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和女性夜间遗尿(N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长海医院就诊的NE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NE每周发生≥1次,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活动性尿路感染、下尿路占位性病变、尿路的解剖结构异常、存在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严重疾病、非正常睡眠周期的夜班工作者。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药物史、手术史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3 d排尿日记中的次均尿量、排尿次数、夜间多尿(NP)指数、夜尿膀胱容量(NBC)指数等定量参数评估患者的排尿特征,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出口梗阻(BOO)、膀胱收缩力及控尿功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男43例,女63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7.8±15.6)岁和(56.1±14.0)岁,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3.9±3.4)kg/m2和(23.3±4.3)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5例(80.2%)合并全身慢性疾病,以高血压病(58例,54.7%)、高脂血症(41例,38.7%)、糖尿病(38例,35.8%)、冠心病(22例,20.8%)最常见。男性合并患病率[88.4%(38/43)与74.6%(47/63),P<0.05]和≥2种合并患病率[62.8%(27/43)与33.3%(21/63),P<0.05]均高于女性。排尿日记结果显示,NE患者常合并有NP(47/106,44.3%)、NBC降低(74/106,69.8%),或两者并存(33/106,31.3%)。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压力性尿失禁、BOO、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和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收缩力受损(DHIC)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27.4%(29/106)、39.6%(42/106)、17.9%(19/106)、9.4%(10/106)、25.5%(27/106)和15.1%(16/106)。女性NE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28.6%(18/63)与2.3%(1/43),P<0.01],而男性NE患者BOO发生率高于女性[23.3%(10/43)与0,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r=0.63,P<0.01)、合并疾病(r=0.40,P<0.01)、合并疾病数量(r=0.56,P<0.01)、存在NP(r=0.50,P<0.01)、存在NP合并NBC降低(r=0.47,P<0.01)、残余尿量(r=0.53,P<0.01)、膀胱顺应性降低(r=0.21,P=0.04)、伴DU(r=0.28,P<0.01)、伴压力性尿失禁(r=0.42,P<0.01)、伴DHIC(r=0.35,P<0.01)与NE次数增加呈正相关;最大尿流率降低(r=-0.35,P<0.01)、小膀胱容量(r=0.21,P=0.03)、膀胱敏感性升高(r=-0.21,P=0.03)与NE次数呈负相关。结论成人NE不仅与膀胱功能障碍相关,还与肥胖、慢性全身性疾病、液体代谢和尿液产生等因素密不可分,且男女患者各具特点,应予以整体化、个体化的评估与治疗。

  • 标签: 夜尿症 夜间遗尿 下尿路症状 夜间多尿 夜间膀胱容量 排尿日记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原发性夜间遗尿(PNE)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排泄障碍,指在睡眠中不能因尿意自觉醒来而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PN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造成临床出现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现象。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NE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得以应用,发现PNE患儿存在脑结构、脑功能和脑代谢异常,其中整个排尿控制脑网络的异常是导致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儿童PNE的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来探究夜间遗尿(nocturnal enuresis,NE)儿童的自发脑活动改变机制。材料和方法招募NE患者37例和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组37例,所有受试者接受rs-fMRI扫描,通过静息态数据计算NE患者组以及HC组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提取组间有差异脑区的DC值和ReHo值,与临床指标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NE患者组在前扣带回、海马旁回的DC值降低,前扣带回ReHo值降低。海马旁回的DC值与异态睡眠的评分呈正相关(P=0.045,r=0.256),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P=0.010,r=0.062)。结论研究表明NE儿童其静息状态下局部脑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NE的病理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夜间遗尿症 局部一致性 度中心性 磁共振成像 海马旁回 前扣带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间遗尿(monosymptomaticenuresi,?MNE)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将本院在2013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MNE患儿共计100例作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了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并在干预之后对患儿在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时的遗尿频率、每周平均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进行比较研究,统计1a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与结论在治疗儿童MNE的时候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措施,疗效是很满意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单症状夜间遗尿症 儿童 心理行为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应用在原发性夜间遗尿儿童康复护理中取得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合作医联体单位华西医院儿科于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夜间遗尿患儿62例作为护理对象。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患儿例数是31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和干床训练,观察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比指标: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有效率是93.5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10%,观察组护理效果好,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

