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转sck基因高代稳定水稻亲本和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外源sck基因的遗传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外源sck和hpt基因都能自交连锁稳定遗传到T11并表达,且连锁基因和表达活性可杂交转移到不育系和杂交组合中,外源sck基因在杂种F2代以单基因显性遗传3:1的模式进行分离,但也出现自交hpt基因丢失,杂交hpt基因甚至sck基因未获得成功转移的现象。田间抗虫性观测表明,转sck基因水稻对钻蛀性螟虫抗性不足,对卷叶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外源sck基因在转化或杂交转育的亲本及组合中均获得表达,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性基因累加效应,基本为叶片的表达活性高于叶鞘。

  • 标签: 转基因水稻 sck基因 hpt基因 遗传表达
  • 简介:阐述了酵母表达系统在表达外源基因特别是大分子真核生物基因方面的优越性,分析了由于酵母表达系统的局限性如聚合体的存在、信号肽加工不完全、内部降解等而造成的产物不均一现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 标签: 酵母 基因工程 不均一性
  • 简介:为深入了解烤烟钾营养特性,选择烟叶钾含量具有差异的品种,在正常供钾和无外源钾条件下,研究了烤烟不同基因型对矿物钾活化、吸收、转运和积累的特性。结果表明:在供钾充足条件下,高钾基因型烤烟干物质积累、各部位钾含量和体外钾吸收效率显著高于低钾基因型,根系吸收钾素能力、向叶片中转运钾素能力较强。在无外源钾条件下,高钾基因型烤烟烟叶钾含量和整株钾积累量显著低于低钾基因型,耐低钾能力和根系吸钾能力显著低于低钾基因型。高钾基因型烤烟在缺钾时,会通过增大根系量,提高根冠比,增强对生长介质中矿物钾的活化来提高烟株根际钾含量,但是由于根系吸钾能力较弱,对活化出的钾素未能充分利用。高钾基因型具有对钾素敏感,吸收、转运和积累钾素能力强,钾响应度高,但是不耐低钾的特点,这对于高钾烤烟品种选育和营养施肥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烤烟 钾吸收效率 钾响应度 耐低钾能力
  • 简介: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后局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异常聚集所致的良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遗传基因、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免疫应答、环境因素等均起一定作用。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原因。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存在家系多个成员患病、双胞胎同时患病、有色人种发病率较高等现象。有关瘢痕疙瘩基因表达、遗传易感性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研究将为发现易感人群、早期预防及研究理想的防治策略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瘢痕疙瘩 易感基因 遗传特性
  • 简介:扎根于胶东大地的红色文化,既有中国红色文化的共同特点,又具胶东地区地域特色。探究胶东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提炼其基因特性,传承发展胶东文化的红色基因,弘扬其当代价值。

  • 标签: 胶东红色文化 基因特性 当代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ABO血型重组等位基因的分子特性。方法ABO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ABO基因和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检测采用PCR测序法。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技术鉴别先证者ABO等位基因。先证者及其母亲ABO基因全长序列测定采用二代测序方法。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不凝集,FUT1基因为c.551_552del AG纯合,判定先证者为类孟买型。先证者ABO基因双链测序结果为c.261G/del、467C>T、c.526C>G、c.657C>T、c.703G>A、c.796C>A、c.803G>C、c.930G>A杂合。单链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有一个ABO*A1.02等位基因,另一个为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等位基因。二代测序数据显示可能重组的位置在核苷酸c.375-269到c.526之间,家系分析显示先证者重组等位基因遗传自母亲。结论ABO血型等位基因存在重组现象。发现了1例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新等位基因

  • 标签: ABO血型 基因重组 二代测序 ABO等位基因
  • 简介:利用RT-PCR技术从海岛棉品种新海21中克隆了1个WRKY基因,在GenBank数据库中比对发现其与陆地棉GhWRKY32的序列高度同源,因此命名为GbWRKY32。该基因ORF为1077bp,编码358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9.288kD,等电点为5.0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一个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X5-C-X23-H-X1-H,属于WRKY转录因子家族Ⅱ类D组成员。GbWRKY32蛋白为疏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区和信号肽结构。GbWRKY32转录因子不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本研究成功构建GbWRKY3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中,这有助于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

  • 标签: 海岛棉 GbWRKY32 转录自激活活性 植物表达载体
  • 简介: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ipt基因和bar基因的双价表达元件导入籼稻R527及粳稻EY105。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RT—PCR鉴定及抗除草剂特性遗传分析,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株系。转基因植株对除草剂草胺磷表现出良好抗性,分蘖数增加,植株矮化,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转基因植株茎叶衰老延缓,植株抗冷性提高,并稳定遗传至T4代。

  • 标签: 水稻 ipt—bar双价基因 转基因 叶片衰老
  • 简介:用pCAMBIA1305.2做载体,构建含有甘菊(Dendranthemalavandulifolium)DIBADH1基因(登录号:DQ011151)启动子DBP12(登录号:DQ497621)的质粒pCHW-2。利用叶盘转化法,通过农杆菌EHA105菌株介导,将重组质粒导入烟草叶片。采用GUS组织活性检测法鉴定烟草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船8J2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对转基因植株进行NaCl、ABA、SA处理,GUS荧光测定发现:100μmol/LABA胁迫处理24h和400mmol/LNaCl胁迫处理48h,转pCHW-2烟草植株叶片中GUS酶活性均有大幅度提高。该结果表明:DlBADH1基因启动子DBP12是一个诱导型启动子。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菊中BADH基因调控表达机理提供了参考。

  • 标签: DBP12启动子 转基因烟草 ABA SA NACL GUS活性
  • 简介:矮脆突变体dwf1(dwarfandfragile1)来源于EMS诱变处理的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主要表现为根、茎、叶、叶鞘、子粒等器官特别脆,同时植株变矮、叶片披垂。株高、穗长、结实率、节间长以及千粒重有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下降、半纤维素含量增加,机械强度下降。茎秆表面锯齿状突起尖锐,薄壁细胞较野生型小、细胞大小不一致、排列紊乱,细胞形状不规则、长度稍有变短。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9染色体上标记Ind6与Ind4之间,dwf1相对于野生型在LOC_Os09g25490第7外显子上有一个碱基的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由半胱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该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内。dwf1对深入研究水稻变矮变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水稻(Oryza SATIVA L.) dwf1突变体 矮秆 脆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本院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中mcr基因的携带情况和基因特征,为临床检测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对183株气单胞菌进行mcr基因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粘菌素以及多粘菌素对mcr基因阳性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接合法和滤纸接合法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气单胞菌中mcr-3基因的存在环境。构建mcr-3携带基因的E.coli DH5α-pGEM-T::pmcr-3菌株以验证其粘菌素耐药表达情况。结果183株气单胞菌mcr-3基因的携带率为2.19%(4/183),未检测到mcr-1和mcr-2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携带mcr-3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对粘菌素和多粘菌素均敏感(MIC<2 μg/ml);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mcr-3基因无法进行水平转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本院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携带的mcr-3基因属于mcr-3.2以及mcr-3-like变异体,且上下游并未检测到相邻的转移元件。构建的重组菌株E.coli DH5α-pGEM-T::pmcr-3表现为粘菌素敏感表型(MIC=2 μg/ml)。结论我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中存在mcr-3基因,但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不表达粘菌素耐药性,且暂时未发现支持其可以转移的证据。

  • 标签: 粘菌素 嗜水气单胞菌 mcr-3
  • 简介:摘要角质形成细胞(KC)是构成表皮的主要细胞,具有免疫原性且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KC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始动作用。KC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上调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帮助启动皮肤免疫应答;通过吸引炎症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关于KC免疫原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调控措施的研究对构建皮肤替代物,如细胞膜片用于创面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皮肤KC的免疫学特性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免疫 角质形成细胞 免疫原性 基因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 标签: 融合基因,SET-NUP214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Bweak亚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5日于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的1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表型,用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定其血清中B糖基转移酶(GTB)的活性。用PCR扩增ABO基因第5 ~ 7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确定其基因型,采用T-A克隆技术分离单倍体并进行测序验证。用ProtParam和PSIPRED软件分析蛋白的一级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用PolyPhen-2、SIFT、PROVEAN三种软件分析错义变异对蛋白的作用效应。结果受试者血清学检测为Bweak亚型,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体外酶活性试验显示其GTB活性显著降低。单倍体克隆测序分析发现B等位基因上存在c.398T>C错义变异,为一个新的B等位基因,可导致GTB第133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丝氨酸(p.Phe133Ser)。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替换对蛋白的一级和二级结构影响不明显,但变异蛋白的热力学能量增加6.07 kcal/mol,严重降低了热稳定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对蛋白功能有害。结论新等位基因ABO*B.01-398C是引起Bweak亚型抗原弱表达的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评估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标签: Bweak变异型 B糖基转移酶 氨基酸置换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 标签: 融合基因,SET-NUP214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本组31例标本中有p53第7外显子突变的病例有Ⅲa 5例,31例肺癌标本nm23阳性为12例提示其nm23基因表达,应用PCR技术检测31例肺腺癌术后存档蜡块组织中nm23表达及p53基因外显子突变情况

  • 标签: 基因肺 特性关系 生物学特性
  • 简介:β-1,4-葡聚糖内切酶(endo-β-1,4-glucanase,EGase)在植物的组织生长、开花、果实成熟、器官脱落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一个新的水稻β-1,4-葡聚糖内切酶家族基因OsGLU16。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位于水稻第8号染色体,cDNA全长1827bp,包含一个157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3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OsGLU16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第54~第516个氨基酸残基区域具有高度保守的GH9催化结构域。本研究成功构建了OsGLU16基因过表达载体pCaMV35S—OsGLU16-EGFP,并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植株表型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株系表现为株高和穗长显著下降。本研究初步探明了OsGLU16基因过表达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表型特征,这为进一步丰富β-1,4-葡聚糖内切酶基因家族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β-1 4-葡聚糖内切酶 水稻 OsGLU16 克隆 过表达
  • 简介:目的:将转染bF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珊瑚骨复合培养,观察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方法:穿刺抽取新西兰大白兔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出的BMSCs进行纯化,利用脂质体转染bFGF—pcDNA3到BMSCs。取生长良好的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和未转染的BMSCs,分别接种于不同珊瑚表面,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珊瑚支架上BMSCs的生长状况:采用MTT法观察细胞一支架复合培养的BMSCs增殖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复合培养的BMSCs贴附在珊瑚上,并在材料上完全铺展,形态多样,细胞跨越微孔表面或向孔内长人,部分区域有细胞外基质形成。MTT法检测显示,细胞-支架复合培养转染组与复合培养未转染组的BMSCs增殖状况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培养转染组,BMSCs生长增殖强于未转染组。而复合培养的转染组与单纯培养转染组BMSCs增殖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转染bFGF基因的BMSCs在珊瑚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较未转染组好,珊瑚人工骨可以作为BMSCs支架材料,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珊瑚人工骨 组织工程
  • 简介:水稻脆性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组分结构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通过离子柬诱变籼稻9311获得1个茎秆、叶片均脆的突变体,命名为bc9311--1。bc9311-1突变体与野生型9311相比,分蘖数减少,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叶片和茎秆的细胞壁成分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c9311-1突变体茎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半纤维素和SiO,含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纤维素含量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SiO2含量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脆性突变体脆性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以bc9311-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群体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bc9311-1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的RM1095和RM363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3.4cM,与其中的标记RM1183表现共分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突变基因,揭示脆性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水稻 细胞壁 脆秆 基因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HU-K2044菌株hfq基因缺失株(△hfq),并通过表型试验分析hfq基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NTUH-K2044菌株进行hfq基因敲除;通过表型试验,比较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野生株和△hfq突变株在细菌生长速度、抗环境胁迫能力、生物膜形成、荚膜形成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和大蜡螟幼虫感染致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成功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 △hfq缺失株,表型试验表明△hfq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菌落变小和超黏性下降;在pH9、pH5.5、0.7 mmol/L SDS、5% NaCl、0.1%H2O2环境和50℃高温等环境胁迫条件下,△hfq缺失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毒力方面,△hfq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荚膜形成能力下降且荚膜合成基因magA和rmpA表达量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存活率下降,大蜡螟幼虫致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Hfq蛋白作为RNA伴侣分子能够参与转录后调控进而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理、环境适应性及毒力致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为寻找治疗和控制高毒力高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新靶标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hfq基因 同源重组 环境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