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全机器人不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未来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趋势,对麻醉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加压CO2气胸、单肺通气的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中血流动力学的维持、体外循环及中转开胸手术的准备、室颤的处理等,要求麻醉医师对患者病理生理的调控及围期的管理达到更精细化。

  • 标签: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器人 单肺通气 加压CO2气胸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回旋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范围:2~5),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88例移植3,24例移植4,1例移植5;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结论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3G)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我科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3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使23例患者都顺利地渡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临床护理 术后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CS CABG)对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P=0.171)。结论MICS CABG对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病变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应用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HCR)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经济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6年2期)、WanFangData、CNKI、WebofScience数据库,搜集以国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且应用HCR与CABG治疗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1996年1月到2016年4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共计12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CR组在ICU时间[MD=-25.84,95%CI(-42.55,-9.13),P=0.002]和机械通气时间[MD=-4.06,95%CI(-6.43,-1.69),P=0.0008]明显短于CABG组,但在术后住院时间[MD-0.64,95%CI(-2.53,-1.25),P=0.51]、新发房颤发生率[OR=1.41,95%CI(0.86,2.30),P=0.17]以及肾损伤发生率fOR=1.56,95%CI(0.89,2.74),P=0.12],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CR组住院费用[MD=3.42,95%CI(1.27,5.56),P=0.002]高于CABG组。两组在术后死亡率[OR=0.36,95%CI(0.12,1.11),P=0.07]、术后再发心梗率[OR=0.32,95%CI(0.06,1.85),P=0.20]、及再血管化发生率[OR=I.16,95%CI(0.48,2.76),P=0.74]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脑血管意外[OR=0.35,95%CI(0.14,0.91),P=0.03]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0.37,95%CI(0.20,0.70),P=0.002]方面,HCR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BG组患者。结论当前证据表明,HCR比CABG在治疗后的脑血管意外和MACCEs发生率要低,但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 标签: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 中国人群
  • 简介:摘要旁路血管的选择一直是冠状动脉外科领域的热点。动脉旁路血管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远期通畅率。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胸廓内动脉是"金标准"旁路血管。动脉和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国内外学者大力提倡动脉或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形成了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我国的冠状动脉外科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随着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护患关系之间的亲和力,使病人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合作,参与配合,建立良好的共同参与的护患关系模式。方法应用临床路径,针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手术期的病人的健康需求,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路径。结果通过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运动方法,配合选择治疗方案,遵医行为等方面效果显著。结论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实用性强,效果好,促进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康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技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病变旁路移植,其余均为正中切口、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疾病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年间我科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例231例。其中男性162例(73.2%),女性62例(26.8%),年龄31-76(57.5±8.4)岁。全组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总结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合并症及手术方法,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表现者174例(临床痊愈,75.3%),症状较术前减轻者52例(好转,22.5%),死亡5例(2.2%),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病例。统计分析表明手术年份(P=0.000)、高血脂(P=0.041)、陈旧性心梗(P=0.000)、室壁瘤切除(P=0.005)、房颤(P=0.040)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5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并进行了临床分析。方法1996年前8例病例采用低温间断晶体停液灌注技术,于1996年超全部采用了新的体外循环技术-低温一次性含血停液顺行灌注加连续性逆行灌注晶体停液。结果严重并发症6例,住院死亡率1.7%。结论就①体外循环技术;②高龄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③搭桥中使用内乳动脉;④在低心排综合征中使用IABP;⑤不停心脏搭桥及双侧内乳动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内乳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2例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教训,提高护理质量。结果4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训练,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是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和痊愈的基础,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各主要脏器功能的稳定,有效的药物指导及观察,对患者顺利恢复极为重要。

  • 标签: 瓣膜置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旁路血管通畅和患者获得良好远期效果的重要前提。其中术前靶血管的评估是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段,旁路血管的高质量获取是保障,吻合方式和吻合口质量是核心。中瞬时流量测定作为目前最常用的质量控制工具,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由于吻合口狭窄导致的旁路血管失功能,指导旁路血管翻修。但是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其阳性预测值较低,且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关系证据不足。中瞬时流量测定联合高分辨率心外膜超声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手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作为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中一旦发现旁路血管及吻合口形态异常、血流量不满意,需要立即调整或重新吻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质量控制需要心脏外科医师综合判断,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及远期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质量控制 超声多普勒流量测定
  • 简介: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