0~759点占到44.00%、32.00%,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5~<10年占到57.33%、37.33%,护理人员职称员级、初级占到74.67%、21.33%,患儿住院时间≥7d占到70.67%。结论我院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责任心及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男性患儿、0~1159点、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及职称低、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明显增加。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儿科 类型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掌握武汉市蔡甸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蔡甸区2012~2016年血吸虫病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武汉市蔡甸区共调查血吸虫病例197例,病例末次接触疫水时间2007、2009、2010、2012年分别为105、58、33、1例,2012~2016年杏出确诊病例分别为82,82、22、11、0例,其中漏查75例,占38.07%;漏治29例,占14.72%;治疗不规范未愈66防例,占33.50%;药物疗效不佳26例,占13.19%;死亡1例,占0.51%。结论血吸虫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能掌握我区血吸虫病疫情,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促进开展科学防治.

  • 标签: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 确诊病例 回顾性调查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3326例骨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结果3326例骨科手术患者中,11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3.49%.其中截肢术术后感染率最高,达30.39%(31/102).骨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持续改进工作质量,以有效降低和防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骨科 手术部位感染 切口感染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正>春江、老山两村是青阳县血吸虫病原重疫区,晚期血吸虫病人较多。最近我们对1977~1996年春江、老山村晚期血吸虫病人死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现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按晚期血吸虫病人卡和查病登记簿在乡村医生陪同下深入村民组逐户询问;按病卡核实晚期血吸虫病人死亡时间、死亡年龄、死亡原因,并对遗漏资料作了补充调查。二、结果

  • 标签: 晚期血吸虫病 回顾性调查 死因 死亡原因 乡村医生 春江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2018-2020年宜宾市珙县地区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年龄特征以及常见恶性肿瘤类型。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珙县地区恶性肿瘤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初步线索和数据,同时为医院开设肿瘤专科并重点建设该领域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8-2020年珙县地区13个乡镇的肿瘤登记和随访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包括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使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全县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率、年龄发病/死亡率,以及0-80岁范围内的累积发病/死亡率。还将分析珙县地区前5位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顺序。结论:描述恶性肿瘤在2018-2020年期间在珙县地区的流行情况,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和年龄特征等方面。评估珙县地区恶性肿瘤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确定主要影响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类型。总之,本研究对2018-2020年宜宾市珙县地区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供了相关数据和初步结论,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及医院的专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珙县地区 恶性肿瘤 回顾性 调查 疾病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回顾临床上输血患者的资料,通过整理样本资料来探究在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是否能够有效预防输血会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血液病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输注血制品例次为4135例作为回顾样本,通过病例资料筛选,在输血前使用过地塞米松的患者分为一组,在输血前未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分为一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输血治疗前使用过地塞米松的患者比输血治疗前没有使用过地塞米松的患者不良反应率低出1.3%,由此可见,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为有效降低需要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医务人员有必要在输血前给予患者有效剂量的地塞米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长期失能的残疾军人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方法:通过对本院长期休养的 37例 1级、 2级残疾军人 2型糖尿病发病率回顾性调查。结果: 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 32.43%。结论:由于重度残疾,自主活动减少,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 标签: 残疾军人 2型糖尿病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对16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插管前对病人评估和准备不充分、无菌操作技术不严、留置导尿管后护理不当、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等方面,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各种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g/L组相比,Hb≥90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 标签: 终末期肾病 贫血 肾透析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