  • 标签: 心理护理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儿童康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骶神经磁刺激(S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PNE)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市康复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57例PNE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膀胱功能训练、觉醒训练和生活与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基于以上方法增加SMS对PNE患儿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通过遗尿程度(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遗尿次数、疗效评价及膀胱容量进行评估对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57例PNE患儿纳入观察组28例(男15例)、对照组29例(男19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男性比例、遗尿程度及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遗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12比7例、8比8例、5比9例、3比5例,χ2=-2.269,P=0.030);遗尿次数低于对照组[(4.2±1.8)比(8.1±2.0)次,t=4.475,P<0.01];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和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82%(23/28)比48%(14/29)、(225±25)比(199±21) ml,Z=11.238、t=-2.249,均P<0.05]。结论SMS是治疗儿童PNE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儿童遗尿程度和次数,增加患儿膀胱容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 儿童 夜遗尿症
  • 简介:目的应用生理心理治疗观察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PNE)的临床远期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对2004年9月至2006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应用生理心理治疗PNE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中2周随访1次(随访观察6个月),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1次,家长每日记录患儿遗尿频率和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B超测定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最大憋尿状态下的膀胱容量。统计分析生理心理治疗的远期疗效,遗尿频率、膀胱容量以及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理心理治疗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应用生理心理治疗的68例PNE患儿远期疗效为:治愈43例(63.2%),显效18例(26.5%),部分有效5例(7.4%),无效2例(2.9%)。治疗前平均遗尿频率为每周(6.12±1.32)次,停止治疗6个月后遗尿频率为每周(1.23±0.18)次(t=2.65,P=0.011)。治疗前平均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为每周(0.72±0.15)次,停止治疗6个月后平均夜间自行起床排尿次数为每周(6.83±1.16)次(t=2.25,P=0.026)。治疗前患儿平均膀胱容量/...

  • 标签: 儿童 遗尿症 生理心理治疗 报警器 疗效
  • 简介:儿童3岁以后,如果夜间仍不能控制排尿,就属于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医学上为造尿。根据外国调查,大概有10-15%的儿童患有遗尿,中国儿童的发病率则在10.77%左右。

  • 标签: 儿童遗尿症 异常现象 中国儿童 发病率
  • 简介:摘要诊治小儿遗尿。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进行辨证求因,选用桂附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凭借临诊,现将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浅谈个人见解。

  • 标签: 浅析 小儿遗尿症 治疗经验
  • 简介:1概况。遗尿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仍不能控制排尿,夜间甚至白天尿湿床铺,并且每周超过两次,连续半年以上。偶尔夜间尿床,持续时间短,不是遗尿

  • 标签: 遗尿症 儿童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夜间遗尿(nocturnal enuresis,NE)儿童两侧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us,PVT)与全脑体素的功能连接的变化,探索NE儿童觉醒障碍及认知功能缺陷的脑功能机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NE儿童以及33例健康儿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选取两侧PVT为ROI,通过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voxel-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voxel-FC)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差异。结果对比正常对照组,NE组左侧PVT与脑干(t=-3.76,P<0.05)、左侧颞中回(t=-4.35,P<0.05)功能连接下降,与左侧小脑脚Ⅰ区及Ⅱ区(t=4.18,P<0.05)、右侧中央后回(t=3.90,P<0.05)功能连接增加。右侧PVT与左侧颞上回(t=-3.73,P<0.05)功能连接下降,与右侧中央前回(t=4.09,P<0.05)功能连接增加。结论NE儿童PVT与全脑多个脑区存在自发性功能连接改变,这可能是NE儿童觉醒障碍及认知功能缺陷的中枢神经机制之一。

  • 标签: 夜间遗尿症 觉醒 丘脑室旁核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雀啄灸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儿科遗尿门诊收治原发性夜间遗尿患儿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一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雀啄灸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3.2%(30/41),显著高于对照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雀啄灸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疗效较单一应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显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醋酸去氨加压素 雀啄灸疗法 儿童
  • 简介:摘要1例11岁男性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服药期间出现夜间遗尿,9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此类药物,用药后又出现夜间遗尿。停用此药1年来未出现夜间遗尿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遗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优势及护理体会。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并非只求达到治愈的目的,而是调节各个脏腑使之功能协调,运行得力,这正是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的体现。辩证施治也是现代医学提倡的精准治疗的体现。中医学对于小儿遗尿有其独特的理论,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均对小儿遗尿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先天不足,元气 未充,肾气失摄[1];屡患咳喘、泻痢,或大病之后,肺脾俱虚,无权约束水道;湿热内盛,热郁化火,迫注膀胱,约束失司,而发 遗尿。中医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无创无痛苦,受到家长的推崇。传统中医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的治疗特点。

  • 标签: 小儿遗尿症 中医护理  中医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5岁以上的儿童每周夜尿2次、持续6个月以上者叫做儿童遗尿,患儿日间能控制排尿,而入睡后不能自主排尿,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泌尿系统疾病。遗尿不仅影响小儿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故小儿遗尿逐渐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而成为近几十年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应积极寻找病因,合理安排生活,进行心理行为指导及唤醒治疗。遗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很少见,大多数患儿遗尿属功能性遗尿,病因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 标签: 儿童 遗尿症 病因 治疗
  • 简介:

  • 标签: