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者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额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病因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死亡5例,重残5例,中残5例,良好3例.结论脑外伤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脑外伤脑梗死发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5例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受伤机理、颅脑损伤类型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4例遗有左侧肢体偏瘫(Ⅱ~Ⅳ级);6例右侧略觉无力,活动不灵活;3例愈后语言不流畅,中度感觉失语;2例植物状态。结论:颅脑外伤后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及尼莫地平的早期合理应用,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合理的液体疗法是治疗和预防外伤脑梗死的关键。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梗死 预防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外伤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本组男12例,女8例,均为脑外伤病人,年龄2个月~六十岁,平均30岁,其中<15岁11例,15~50岁5例,>50岁4例。总结了20例外伤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特点。结果2例梗死发生在额叶,1例发生在颞叶,3例发生在枕叶,均为较大面积梗死及脑软化灶,14例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结论多层螺旋CT对外伤脑梗死具有准确的诊断率,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外伤脑梗死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入诊我院的外伤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给予常规CT扫描和增强CT扫描,比对两种CT扫描诊断结果。结果:两种 CT扫描诊断方法均能诊断出患者脑梗死病灶,多数患者于伤后24小时出现外伤脑梗死病灶。增强CT扫描对患者血肿增长,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等指标优于常规CT扫描诊断。结论:外伤脑梗死CT诊断价值理想,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且增强CT扫描对患者脑内血肿增长情况,诊断效能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计算机断层诊断 增强CT 梗死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与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入我院接受CT诊断的外伤脑梗死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结果。结果经CT检查显示,外伤脑梗死患者中,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时间、具体位置、脑梗死数量与大小、具体的密度和形状都可以通过CT诊断出准确的结果。结论CT诊断能够准确诊断外伤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大小、形态等具体信息,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42例外伤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梗死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用CT等方法对12例确诊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分析并进行手术等治疗。结果按照GCS评分标准良好6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的关键是提早预防和发现颅脑外伤患者的症状和及时的治疗。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生命得到保障和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梗死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6例经CT证实为外伤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15例行同侧血肿清除术,6例行脑挫伤挫裂脑组织清除术,21例行气管切开术。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结论外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高,重残率高。早期CT、MRI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外伤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1例老年外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后6个月,按GOS标准来评定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3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老年外伤脑梗死发生的原因与年龄、基础疾病、脑疝、脑血管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稳定基础疾病、迅速解除脑疝、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早期多次释放脑脊液,对防治外伤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老年患者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常规治疗方法对急性外伤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外伤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其ESS评分、Ba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亚低温与常规药物联合对急性外伤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脑组织,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急性外伤性 脑梗死 亚低温 急性脑梗死
  • 简介:近年来,随着CT、MRI、TCD等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外伤基底节区脑梗死得以及时发现,其治疗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儿童颅脑外伤后该部位的脑梗死相对少见。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与儿童基底节区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外伤后局部的微循环变化以及生物化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急性脑梗死24h内头颅CT扫描大多数不能显示,故而在儿童脑外伤患儿中,提倡行头颅MRI检查,以便早期做出诊断对患儿的预后有巨大的帮助。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外伤基底节脑梗死患儿18例,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 标签: 颅脑外伤 基底节梗死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伤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收治外伤脑梗死患者30例,对其应用CT诊断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研究30例患者经CT检查后,14例脑梗死的累及部位在顶枕叶,8例在基底节区,脑干3例,5例合并脑疝;经临床手术证实,CT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或误诊病例。结论外伤脑梗死患者应用CT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非常高,有效避免对外伤脑梗死患者误诊或漏诊,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研究应用。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CT诊断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死亡3例,重残4例,中残5例,良好3例。结论脑外伤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梗死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7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法判断患者的预后。结果恢复良好24例,中残10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8例。结论侧裂区域脑挫裂伤容易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并且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外伤性脑损伤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